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通胀推手

时间:2022-07-13 11:23:19

在人们比较清晰的记忆中,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通货膨胀。

第一次通胀发生在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持续16个月,CPI升幅曾达到5.3%。这一次通胀启动了2004年开始的艰难的宏观调控;

第二轮通胀始自2006年12月到2008年年中,历时差不多20个月。本段通胀可谓惊心动魄,CPI从不足2%一度攀升到8.7%,且长时间处于6%-8%的高通胀水准,最终被金融海啸卷破。

我们发现,在每一次通胀前期,总是偶然因素引爆了通货膨胀,比如2003年农产品歉收,2007年国际炒家把粮食价格炒上天,而本次CPI暴涨,除了国内因素外,在垒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的侵袭

顾名思义,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就是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并不是一国市场内生的,而是由于外国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传导进入国内的。

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市场传导进来的,这主要有两个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我们知道,一国国内商品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可以通过国内生产以及国外进口两条途径满足,若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则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我们看到,目前不论是石油还是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都是在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发生的,因为美元贬值,其购买力降低,需要更多的美元才能达到以前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出现涨价,然而中国为了保证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保持人民币汇率与美元固定在一个很小的幅度上,因此,当美元贬值引起商品价格上涨时,由于没有人民币汇率升值作为对冲,以人民币计价的这些原材料价格也就同时上升了,这样就直接引起了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

第二种途径就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近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出口部门的创汇,同时还有相当巨大的部分是国外投机资本的流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热钱。由于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美联储滥发货币造成的,因而在美国国内拥有充分的流动性,当这些流动性寻找升值机会的时候,中国便成为了国际投机资本的目标。这些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国内并不会从事周期过长的投资,而是涌向了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热钱带着巨大的收益退出,而为他们买单的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人民。

天量信贷投放的后果

2009年,商业银行体系贷款投放大起大落,每到季末商业银行放款冲动格外强烈。尤其是2009年3月份和6月份,当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分别达到了1.89万亿和1.53万亿。其中根据银行间信贷互换数据显示,3月份前两周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并未增长,而最后10天银行突击放贷,甚至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月末后两天新增贷款达到1200亿元,从而致使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高达9万多亿就不足为奇怪了。

2009年的这种天量信贷出现,无论是新增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进入201 0年之后,信贷投放加速的情况并没有大的改观。根据央行最近的数据显现,截止4月末,本外币贷款增加8093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740亿元,外币贷款增加52亿美元。其原因和以往一样,即,银行倾向于“早放贷、早收息”,而且,在2009年年末,宏观调控转向的基调已日渐明朗,各家银行也存在着在进一步的调控政策出台之前,加快投放的博弈心理。

所以,20i0年通胀在所难免。由于货币投放的滞后性,因此当时并没有完全显现。但到了20i0年,充裕的流动性必将发挥作用。从目前的节奏来看,预计到2010年末,市场上将有75万亿的流动性,那么,今明两年一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价格水平上涨。

正如经济学教科书的解释那样,如果钱多了,价格总水平一定会是上涨的。

食物的推波助澜

蔬菜正逐渐成为通胀压力上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蔬菜、鲜果这几类产品的物价上涨飞快。4月份,鲜菜价格上涨24.9%,鲜果价格上涨16.4%,这两项对带动食品价格上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菜价在CPI中占较大的比重,菜价上涨势必推高CPI,因而强化通胀预期。食品价格上涨这么快,主要是今年的气候很特殊:西南部分地区长期干旱,全国大部分地区开春以后气温比正常年份偏低,而且不少地区出现倒春寒,不利的天气对蔬菜的生产、供销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现在生产资料价格也在上涨,这就影响了生产的成本和运输的费用,从而引起了部分食品价格上涨。

粮食方面,需求的快速回复、生产成本上涨、政府政策保护等因素对今年粮食价格起到巨大支撑作用,5月初,玉米、稻谷收购价格比年初分别上涨4.8%和4%。猪肉方面,在连续十几周的下跌后,已经进入上升通道,加上中央收储力度加大,价格将有明显上涨。尤其是进入八九月份,猪肉消费开始回暖,同时因三四月份补栏不足造成生猪供应量下降,不排除大幅上涨可能。

我国目前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属于粗放型增长,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污染了环境,并且还带来了盲目投资的高增长。我国部分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由政府管制造成价格扭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特别是对资源、环境等物质要素没有完全按照其稀缺程度进行定价,入为地压低了其价格。这种价格的扭曲,甚至使我国出现了不公平的跨地区转移支付,潜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此外,由于监管力度不够,我国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还比较低,很多企业产生的污染都排到企业外部由社会承担。

因此,在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报告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节能减排等目标。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这些资源定价的扭曲必将会得到逐步纠正,其结果必然推高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生产成本,从而引发并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正相关的,即经济的过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引起通货膨胀的加剧。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201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

从行业来看,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6.2%,增速比1-3月提升1.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升31.3个百分点。国内外需求稳步复苏带动了相关制造业行业投资的增长,有色、钢铁和煤炭等投资类行业投资增速仍处于高位,此外,基础设施类行业中铁路运输业投资仍保持高速增长,4月铁路运输业增速17.5%,比3月提高1.1个百分点。

可见,我国近期的经济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减弱,即使在全球危机还在蔓延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实现复苏,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经济的过快增长的一个负面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也随之泛起。

从统计学的技术角度看,要强调的一点就是翘尾因素。因为去年我们全年CPI是0.7%,那么翘尾因素也会对今年整个价格造成影响。去年1月至7月我国实质上已进入严重的通缩阶段,价格水平快速走低,直到去年7月达到最低谷,因此今年“翘尾因素”对CPI的正作用力在1-7月逐渐增强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特别是自二季度起,“翘尾”对CPI同比数据的干扰将进入最强时段,直到7月才能见顶。这预示着低基数将继续推高CPI同比数据走高,5月CPI同比数据就非常有可能超过3%。

逐步升温的通胀预期

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和全球经济复苏,国内的通胀预期正在增强。

通胀预期增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是CPI转正。去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环比上涨0.3%,同比、环比双双由负转正。

二是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家和地方加大了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用服务事业收费价格改革力度,一些长期偏低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用服务事业收费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三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危机普遍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货币环境宽松特别是美元等主要货币利率超低推动了全球的通胀预期,表现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反弹。

改革开放后,中国历经5次通胀,从积极而长远的角度看,每次都带来客观的投资机会。因此,面对着可能逐步加剧的通货膨胀,理性的投资者要做的就是提前布局抗通胀的板块或行业。像有色、保险、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商业零售等5大行业都将是通胀预期之下最受益的板块,而且有数据显示,各大机构近期也在悄然买进,这应引起投资者的重点关注。

上一篇:CPI提速 加息风起 下一篇:整体上调动能再次下滑 公用事业能源最为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