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生育性别偏好观调查研究报告

时间:2022-07-13 10:02:34

农村居民生育性别偏好观调查研究报告

摘 要:性别偏好是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而变化。通过对广西博白的农村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不同人群、生育目的、生育性别、生育数量等方面,进而分析研究农村居民生育性别偏好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给予结论,从而弱化人们的性别偏好倾向和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对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的男女平等,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农村;生育;性别偏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49-03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每出生100个女孩对应的男孩出生数字,在人口自然更替的情况下,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值应该在103~107的范围)出现了迅速、持续增高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中广西较严重的地区有:博白103~156.50,兴业103~142.62,横县103~142.61,钦州103~

134.76,灵山103~134.06,玉林103~133.84。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重要内在原因是“性别偏好”。如今性别偏好在农村家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呢、它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利用假期到玉林市博白地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本次调查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对广西博白农村地区的村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抽取200个样本,样本特征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及不同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村民。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0份,回收率90%,该问卷在分析中运用了计算机技术。

性别偏好系数侧重于研究其群体中男孩偏好、女孩偏好和无所谓偏好性别人群的比例。

男孩偏好系数用公式表达=(男孩偏好样本数÷总体样本数)*100%

女孩偏好系数用公式表达=(女孩偏好样本数÷总体样本数)*100%

无所谓偏好系数用公式表达=(无所谓偏好样本数÷总体样本数)*100%

二、研究设计

“性别偏好”(Gender Preference)是人口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特指夫妇生育意愿和行为中对孩子性别的一种明显的倾向性和喜好[1]。它不仅可以特指对某一性别孩子的偏好,如“男孩偏好”和“女孩偏好”,而且也可以反映对不同性别孩子数量平衡的偏好。

生育意愿是一个三维的概念,包括生育数量、生育时间和生育性别。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的变迁呈现内部失调性,即理想子女数变迁速度相对较快,而性别偏好变迁速度相对较慢,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婚育理念的转变,人们逐渐摒弃“多子多福”的观念,但是对于男孩的追求并没有相应改变。在缺乏严格的限制性生育政策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多生来实现对男孩的需求。然而,在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的环境下,生育数量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人也不愿意多生。于是,人们千方百计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意愿生育子女数量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对孩子性别的追求。

很多调查和研究都已表明,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生育政策的限制下,中国农村地区的生育意愿表现为男孩偏好和子女双全偏好,一儿一女是大部分人的理想。广西博白的农村地区也是西部地区的典型代表,这里农民的生育水平和子女性别偏好代表着广大农民的一般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为此我们设计了此次问卷调查,下面我们将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从不同人群、生育目的、生育性别三个角度进一步了解、阐释人们的性别偏好。

三、数据分析

(一)不同人群的性别偏好

在当地,我们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人群分别进行了性别偏好的考察。

1.关于性别与性别偏好的关系。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的对象——男女性别比例各占样本总数的50%,研究结果(见表1)。

表1

由表1我们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存在一定的性别偏好,女性的男孩偏好系数比男性的男孩偏好系数要高出2.41%,而无性别偏好系数中,男性占40.62%,女性为25.81%,说明在计划生育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在人们心中仍然存在,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性别偏好也有所弱化,这体现在无所谓性别偏好的选择上,这也体现了人们婚育观念、婚姻行为和生育行为的的改变,对促进男女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2.关于年龄与性别偏好的关系。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把年龄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20~30岁;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我们假设,由于每个年龄段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时的生育观念,自身形成的理念也不同,那么性别偏好系数在最低年龄阶段20~30岁中应该是偏低的,而在40~50岁及50岁以上这一年龄层的性别偏好系数应该是较高的,经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假设是基本与实际相符合的(见表2)。

表2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年龄越高,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越深,性别偏好系数越高,男孩偏好程度越大,反之,性别偏好系数越低,男孩偏好程度越低,还出现了女孩偏好,这说明当地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念与传统生育观念相比变化很大,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越小的人群,性别偏好系数越低。

3.关于教育水平与性别偏好的关系。我们假设,教育水平越高,性别偏好程度越低,教育水平越低,性别偏好程度越高,研究结果发现,我们的假设是符合当地实际的,受教育的水平越低,性别偏好系数越高,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的村民,男孩偏好系数偏高达65.2%,而高中以上教育水平的村民,男孩偏好系数仅占12.5%,这证明了,人们受教育水平越高,受传统生育文化影响越低,性别偏好程度就越低(见表3)。

表3

(二)生育目的的性别偏好

1.由于农村居民的生育目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为此在设计问卷时,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比如,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体力劳动、继承财产、其他,根据居民的选择,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见表4)。

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民的生育目的首先是养儿防老,占98.4%;其次是传宗接代,占74.6%,再次是继承财产,占33.3.%,最后是体力劳动和其他,各占4.8%和1.1%,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念仍然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观念在农村居民心目中仍根深蒂固。

2.由于农村居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承担相同的养老方式,以男性为主的父系宗法制度导致了在为父母提供老年支持过程中的性别差异[3],并由此也导致了中国生育观念中的性别偏好。我们假设,国家政府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居民会降低生育数量,相应的性别偏好就会弱化一些,但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国家政府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居民依然存在性别偏好的倾向(见表5)。

表5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要生男孩的占44.44%,要生女孩的仅占3.17%,没想过的占52.39%,说明只有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会养老保障,才能促进人们婚育观念的革新和弱化农村居民生育观念中的性别偏好。

(三)生育性别的性别偏好

关于子女结构与性别偏好的关系,我们假设:农村居民希望的子女结构组合是男孩偏好和儿女双全,大部分人希望的是儿女双全,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假设是基本符合的(见表6)。

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农村居民希望的子女结构中,一男一女占34.9%,其次,至少应该有一个男孩占30.16%;再次,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的比例为25.4%。研究数据说明,当前农村居民希望的子女结构是一男一女(儿女双全)占1/3多一点,尽管两个孩子是广大农村居民普遍的生育数量,但农民对孩子的性别还是有要求的,就是在生育意愿的前提下,必须有一个男孩,即是在男孩偏好实现的前提下儿女双全[4]。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性别偏好存在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水平的农村居民当中,以往的研究发现男性的性别偏好系数高于女性的性别偏好系数,而在当地,女性的性别偏好系数却高于男性的性别偏好系数,这与当地的社会习俗、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是分不开的,而在不同年龄阶段,年龄层次越低,性别偏好系数越低,男孩偏好程度越低,而年龄层次越高,性别偏好系数也随之偏高,男孩偏好程度也越高,说明人们受传统生育观念、生育文化影响越小,性别偏好越低;不同教育水平的农村居民,教育水平越高,性别偏好程度就越低,反之,教育水平越低,性别偏好程度越高,说明,只有提高中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生育文化,才能使性别偏好弱化,才能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2.广大农村居民的生育目的普遍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而以男性为主的父系宗族制和从父(夫)居形式,导致了中国生育观念的性别偏好。这说明传统的生育观念在人们心中仍根深蒂固,要消除这种性别偏好特别是男孩偏好,中国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可靠的养老保障,才能淡化人们特别是农村居民心中的男孩偏好。

3.中国社会倡导“生男生女都一样”、“少生优育”。然而在计划生育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仍然存在。研究发现当地的农村居民希望的子女结构组合是一男一女即儿女双全,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性别偏好有所弱化,但是这种实现儿女双全的前提是,在生育意愿下,必须有一个男孩即在男孩偏好实现的前提下儿女双全,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人们要达到希望的子女数,在生育意愿的前提下,实现自己对孩子性别的追求,同时也带来了性别选择、溺弃女婴等行为。

4.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发现,广西博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156.5,正常值为103~107之间,导致这一数值偏高的内在原因是“性别偏好”,特别是“男孩偏好”,男孩偏好是对劳动力和养老的需求,也是传宗接代的要求,是男性中心文化的深刻表现。它带来的不是未来男性的婚姻问题,而是对女性生存权、发展权的践踏与剥夺,会严重影响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5]。同时,由性别偏好导致的性别失衡,会造成经济安全问题和社会安全问题

5.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出现的性别偏好现象,特别是带有强烈“男孩偏好”色彩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的“相对强化”,表面上是国家的生育政策导向与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需要的距离所致,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和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和人口调控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开始触动中国人生育“情结”中最难触动的部分。这同时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生育转变甚至人口转变也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应对由此产生的挑战和变化[1]。

总之,为了弱化人们的性别偏好倾向,改变这种传统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除了中国政策上的引导之外,我们应该树立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无性别偏好”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才能提高人们的生育文化水平,对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结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

[2] 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9):21-31.

[3] Yang.The Distributive Norm of Monetary Support to Older Parents:A look at a Township in China[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6,(58):404-415.

[4] 杨菊华,宋月萍,陈卫,等.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21-222.

[5] 刘建中,孙中欣,邱晓露.社会性别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95-96.

上一篇: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探究 下一篇:化解中小企业贷款困局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