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 引导以心对心的交流

时间:2022-07-14 01:10:31

《覆膜世界》是赵露自研究生阶段起,就开始创作的系列。在这一系列当中,他试图用边界与隔膜的设置为观者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方式。观看赵露的作品,观众可以从中体味到连绵不绝的禅机,他把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融入进了作品之中。禅宗的“以心传心”,被赵露运用到绘画语言之中,他期待观众可以不受艺术家创作方式的局限,真正回归到作品之上。

IART:《覆膜世界》这一系列的作品,强调了作者和观者的一种平等的关系,你希望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要和艺术家保持一种独立思考的距离,对于艺术家,作品和观众这三者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

赵露:首先我想纠正一点,我试图在作品中用边界与隔膜的施设提醒观者保持一种独立的审视与交流,这种审视与交流是以心对心的,我并不鼓励他们欣赏艺术作品还要用脑力思考,所以我没有希望他们独立思考,而且我认为也并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独立思考,所有的思考都是依赖于思考者的自身学识、经历、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谈到艺术家,艺术品及观者的关系,借用佛家的比喻就是艺术家及其内心应当是一轮明月,作品相当于指月之手,而观者就是赏月之人。

IART:《覆膜世界》在创作时尝试了多种材料的应用,你认为材料的运用在表达作品理念中起到了何种作用?

赵露:首先材料是我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我作品的生命表征之一。不同时期它也呈现着不同的面貌,但也正是因为其变化才说明它是鲜活的,而不是一种自我复制的符号。然后再来谈谈它的作用,从深层来说材料与作品一样只是指向作者内心的指月之手而已,只是一种手段,它的存在并不影响心月的存在,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材料又极其重要,因为没有材料这一池碧水,换成其他的媒介可能就很难如此贴切完整的映射出我的心月来。

IART:《覆膜世界》中有些作品的内容与佛教的内容有关,比如《曹溪一滴》、《虚云和尚》,佛学中的相关思想是否被你运用到创作之中,进而关注和讨论人与人的关系及交流?

赵露:我已经皈依佛家十多年,并不仅仅在《曹溪一滴》、《虚云和尚》等明显与佛教有关的作品中才体现了佛学思想,我觉得佛学早已渗透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之中,我的语默动静一切行为都有他的存在与影响,无可回避,所以如果观者用心去看一定会发现我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佛家的智慧,哪怕是一幅梦幻的枕头、一幅脏脏的马桶。

IART:清华美院研究生的学习经历,对你的艺术之路有什么影响?

赵露:清华美院的读书经历对我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能够有幸成为忻东旺老师第一个研究生,并与其亲近三年,受益匪浅,忻师使我熟悉了纯粹的油画技法,又鼓励我走出自己的道路,他是我《覆膜世界》系列作品的第一个观众,也是第一个为这些作品激动的人,他的肯定让我坚持走到今天。使我多年来即使一直默默创作都从未感到孤单。当然去年他的离开也深深地刺激了我,这使我有更多的责任与力量必须走到台前。(采访/编辑:吕烨)

上一篇:视觉的边界 下一篇:马克·布拉德福德 拼贴中的香港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