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留美为哪般

时间:2022-07-13 11:17:03

清朝末年国际情势诡谲多变,清廷感受到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迫切性。于是在容闳和李鸿章的建议下,决定甄选身家清白、天资聪颖、身心健康的男童赴美留学。

接着从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了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但到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生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多数学业未完成。

因为当年他们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多年后,即便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载浮载沉,他们还是被称为留童。

那时民风保守,父母大概要鼓起很大的勇气才能让孩子飘洋渡海去留学。“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这是詹天佑父亲写的《出洋志愿书》,这样的具结书,俨然就是生死状,读来令人恻恻不已。

父母冀望孩子出洋远行,报效邦国,但去国万里祸福难料,一切只能听天由命。淳朴忠厚的父亲,应该也是擦拭他一双蒙泪眼,才能完成这样的文字。而当年,也真有幼童病死异域、埋骨他乡。

幼童们乘船到达旧金山后,又坐火车抵达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清廷设置“留学事务局”,负责督导他们在美的生活;平常幼童就寄宿在当地寄宿家庭。离乡背井,又是稚龄幼童,不免引人怜爱;多数幼童也与寄宿家庭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孩子适应能力极强,在很短时间内,英文就能琅琅上口,专科学习、运动项目表现优秀,与同侪之间也能保持良好互动。

一切看起来都朝好的面向发展,但西方文化及民主思潮的冲击,不免让这些孩子对清廷的封建专制产生质疑。他们的行为思想日趋西化,国内守旧势力逐渐不能投合相容,还有部分幼童剪去发辫,更被视为离经叛道,数典忘祖。

各种批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也因此,幼童留美计划提早夭折。他们回国后,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冶、铁路的建设。其中的一部分人甚至经历了1884年中法海战及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为国捐躯。再后来他们有许多人成为朝廷倚重的重臣、公使、幕僚,完全没有辱没国家的栽培。

如果这个留学计划没有中断,近代中国会不会拥有更多优秀人才?他们如果能从容完成学业,人生会不会有更多选项?

有个幼童名唤黄季良,返国后他参与中法海战,用一封信与一幅自画像跟老父告别。他的母亲早逝,他和哥哥仲良都是留童;去国多年,不能承欢膝下,战事结果难料,他预作最坏打算,后来果真不幸殉国。季良以一种浪漫忧伤的方式跟老父诀别,留给后人无限唏嘘!

幼童已远,他们或许没能逃过历史的宿命,却给自己的人生增添宽广视野,也为后人开了一扇窗,从此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

【读史有感】

中国社会的发展,得益于制度创新。然而固守重农传统的中国到了近代,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如此一来,就带动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于是,“从娃娃抓起”的留学实践,成为19世纪晚期中国最为难得的实践创举,引领了此后大批有志青年留学的潮流。可当时的统治者只是“三天捕鱼,两天晒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构想终流于表面,“天朝上国梦”依旧顽固地留存在他们内心。说到底,还是观念接受问题在作祟。

这种观念带来的结果,是国家越“内”越弱,而那些在外闯出一片自由天地的年轻人,成为改变近代社会的先驱。而距第一批幼童留学到清朝灭亡,不过40年的时间。这种历史速度带来的社会影响,于今日观之,仍意味深长。

留学,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沉甸甸的成才梦,更有容纳强国梦的一块大空间。

如今,国家面貌早已褪去“落后就要挨打”的尴尬,留学已成国人司空见惯之事。新世纪的华人青年,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正书写着自己的奋斗华章,向世界展示着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

【现实延伸】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2013年11月3日至4日,日本东洋大学举行学园祭活动。中国留学生们支起的水饺摊位,成了会场里最人声鼎沸的地方之一。几十名中国留学生从早一直忙到晚,向到场的学校前辈和日本友人,展示了自己朝气蓬勃的风貌。

2013年举办的这次学园祭活动,是中国留学生几年来第一次“出摊儿”。热气腾腾的饺子锅和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话语,吸引过往游人。中国留学生联合会副会长郑瑾说,从摊位的设置到运营再到宣传,都是同学们自己动手。大家互相帮助,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学园祭。

日本大学的交流活动中,都会设置学生团体的模拟经营摊位。东洋大学由于摊位有限,各团体通常抽签决定是否能够参展。一位已经毕业的日本老校友边吃水饺边说,今年终于看到了中国留学生的摊位,也领略到了他们独特的风采。

英国《华闻周刊》近日采访了在兰卡斯特大学主修会计与金融本科专业的江琛。

据悉,在读期间,江琛为了强迫自己早起,一般会选择上午开设的课程,然后于八点准时前往教室;下午,江琛会去图书馆看书、自习,有时也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晚上一般会跟同学和朋友聚餐、聊天。由于学校不设食堂,原本不会做饭的江琛开始苦练,很快就熟练掌握如宫保鸡丁、炸茄盒等拿手菜了。“留学前什么事都依靠父母,但来到英国后,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帮你。”江琛说。

除了读书,从小学古筝的江琛担任了兰卡大学中国学联文娱部副部长,同时还参加了大学的志愿者组织。对此,江琛表示:“我觉得既然来到英国,不仅要读书,还要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我之前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样很有意义。”

上一篇:“问题”驱动思维,提高化学复习效果 下一篇:我幻想闺密的男友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