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内涵、类型与结构

时间:2022-07-14 12:27:35

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内涵、类型与结构

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自我组织、自我决定、自我激励的自下而上的学习活动。其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显性与隐性、教学任务取向与自我存在取向、教育场域与非教育场域、意向意识性与非意向无意识性等类型。其在结构上由教师自我发展的目的、多主题的内容、情境化的场域、开放化的方式以及教师自主化的评价等五个要素构成。

中小学教师 教师非正式学习 教师发展

较之他人为中小学教师组织、安排、决定的正式学习而言,与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紧密相关并聚焦于具体内容的那些由教师自我组织、自我决定、自我激励的非正式学习活动更能促进中小学教师最大程度的发展。可以说,教师正式学习是通过外力去推动教师发展,而教师非正式学习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内力而获得发展。对教师发展而言,外力自然不可缺,但内力才真正是关键。基于此,探讨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以及基本结构等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本体性问题,对于揭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本质、进而推动教师内源性发展、真正提高教师发展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内涵

美国学者维多利亚・J・马席克和凯伦・E・沃特金斯认为,“非正式学习可能是制度化出现,但不是典型的基于教室或者高度结构化的,而且主要是学习者自己掌控的学习,其常常发生于非常规环境之下,是默会的、隐性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1],其“学习过程既不由组织决定也不是组织设计,既不管目标的正式性亦或非正式性,也不管学习将取得什么结果”[2];加拿大学者利文斯通则认为,“非正式学习包含了在没有外部强加的课程标准情况下发生的追求理解、知识或技巧的任何活动,可以出现于教育机构预设课程外的任何情境下,其基本条件(如目标、内容、方法和获得过程、持续时间、结果的评价、应用)是由选择参与它的个体和团体自己决定”[3];迈克・伊劳特认为,“非正式学习是发生在其周围有更公开的、更正式目的的活动和事件的空间里的学习。它也可以被认为是对经验学习的补充,通常是对个人学习的解释而不是人际交往的学习。它处于正式性连续体的非正式底端,有着‘隐匿性、无意识性、投机性、非结构化’的特征,并且‘没有教师’”[4];杰伊・克洛斯则进一步指出,其“常常不受官方意志的支配,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要求点名,因为没有班级;不存在升留级,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功是衡量其有效性的尺度”[5]。我国学者余胜泉、毛芳认为:“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6],其是“一种无意中(非主要)的学习,或归类为经验学习。其学习成果来自每日生活,与劳动、家庭或休闲密切联系。在阶段时间内,它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时间或学习辅导。最明显的是,它并不导致毕业证书或文凭。大多数情况下,非正式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属于偶然、附带、次要或无规则的学习”[7];其“发生在正式学习之外,由学习者自主产生的学习,它是无组织、无结构,有目的或无目的的,发生在工作场所和生活情景中(如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区和商场等)所有提高知识和能力的活动”[8]。

显然,国外、国内学者在非正式学习发生的场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等方面都基本形成共识,都强调非正式学习发生的情境性、偶发性、默会性,揭示了非正式学习的非制度化、非结构化、非功利化等重要特征以及教师突出的自我掌控者角色,并指出该学习并不以追求证书为目的和结果,而以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功为衡量其学习有效性的最终尺度。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学习有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种方式。因此,本研究认为不应该以学习发生的场域作为教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分界点。此外,学习者是否以获取文凭为主要目的也不应该成为区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标准。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中小学教师正式学习是指相关部门或他人以外在“标准”为向度,以教师需要接受“正确”知识为前提,抽离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为教师组织、决定、安排的自上而下的学习活动。而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就是教师以内在的“自我”为向度,基于解决实际问题、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我组织、自我决定、自我激励的自下而上的学习活动。其具有高度的非组织化、非结构化、非制度化、非系统化等特征,就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动机来说,其是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兴趣而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教师能体验到强烈的满足感、自主性和归属感,产生强烈的内在动机;就中小学教师的的学习自主性来说,其从内容到方式都是教师自我选择、自我发起、自我组织、自我决定的,所以,教师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就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来说,其主要是知识的“创造者”,文化的“生产者”;就中小学教师的的学习结果来看,在学习结束后,教师并没有获得任何证书。但是,其充分融入了中小学教师个人的体验、信念、情感、价值体系,肯定了中小学教师对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彰显了中小学教师的自我存在感。学习不再外在于教师,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师自身的追求与存在的方式,让教师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人生价值得到最大范围的延伸,为教师的持续性自主发展建立了自律机制、提供了内在动力。

二、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主要类型

笔者依据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意识水平、产生原因、发生场域以及学习意识和学习意向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参与度,把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分别划分为显性和隐性教师非正式学习、教学任务取向和自我存在取向教师非正式学习、教育场域和非教育场域教师非正式学习、意向意识性和非意向无意识性教师非正式学习等基本类型。不过,本研究进行此种分类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无论哪一种类型,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学习,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关系。

1.显性与隐性的教师非正式学习

依据教师非正式学习意识水平的强弱,可以将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分为显性的教师非正式学习和隐性的教师非正式学习。

显性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指中小学教师在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意识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如获取的一些重要知识、理解力、技巧、观点、想法等等,还能意识到整个非正式学习的过程,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任务,能为自己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并寻找学习的动力。其最典型的就是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如教师知道自己将要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教师完全能意识到仅仅正式地听和听正式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自觉的准备,要有目标、有针对性地主动去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在这个交流、讨论、辩论的学习情境中充分享受和体验着非正式学习的快乐和充实,收获自己所需要的。

隐性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指中小学教师意识不到自己处于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但是学习活动结束后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收获。其最典型的就是教师的偶发性学习。如教师无意中浏览到的一些信息,与教师同行的偶然谈话、教师会议中有关问题的讨论、以及修改教学大纲和集体备课、评课时所产生的意外收获和种种灵感等等,都属于教师意想不到的,难以预期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就隐性非正式学习。

2.教学任务取向与自我存在取向的教师非正式学习

依据教师非正式学习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将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分为教学任务取向的教师非正式学习和自我存在取向的教师非正式学习。

教学任务取向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指中小学教师因为教学工作的真实需要而进行的非正式学习。这样的教师非正式学习,主要是基于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而进行的工作层面的学习活动,一切的学习都是围绕教学任务。如认真的备课、主动地听课、观察他人(包括学生)、倾听他人(包括学生)、钻研教学方法、教学后的反思日记等等。这样的教师通常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坚定的从教信念,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全心全意扑在教育事业和学生发展上。

自我存在取向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指中小学教师因为自我存在感的需要而进行的非正式学习,此处的自我存在感即是心理学意义上通常所指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等。这样的教师学习,已经超越了工作的困惑和需要,而完全是为追求个人的存在意义、证实个人的人生价值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如坚持读书、做研究、写博客、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等以此证实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样的教师通常对教师的学习者身份具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

3.教育场域与非教育场域的教师非正式学习

依据教师非正式学习发生的主要场域,可以将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分为教育场域的教师非正式学习与非教育场域的教师非正式学习。

教育场域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指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场域所发生的非正式学习,其主要是学习那些与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身份直接相关的内容,如关于教育教学管理技巧;特定年级或特定班级或特定学科或特定学生的教育教学;课堂策略、课堂管理;课外学生活动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前沿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职业健康安全;课程政策、课程发展、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政策、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等内容。

非教育场域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指中小学教师在非教育场域所发生的非正式学习。包含社区非正式学习、家庭非正式学习以及其它的非正式学习。其学习内容可能是与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身份相关的,也可能是不相关的,但是多数是不相关的。如参与志愿者活动、参加社区相关活动、汽车驾驶、维修或修理、运动或娱乐、休闲与爱好、社会技能和个人发展、健康与保健、理财(如投资)等内容。

4.意向意识性与非意向意识性的教师非正式学习

依据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意向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参与度,可以将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分为意向意识性的教师非正式学习与非意向意识性的教师非正式学习。

意向意识性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指中小学教师在具有较强的学习意向和学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具体说,在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就有了学习的目标与计划,此为学习的意向;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教师能意识到自己学到了一些东西,此为学习的意识。此类学习最典型的形式如,自我导向学习(自主学习)。如一个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历史课,想了解某一个历史事件的更多的信息,她便自己去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看相关影片、去博物馆参观了解、并向当初参与了或者见证了该历史事件的人进行访谈、了解、考证。这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具有较强的学习意向和学习的意识,这样的非正式学习就是意向意识性非正式学习。

非意向意识性的教师非正式学习,指中小学教师既没有学习的意向,当学习发生时也不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具体说,是对价值观念、态度、行为、技能等等的一种内化,发生于日常的生活中,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习”。不仅在内化前没有先验的意向性,而且也意识不到自己所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刚结束的时候教师不能立即意识到学习的存在,但是事后通过对相应学习活动的回顾、认知,教师还是能意识到当初的学习,其可能是外化也可能是内化。此类学习最典型的形式如,社会性学习(隐性学习)。如有的教师并不能意识到他(她)在某个特别的经历中亲历了学习,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有人向他(她)问起一些关于他(她)所经历过的相关问题,以此诱发了他(她)进行回顾和识别,进而与其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番交谈。这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没有学习的意向,当学习发生时也不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这样的非正式学习就是非意向意识性非正式学习。

三、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基本结构

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基本结构即是讨论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构成要素。所谓“要素”,即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这些因素对教师非正式学习活动的构成而言,不可或缺、不能被其它因素代替、包容,抛开后就不能揭示教师非正式学习活动的本质。

1.自我发展的目的

中小学教师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构成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首要的,也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要素之一。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并不是为了完成教育(培训)机构、组织部门、工作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或由教育者、培训者组织、安排、规定的学习,而是其基于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真实需要、基于自己的兴趣、基于对自己是终身学习者的教师身份认同和教师自我价值实现而自我组织、自我决定、自我激励的学习。其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发展,提升自我的存在感。

2.多主题的内容

教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两者学习内容的来源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也不是任何“他人”规定、要求、安排而凌驾于他们的需要、经验、情感、体验和主体性之上的学习。其是融学习于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之中。概而言之,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个人发展的促进这两大方面。一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相关内容,如关于教师教育方面的内容和主题、教师职业健康安全知识、教师的权利或平等问题、课程政策或课程改革或教学改革、教育新技术相关知识、教育监督或管理技能、团队工作或问题解决、如何教特定的年级(如毕业班、实验班、普通班等)或特定的学科、课堂策略或课堂管理、问题学生的学习。另一个是与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相关内容,包含教师的个人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如关于运动或娱乐或休闲、现代人的社会交往技能(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与沟通)、现代人生存技能(如驾驶、急救、健康、环境、心理辅导、网络、投资与理财)、现代人基本的社会知识(科学、政治、法律、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内容和主题。

3.情境化的场域

非正式学习绝非是只发生于正规教育系统外,正规教育系统内也存在非正式学习。所以,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发生的场域并不是固定的,其总是发生在情境之中,正是情境决定了什么可以算作学习。情境包含了学习得以发生的场域、机会、资源、支持性的制度与文化等。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发生不像正式学习那样有一个典型的地点(如接受培训的教室或课堂),规定好的学习内容、指定的教师。相反,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发生场域、学习机会、学习资源都是动态的、多元的、生成的,是一种经验式的学习、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一种反思性学习、一种创造性学习。其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发生。教师可以使用各种资源来实现他们的学习,包括书籍,报纸、电视、互联网、学校、大学、教育者、专家、朋友、同事、亲戚、学生以及他们自己的经验等。

4.开放化的方式

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方式是开放化的,不仅仅包括教师的个体学习,更包括教师参与社会性的群体学习。首先,中小学教师的个体学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是专业学习人士,学习是其存在的基本方式,其不仅能对内在学习过程作出主动控制和调节,并能在外部反馈的基础上对学习的外在表现和学习环境作出主动监测和调节。教师又是成人,经验、批判性反思、理谈在成人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人的学习往往是一个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的非正式学习主要从个人的经验中学、从实践中学、从感悟中学、从观察中学、从反思中学。其次,中小学教师参与群体的学习。教师是社会人,教师只能通过与学生、同行、他人、教科书和环境互动而进行非正式学习,也即是说教师的非正式学习必须要依赖于一系列其他的个人、团体,社区、组织和社会因素而进行。所以,教师的非正式学习要在合作中学、在交往中学、在知识的不断转化中学。

5.自主化的评价

教师非正式学习往往是在无人组织的“突发”情境下,旨在解决问题、或满足需要或完全出于教师自己的兴趣而由教师自我发起、自我组织、自我调控的一种学习。其多数时候是镶嵌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以,其结束后,并不能产生一个如正式学习那样的显性结果――即证书或学分。但是,其会产生一个隐性的结果,即教师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或教师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教师的兴趣得到了转化,或教师学习的动力得到了增强,或教师从教的信念得到了强化,或教师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感得到了提升等等,而这些学习结果又会成为敦促教师继续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动力。当然,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结果是隐性的,一般而言,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教师自己在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了职业的幸福感、减轻了职业的倦怠感、增强了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在生活中提高了生存的技能、生活幸福指数不断的上升等等,他人则无法立即发现这个“学习结果”,而需要教师自己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到非正式学习的结果。

――――――――

参考文献

[1] Marsick,V.&Watkins,K..Informal and Incident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Routledge and Kegan Paul,New York,NY,1990.

[2] Marsick,V.&Watkins,K.Informal Learning:Research- Based Answers to Where and How It Works.http:///2011/client_uploads/handouts/403_Marsick_Victoria3.pdf. 2011.

[3] Livingstone,D..Exploring the icebergs oflearning:Findings of the first Canadian survey of informal learning practices.WALL Working Paper,1999(10).

[4] Eraut,M.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004,26(2).

[5] Cross,J.Informal Learning:Discovering the Natural Pathways that Inspir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San Francisco:Pfeiffer 2007.

[6]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7] 章鹏远.欧盟国家非正规与非正式职业学习认证概述.职教论坛.2005(19).

[8] 尚茹.非正式学习与中小学教师成长.开封:河南大学,2007.

[作者:杨晓平(1977-),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上一篇:基于成长管理的有效学习动力系统探析 下一篇:新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