如何“导”好语文课

时间:2022-07-14 06:09:55

如何“导”好语文课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教师要把握好这一角色,课前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现有的学习资源做好预习,课上要为学生营造平等、信任、理解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并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定位是:“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如何把这一理念有效地实施在课堂中呢?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引导他们寻找、发现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气氛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营造课堂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一、 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和利用学习资源。

教师要明白,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外的学习资源对于语文教学尤为重要。如语文的背景材料涉及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虽然大部分教材中有简单的介绍,但要完全读懂文章,许多时候还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教师可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如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图片,等等,分组交流讨论后让学生推荐认为重要的资料,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投影等方式展示学生展示的资料。对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兴趣极大,而学生在寻找、发现、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同时,能培养收集和积累知识的好习惯,学会学习语文。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鲁迅及其小说的资料,结果学生课前找到并且记录了许多重要的资料,如 “关于小说”、“鲁迅小说”、“写作背景”、“弃医从文”、人物图片等,开课时学生互相交流后进一步学语文,效果甚好,讲课也轻松多了。

二、营造平等、信任、理解的教学氛围。

德国文化教育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主、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高度民主性、自主性学习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因此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营造了课堂上民主宽松的“对话”氛围。同时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情感上的朋友。教师既像运动场上运动员的教练,给学生悉心指导,又像运动场上运动员的亲人、朋友,给学生更多的信心和鼓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基础,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冒出创造的灵感来。赞可夫说:“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课堂中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可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采用恰当的方式,教学中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例如教学《竹影》时,我先投影“影子”的谜面让学生猜,引出课题,学生的兴趣很大,争着猜测谜底,气氛很是活跃。接着我出示了几幅丰子恺的漫画,让大家概括这些漫画的共同特点——“童趣”。对学生的回答,只要说得有点道理我都加肯定,并带着其他同学以掌声鼓励,回答偏差较大的我也从其他方面,如胆量、音量等予以表扬。在这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后面的讲课中大家也都抛开了顾虑,与我相互配合,效果良好。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不要只追求完美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才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进取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离开了问题,教学无法进行。教师设计题目时应考虑问题是否能引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例如教学《竹影》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大家热情高涨地欣赏评议丰子恺的漫画时,我乘势启示学生:作者在文中写的就与他的漫画创作有关的问题,谁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课文。问题提出后大家都纷纷低头看书,十来分钟后学生便说出了很多概括性的词语、句子,如:“谈画”、“从画竹影到谈画”等。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文章的美,请以“我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开头说一两点你对文章的喜爱之处(讨论)。学生讨论后的发言内容有语言方面的,有内容方面的,有写法方面的……在同学回答时,我又注意引导大家讨论,讨论中同学们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相关很多内容。最后我又把大家引向另一个话题:“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你的父亲与他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又由文中的父亲说到自己的父亲,在讨论到与家人的相处等话题时,说得非常热烈,情绪异常高涨。学生讨论时,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老师,不能只做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当学生为学习内容或者方法相持不下时,要做适当的归纳;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适时点拨;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百思不解时,要做适时的讲解;当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要设计精当的练习,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到更加理想的境界。

四、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明朝科学家陈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长疑则长进。”以往的课堂,学生只能一味地“存疑”,而始终得不到“呈疑”“释疑”的权利。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学生心中的“沉默”永无“爆发”之日,只能悄悄地灭亡。当今实施的开放性教学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给学生以时间和机会,通过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使课堂教学不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如《孔乙己》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的人?如果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喝酒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做?”这样的问题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心情愉悦地、情绪高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了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目的,体现了师生的新型关系。讨论时也可把学生分成三到五人一组,让他们选出本组的主辩、一辩、二辩,小组每一位成员团体协作,群策群力。学生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同时这种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样,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语文教学也有了它独特的神韵。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演好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才能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只有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情愫。

参考文献:

[1]史有为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出版,2006.

[2]张吉武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2006.

[3]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标准(实验).

上一篇:开启阅读教学之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下一篇:巧用错误,增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