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西河流域旱情评价与抗旱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14 03:54:41

安徽省西河流域旱情评价与抗旱对策研究

摘 要根据安徽省西河流域实际情况,评价实时旱情等级,并在发生各种旱情等级情况下,采取相应的防旱、抗旱对策。

关键词 西河流域;干旱分析;防旱;抗旱;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P333 文献标识码:A

旱灾是影响安徽省西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流域内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干旱缺水等造成的损失愈来愈严重。

1 基本情况

1.1 概况

西河上承庐江县境黄陂湖水系来水,干流从缺口开始,向东流,至横山折北流,至黄姑南又折东流;经梁家坝右纳郭公河,至湖陇北右纳湖陇河,至襄安镇南左纳永安河;至凤凰颈,右岸有引河向南经凤凰颈闸通江,凤凰颈闸主要为引江水灌溉和汛后向长江排水。西河续东又折东北,至无为长坝,左纳花渡河;经田桥至黄雒河口入裕溪河。流域面积2224km2(黄陂湖来水面积602 km2),其中山区509 km2,丘陵区791 km2,平原圩区869 km2,湖泊水面55 km2。西河缺口以上黄陂湖和白湖总集水面积为1138 km2,大都是山丘区,来水经两湖调蓄后下西河。

1953~1960年间白湖被围垦,减少了上游的调蓄库容,疏浚整治后的兆河,已自缺口和东北至马尾河口,沟通了巢湖。至此,缺口以上的洪水基本经兆河入巢湖,缺口以下西河入裕溪河的来水面积为1622 km2。河道长度自缺口至黄雒河口为108km,河槽上口宽110m,底宽45m,比降1/70000。两岸圩田集中,有耕地约100万亩,河堤由圩堤联结组成,防洪标准尚低。

1.2 降水蒸发

(1)降水。安徽省西河流域雨量变幅大,多年平均所降雨量1210.7mm,最大年降雨量2005.5mm(1991年),最少年降雨量697.7mm(1978年)。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份,多年平均汛期降雨量730mm ,6~8月份为主汛期,多年平均主汛期降雨量503毫米;主汛期梅雨特征显著,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多年平均梅雨期降雨量270mm,最大年梅雨量1040.2mm(1991年)。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汛期最大90天总水量占全年总水量的比重为50%~70%。最大月降水量一般出现在6~7月份。

(2)蒸发。 安徽省西河流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自西向东递减。平均蒸发量为900~1000mm,多年平均月最大蒸发量出现在6、7、8月份,月最小蒸发量在12、1月份,且对1981~2000年的蒸发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面其年蒸发量在研究时段内呈上升趋势。

1.3 水资源短缺

安徽省西河流域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唯一补给源。位于南北气流交汇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港汊纵横交错,圩区以及不少城镇、村庄处于长江和内河洪水位以下,常受洪涝威胁;而丘陵区因地面径流不足,农作物常受干旱的威胁。

2 农业种植

安徽省西河流域种植是农业经济的主体,既有粮食作物又有经济作物。

3 流域旱灾

3.1 干旱等级评价

鉴于我省西河流域干旱时,农业干旱和城市干旱几乎同时发生。因此将农业、城市干旱等级合并考虑,划分为四级,即轻度干早(轻旱)、中度干旱(中旱)、严重干旱(重旱)、特大干旱(特旱)。

对连续无雨日数、降水距平、河道来水量距平百分率、河道来水量距平百分率、地下水埋深下降值、城市缺水率、作物受旱面积百分比等7种干旱指标逐年进行旱情等级评价。

3.2 干旱发生的频次

建国以来,遭受较大的旱灾14次,约4年一遇。因此,干旱是西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3 干旱成因

造成干旱频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并且降水偏少时段往往发生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

(2)既有平原圩区,又有山区、丘陵区,高差变化大,地形复杂;

(3)部分水体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

(4)人口增加,水资源开采利用不科学,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5)现有水利工程抗旱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等。

4 防旱对策

4.1 蓄水保水

保证水源是抗旱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在保证工程安全前提下,各类水库和涵闸,都应按照控制运用办法的规定,适时蓄水、保水,增加调节水量。有抗旱任务的各类水利工程,要制定和完善抗旱调度运用办法。

4.2节水措施

(1)农业节水:主要包括工程节水和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建设。围绕创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着力推广水稻浅湿灌溉技术,通过农业节水,减轻过量灌溉用水对水体面源污染的压力,使灌溉水源达到应有的标准。

(2)工业节水:建立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大力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发展循环供用水系统、间接冷却水循环系统、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系统,逐步推行分质供水和多级利用,发展外排废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制定工业节水法规和政策,规范企业用水行为,将工业节水纳入法制化管理。

(3)生活节水:推广应用节水型用水器具,提高普及率。加强对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企业的节水管理,通过提高和加大自来水生产管理、工艺及技术改造,降低损耗,积极推广采用新材料,加大管网更新改造力度,加强检漏控制工作,尽量减少管网渗漏损失。

4.3 做好抗旱基础工作

(1)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抗旱能力的提高,及时了解、掌握流域内抗旱工作的基本情况,制定各类工程抗旱调度规范性文件。

(2)深入研究旱情旱灾发生发展规律,加大抗旱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3)要针对当年的实际,编制和完善实时抗旱用水方案。干旱缺水城市编制城市应急供水预案,大型灌区编制相应的调度预案。

5抗旱对策

旱情旱灾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旱情的不断加重,需要采取相应的抗旱对策。

5.1 轻度干旱抗旱对策

大面积10~20d无有效降雨,受旱面积占相应耕地面积的10%~30%,并且旱情对农作物生长开始造成不利影响。根据干旱等级指标分析,发生了轻度干旱。受旱地区启动轻度干旱抗旱对策。

5.2 中度干旱抗旱对策

大面积21~30d无有效降雨,受旱面积占相应耕地面积的31%~50%,稻田缺水,旱情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局部已影响产量,根据干旱等级指标分析,发生了中度干旱。,受旱地区启动中度干旱抗旱对策。

5.3 严重干旱抗旱对策

大面积31~45d无有效降雨,受旱面积占相应耕地面积的51%~80%,此时田间严重缺水,稻田龟裂,禾苗枯萎死苗,对农作物生长和作物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根据干旱等级指标分析,发生了严重干旱。对于全省来说,此阶段属于《安徽省抗旱条例》旱情紧急情况。受旱地区启动相应的抗衡预案。应启动严重干旱抗旱对策。同时,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可相应采取下列应急措施:

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企业的工业用水;限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缩小农业供水范围或者减少农业供水量;限制或暂停排放工业污水;限时或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等。

5.4 特大干旱抗旱对策

当连续45d以上无有效降雨,受旱面积大于相应耕地面积的80%,农作物大面积枯死或需毁种,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用水面临严重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重大影响。根据干旱等级指标分析,发生了特大干旱。受旱地区启动相应的抗旱对策,全力抗旱救灾,尽力减轻旱灾造成的损失。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还可相应采取下列强制性措施:限制直至暂停高耗水、重污染企业的工业用水;限制直至暂停高耗水服务业用水;缩小农业供水范围或者减少农业供水量;限制直至暂停排放工业污水;限时或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等。

上一篇:BATIMAT2013:建筑盛宴席卷巴黎 下一篇: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