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14 02:04:13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 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4-0565-02

中图分类号:R 719.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52

瘢痕子宫是指剖宫产或肌瘤剔除术后子宫,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逐年上升,部分地区已超过50%,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存在一定风险,分娩方式选择受到产科医生的关注。笔者对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住院分娩产妇的分娩方式选择作一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共收治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孕妇250例,年龄25~38岁,平均32岁,孕周36~42周,平均38.5周,距前次剖宫产2~8年,平均4.2年,瘢痕子宫原因全为剖宫产。

2.分娩方法 ①阴道试产:58例阴道试产,符合下面条件:前次剖宫产为子宫下段横切口;B超提示子宫下段连续性好,瘢痕厚度0.3 cm以上;目前无剖宫产指征;宫颈成熟好;胎儿不大;无头盆不称,试产过程专人看护,密切观察产程,发现有剖宫产指征立即手术,宫口开全尽量缩短产程,预防第二产程延长而增加子宫破裂机会,胎儿娩出后使用缩宫素,加强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

②择期剖宫产:190例择期剖宫产,其中绝对指征85例,臀位25例,合并妊高征12例,胎儿窘迫28例,要求同时绝育术15例,社会因素23例,合并前置胎盘2例。术中腹腔有不同程度的粘连,予小心操作,避免损伤腹腔器官,术中出血300~400 ml ,予按摩子宫,注射缩宫素。出血量大于500 ml 者15例,予注射缩宫素,米索前列醇0.4 mg给药后宫缩好,出血少。合并前置胎盘2例,术中出血凶猛,子宫下段胎盘剥离面不断渗血,各种止血措施效果欠佳,输血输液,取得家属同意后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母婴恢复良好。

③急诊剖宫产:2例由基层医院转诊入院,有剖宫产指征,尽快做术前准备,行急诊剖宫产,术中发现子宫瘢痕破裂,裂口2~3 cm,羊水不断流出腹腔,吸羊水后延长切口,尽快娩出胎儿后行子宫修补术,术后加强抗感染,母婴安全。

结 果

本组病例采用阴道试产58例,试产成功42例,成功率为72.4%,试产失败改剖宫产16例,其中宫缩乏力10例,胎儿窘迫4例,活跃期停滞2例,无子宫破裂病例。择期剖宫产190例,术中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出血量300~400 ml,出血量大于500 ml者15例,合并前置胎盘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术中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及胎盘因素。急诊剖宫产中发现子宫瘢痕破裂2例,予子宫修补术,术后母婴安全。

讨 论

近年来由于产科技术的进步,前次剖宫产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的产妇,采用经阴道分娩取得肯定的临床效果[1]。本组病例中58例阴道试产成功42例,成功率为72.4%,无子宫破裂发生。因此,阴道试产是一可行的方法,但在观察中也有部分产妇需中转剖宫产,原因是试产过程中出现新的剖宫产指征,宫缩乏力、产程停滞等,所以瘢痕子宫阴道试产时要严格掌握指征,专人观察,确保母婴安全。有下列情况不能阴道试产:①前次剖宫产为子宫下段纵切口或T型切口者;②前次剖宫产有子宫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者;③有剖宫产指征或曾有子宫破裂者;④多胎妊娠;⑤有内科或产科合并症者;距上次剖宫产小于2年者[2]。

瘢痕子宫妊娠阴道试产的并发症为子宫破裂,据文献报道,一次剖宫产后再妊娠产妇发生子宫破裂的概率为1.8%,子宫下段横切口者再妊娠产妇发生子宫破裂的机会至少为0.2%~1%[3],本文中发生子宫破裂为0.8%。子宫破裂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也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瘢痕子宫患者由于瘢痕部位为纤维结缔组织,平滑肌纤维变性,失去弹性而增加子宫破裂概率,本文中2例均为基层转诊入院行急诊手术,其破口小,经及时手术,才能挽救母儿生命。因此,加强产前监护,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非常重要。

瘢痕子宫增加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国内报道瘢痕子宫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为0.24%~1.75%[4],原因是瘢痕妨碍胎盘在妊娠晚期向上迁移而增加前置胎盘发生率,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又称凶险型前置胎盘,子宫下段薄,瘢痕组织弹性差,收缩力差,导致产后出血。本组2例在输血输液下行全子宫切除术而挽救母婴生命。

总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具有一定风险,给再次剖宫产和妇科手术带来困难,术中粘连进腹困难,分离可能损伤腹腔脏器,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多,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比阴道分娩增加,因此,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要权衡利弊,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尽量降低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刘立清,龚秋雪.56例瘢痕子宫再妊娠分娩方式探讨[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168.

[2]戴玉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4):294-295.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4.

[4]乐 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6.

(收稿日期:2012-04-06 修回日期:2012-07-11)

上一篇:外伤后癫痫研究进展 下一篇:抗老年性痴呆的靶向药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