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勿入“美食”“心理”误区

时间:2022-07-13 11:44:05

糖友勿入“美食”“心理”误区

控制饮食并非仅仅“少”

“指数”领航,主食轻松吃

糖尿病患者害怕吃饭,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就是害怕吃那些碳水化合物食物,因为碳水化合物食物最终在人体内生成葡萄糖等单糖使血糖增高。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包括单糖(如水果中果糖),双糖(如白糖中蔗糖),以及多糖(如谷类中淀粉)等。

既往认为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是控制血糖的良方,糖尿病患者应少吃或不吃,其结果造成了大批患者营养不良。为了弥补饥饿,有人则进食大量肉类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却出现了高血脂、冠心病等并发症。直到近几十年,碳水化合物食物才被认为是糖尿病膳食中适用的部分,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血糖水平和心血管并发症都随碳水化合物食物的增加而得到大大改善。

不过,由于会导致餐后血糖增高的原因,增加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疑虑显而易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摄食碳水化合物食物的同时,不至于让血糖升高幅度过大呢?答案就是,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这是因为,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和类型不同,不同的食物对餐后的血糖影响不同,其影响程度即用血糖生成指数表示。“指数”越高,说明这种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越强,反之亦然。

哪些是低“指数”食物呢?《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中列举了200多种常见食物的“指数”。那些低于55的为低“指数”食物,糖尿病患者可以多选食:超过75的,就应该尽量避免。也可以通过食物的巧妙搭配,使得原本高“指数”的食物,餐后“指数”减低。例如,单独进食米饭,其“指数”为83.2,而米饭同鱼一同进食,混合食物的“指数”仅为37.0,下降了一半。

有了“指数”,糖尿病患者不用再象以前“苦行僧”般吃东西了。大部分水果“指数”偏低,糖尿病患者能够大胆地选用水果美餐了。可以更多地选用豆类食品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吃粗制或较少加工的谷类食物,大大拓展了食物的选择范围,既可满足口腹之欲,又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美食当前,悠着点

那么,低“指数”食物就非常安全吗?不是的。因为低“指数”食物本身含有能量,如果一次吃得过多,也会使血糖明显升高。再就是,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不仅要控制好血糖,还要作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指数”是食物对血糖影响程度的指标。有些食物,“指数”虽然低,但脂肪含量高,多吃会导致脂肪增多。例如,花生的“指数”非常低,为14,但其脂肪含量高,每百克就含有近50克的脂肪。因而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时,应有多方面的考虑,尤其是在面对“美食”的时候。

美食,通常指那些大鱼大肉的美味佳肴,以及油炸、油煎、熏烤和咸腌食品。糖尿病、冠心病等“富贵病”越来越多,与过多进食这些美食不无关系。在这些美食面前,为了保持健康应该有所收敛,更何况是有病在身的糖尿病患者。

一般而言,肉类食品可以适当进食,量不宜多,全日以150克(3两)左右为宜。其中,尤以鱼类较好。鱼的脂肪,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预防心血管疾病,最为“健康”。其次为鸡、鸭等禽肉,牛、羊等畜肉的脂肪较差。进食禽、畜肉时应去皮,而且不吃肥肉。油炸、油煎、熏烤和咸腌等食品应该尽量避免。节日里的糖果甜食,宜点到为止。

总之,相比于以往,糖尿病患者在食物的选择上有许多放宽,但那些不健康“美食”,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掌握饮食治疗的方式、方法是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必修之课。糖尿病饮食是一个健康均衡且可以长期遵循的饮食形态。为获得饮食治疗效果,请教营养师和接受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必经之路。

心理误区要警惕

面对糖尿病,有些人逃避有些人视而不见,糖尿病患者只有坚持科学的综合治疗,才能走出误区,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误区一:怀疑诊断的正确性

有些症状轻微的病友可能怀疑诊断的正确性,觉得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不接受自己患病的现实。这种情况在儿童糖尿病患者的父母表现得尤为突出。1型糖尿病的诊断,给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下了严重损害的结论,这使他们的父母感到震惊。他们会为子女失去健康而极度悲伤,并表现出正常的应激反应,例如怀疑、拒绝接受现实、恐惧、忧虑和极度自责或负罪感,以至于可能四处奔走,带领子女多处就医希望证实是误诊。家长的这种情绪可能会感染患儿,使他们产生恐惧和不安感。

其实既然已经患病,就要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以患者的姿态来看待自己,不能像健康时一样无所顾忌,而要在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在患病后,应及时找正规医院医生给予可靠的治疗,并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与医生配合,按照要求科学治疗。

误区二:丧失信心不积极治疗

有些患者认为糖尿病无法根治,或因为畏惧治疗,因而采取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治疗丧失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良好地运用现有的治疗方法,坚持综合治疗并将各项指标控制达标,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同样长寿。

误区三:血糖一降就停药

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血糖、血压、血脂下降至正常水平,就自认为病已治愈,万事大吉了,血糖一降下来就自行停药,放松对饮食的控制,直到血糖急聚上升,病情加重时才发觉。

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所有的病友都应该至少每1~2月就到医院复查血糖、HbAlc等指标,根据检查情况坚持服药治疗。糖尿病治疗贵在坚持,要使血糖长时期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切不可血糖一降就停药,血糖一升就再服药,这样反反复复危害甚大。

误区四:忽视非药物治疗

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多进食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控制。

有的患者一般能坚持遵医嘱服药,但忽视了非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降糖的效果也不理想。糖尿病的发生是在一定的遗传和环境背景下,由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所致。因此,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消除肥胖、劳逸结合、调试心理、锻炼身体、戒烟限酒等非药物疗法,有着极为重要的防治作用。有些轻微的糖尿病患者甚至单用非药物疗法进行治疗,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误区五:听信游医自行服药

有些患者在患病后不是去找医生,而是自行服药治疗。这就根本谈不上合理用药,更可能误服某些有禁忌的药物,以致影响了糖尿病治疗效果,甚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还有些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会成瘾,撤不下来了,这同样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能否停用胰岛素,只能取决于病情、胰岛细胞的功能以及患者对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反应。

上一篇:细数牙齿37个小秘密 下一篇:拒绝药物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