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时间:2022-07-14 12:06:24

浅析小说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说的欣赏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选入教材的小说,更是古今中外的精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和完美的统一。这是由于作家在安排情节,锤炼语言,塑造人物的时候,把全部感情倾注到描写对象中,才能产生这样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因而,小说的情感教学尤为重要。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的思考。”如果一篇课文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无法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那么也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字的表象,发掘教材中蕴含的足以唤起一定情感的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教学信息的输出和接纳。

一、导读切入,诱感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学首先要诱发学生阅读的情感,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自觉地认识阅读的对象。导读可以从课题、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开始,也可以从揭示主题或分析结构入手。如讲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课题交代了什么?鲁提辖为什么要打死镇关西?细节描写在小说中有何作用?一开始,就将学生引入小说的境界中,关心主人公的命运,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地发现问题。

二、理解体验,启感

一篇小说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很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归纳整理,把那些有益于理解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重要问题提出来供学生研读理解。

1.抓住主要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进行理解体验。人物的语言往往是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言为心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语言起着重要作用,如《孔乙己》一课,孔乙己的语言极富个性,当他看到孩子不停地要茴香豆后,“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等语言,显示出一个迂腐的知识分子性格特征。他一生深受科举制度毒害,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来。

2.抓住小说曲折的情节结构进行理解体验。小说能吸引读者,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是原因之一。我们要理解情节的特点与作者构思的巧妙及深意,也要理解情节构思对人物刻画与揭示主题的作用。在这种分析理解中,学生与作品发生情感交流,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意旨。如《杨志卖刀》的情节安排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分析文章情节的起伏发展,使学生理解杨志态度由“粗暴 谨慎动摇”到彻底失败的变化过程,从而认识到梁山好汉的智慧和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

3.抓住小说精采的细节描写来进行理解体验。作者刻画人物往往是通过一些精采的细节描写完成的,细节能使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细节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小见大。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王熙凤人物形象的分析,可抓住其出场时先声夺人及服饰、容貌、行动等细节,于细微处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 再现形象,发展情感

阅读小说,要充分调动形象思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读者必须借助文字通过想象才能获得全部的完整的形象。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思路,发展情感。如《药》中的夏瑜,作者是通过刽子手康大叔与茶客的言谈提到他的表现,特别是他同红眼睛阿义的两句对话。要再现其形象,就需联系全篇的主要情节,想象他在狱中不屈不挠的斗争情形,领悟这位民主革命战士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只有通过想象,虚写的间接的形象才能全部再现出来。再如讲读《项链》一文后,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议论一下当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的心情、动作、语言以及后来可能出现的一连串的情节。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体味原结尾的巧妙之处。经过这样的想象、深思、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内心体验。

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再现形象。小说名著多被拍成电影、电视剧或整理成教学录像。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情节,借助电教手段,将学生带入小说描述的环境中去,视听入境、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更真切地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

总之,小说教学在诱导和启发学生情感的同时,应“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投入情感时又能冷静、正确地欣赏,获得审美的,发展情感,从而产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增强阅读小说特别是小说名著的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上一篇: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研究 下一篇:中国式“钱荒”是否会再次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