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师比和平均班额看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

时间:2022-03-26 06:21:42

从生师比和平均班额看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

为了解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从中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两个指标入手,通过对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权威教育机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存在两个“相悖”:一是在生师比相近的情况下,我国与OECD国家的平均班额呈巨大反差;二是小学阶段生师比与平均班额呈非正常的反比方向发展,即生师比呈下降趋势而平均班额却呈上升发展态势。这两大“相悖”说明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着极为复杂、深刻的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生师比 平均班额 中小学教育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十余年,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如何呢?笔者尝试从中小学生师比和平均班额两个指标入手,通过对我国与部分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比较分析,探讨一下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中小学生师比的比较

1.我国中小学生师比情况

所谓生师比,是指学校在校学生数与学校专任教师数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教师在各级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生师比”从来就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数据,什么是合理的“生师比”,怎样确立合理的“生师比”,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者着力探讨的问题。生师比是学校办学结构中的一把“双刃剑”,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我国实行新课改以来生师比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表1统计了我国自2002年至2011年中小学的生师比情况。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近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师比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小学生师比从2002年的21,下降到了2011年的不到18,降幅达15.7%;初中生师比从2002年最高的19.3下降到了2011年的14.4,下降幅度高达25.4%。这说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小学适龄入学儿童数量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相对在校学生数而言越来越丰富,教育人力资源的配置也相对越来越充足。

表1 我国2002至2011年中小学生师比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2011

2.我国与国外中小学生师比的比较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教育与经济发展处于迅速变革状态,一方面,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为人们通过教育提升技能提供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反过来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良性循环的情况下,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教育师资。据统计,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师资队伍得到大幅度提升,各国生师比都呈整体下降的趋势,近几年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稳定的水平。

以2010年为例,在OECD国家中,小学和初中生师比平均值分别为15.8和13.7。具体到每个国家,中小学生师比差距较大。小学以墨西哥最高,达到了28以上;智利、韩国次之,也到了21以上;而卢森堡、波兰、葡萄牙等国处于最低位,还不到11。在中学,生师比差异幅度更大,从墨西哥的32.7到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卢森堡等国的不足10。小学与初中的平均生师比的差异显示,除极少数几个国家(如墨西哥、智利、波兰和意大利)以外,其他有统计数据的OECD国家中,从小学到初中生师比都呈下降趋势。而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生师比,小学通常控制在19以下,初中控制在15及以下。[1]

表2反映了2010年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中小学生师比情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小学和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7.7和15.0,虽稍高于OECD国家平均值,与生师比相对较低的葡萄牙、卢森堡等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如英、法、日、德等已经持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并且远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韩国。

由上述分析可见,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师比与OECD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处于“同一级别”,这就表明,就教师数量而言,我国应该不会缺少师资,至少是不会极度缺乏师资。我国教师的平均教学工作量和理论上学生平均获得教师指导的机会应该与OECD国家差距不会太大,意即,我国平均班额也应该与OECD发达国家接近一致。那么,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表2 2010年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中小学生师比

资料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OECD Indicators。

二、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中小学平均班额的比较

1.我国中小学平均班额情况

所谓班额,又称班级规模,是指分配并编入由某一名教师指导的、固定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数。而平均班额,是指各级教育所有在校学生数与班级数之比,它虽然不能具体反映每个学校实际班额的大小,但能从宏观上对整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班级规模有一个大致了解。众所周知,班额越小,表明每个班级的学生数越少,教师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就越多,学生的学业成绩就越有可能得到提高。合理的班级规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关照度”,有助于实现教育机会的真正均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平均班额的统计数据表明(见表3),我国小学的平均班额相对较小(最高39人),中学阶段的平均班额都比较大,达到了51人以上。同时,近几年义务教育阶段平均班额的波动幅度不大,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小学为35~39人;初中为52~57人。根据教育部2002年规定,中小学班额数为小学40~45人,中学45~50人;班额大小的等级划分中,“36~45人”为正常班额,“46~55人”为偏大班额,“56~65人”为大班额,“66人以上”为超大班额。[2]由此可见,我国除小学班额相对较小外,中学平均班额近年来一直处于偏大班额和大班额之列,而且10年来变化幅度很小,说明针对大班额的教育改革进展缓慢,收效甚微。

表3 我国2002至2011年中小学平均班额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2011

同时,通过对我国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两组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个不太符合逻辑关系的反常现象:我国小学生师比近十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平均班额却呈逐年上升态势。从2002年的不到35人上升到了2011年的39人。这表明,我国小学阶段的生师比与平均班额是呈反比方向发展的,小学阶段的教师数量在增多,生师比呈整体下降趋势,但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形势不仅没有得到明显缓解,反而还有增大的趋势。这种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的“相悖”现象在国外是否存在呢?

2.我国与国外中小学平均班额的比较

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小班教学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由此兴起了一股针对“小班化教学”的研究热潮。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新研究方法的引进以及实践中大规模试验的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真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小班教学的具体班额大小”、“小班能否提高学业成绩”等问题展开的。到目前为止,小班化教学在发达国家教学实践中已成为普遍的现实,这可以从2010年部分OECD国家平均班额统计情况中得以一窥。

2012年,OECD对其成员国2010年的平均班额做了一个统计。结果表明,OECD国家小学平均班额为21人。其中希腊、卢森堡等国平均班额最小,控制在16人以下,日本、韩国和智利的平均班额相对较高,达到了27人以上。但是在所有有统计数据的30个国家中,小学平均班额在21及以下的有20个,占2/3之多,其他国家平均班额最高也控制在29人以下。OECD国家初中平均班额为23人。其中韩国和日本相对较高,达到了32人以上。而丹麦、芬兰和卢森堡等国每班人数在20个或更少。在有统计数据的30个国家中,有5/6的国家初中平均班额在25人以下。[1]

表4反映了2010年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中小学平均班额情况。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尽管我国中小学生师比与大部分OECD国家相比已经非常接近,甚至略占优势,但是我国小学和初中平均班额(分别为38.0和52.9),在所有国家中都是最高的,分别是OECD国家平均值的1.8和2.3倍,不仅远远高于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小学平均班额通常在20人左右,初中平均班额最高也不超过25人,也远远高于生师比比我国高的国家,如墨西哥、智利――前者小学和初中平均班额分别为19.9和28.0,后者分别为27.1和28.3。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小学班额之大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国实现小班化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表4 2010年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中小学平均班额

资料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OECD Indicators。

同时,世界经合组织历年来的数据统计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OECD发达国家的生师比与平均班额都呈整体下降的趋势,近十年来更是一直处于稳定水平,波动幅度微小,这表明国外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和稳定。而且,即便是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韩国,同时期其生师比与平均班额同样是呈下降发展趋势的(如表5所示),并不存在矛盾、对立的现象。也就是说,存在于我国小学阶段生师比与班额相悖的现象并不存在于其他国家。

表5 韩国2001至2009年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

资料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3-2011:OECD Indicators

三、我国中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反映的教育现状

通过上述对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中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师比与平均班额之间存在两个“相悖”现象:一是从横向来看,我国中小学生师比与国外相对接近,甚至略占优势,但平均班额却相差两倍左右,较低的生师比并未出现预期的较低的平均班额;二是从纵向来看,自新课改以来,我国小学阶段的生师比与平均班额呈非正常的反比方向发展,这种状况在国外基础教育阶段并不常见。

追本溯源,上述两个“相悖”共同反映了当前中小学存在的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即大班额和超大班额问题。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危害自不必言说,减少班额,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通常而言,要减少班额,实现小班化教学,只要通过增加教师数量即可解决。但是在教师数量增加、生师比降低的情况下,班额却呈增大的趋势发展,说明其中必然隐藏着一系列更加复杂和深刻的问题。这些影响因素既有来自教育系统外部的,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性经费的支出等,也有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如教育政策的规划和布局、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分配、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的安排、中小学课程的设置等等。[3]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理清这些关系,找到产生这种矛盾的真正根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这种“悖论”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

参考文献

[1] OECD编.教育概览2012:OECD指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李新玲.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班额突破底线.中国青年报,2011-03-18(3).

[3] 冯芳.我国中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解悖分析――从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的比较角度.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作者:冯芳(1977-),女,湖南娄底人,四川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刍议企业创建设立的税务筹划 下一篇:人才测评在招聘中的应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