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之作品33#7浅析

时间:2022-05-08 01:55:04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之作品33#7浅析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作品的特点是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民间风格,线条充满了主观主义色彩,形象鲜明,和声醇厚,表现强烈,肢体复杂,调性多变。虽然他的作品中有诸多变化,但是,也有一些固有的特点,出现在它的作品中,例如具有忧郁的俄罗斯民间旋律半音阶式的上下行,具有背景性的神秘“钟声”音响等,作者通过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中的作品op33#7,来浅析拉赫玛尼诺夫的钟声情节和本人在演奏时的理解。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性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在于,他是通过对图画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想法。他的每一首音画练习曲都没有具体的标题,但却给予每一部作品具体的内容。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时期晚期的一位作曲家,人们经常把他的作品和浪漫派音乐联系在一起,但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的音乐还是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影响多一些,比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在俄罗斯强力集团的音乐,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歌颂祖国的大自然,将古老的宗教音乐、民间歌舞艺术、史诗、仪式音乐等艺术融入作品中,去感受人民的质朴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音画练习曲》op33#7,是一首描写英雄凯旋而归慷慨激昂的进行曲,在这部作品中,突出了拉赫玛尼诺夫对钟声的描写特点。钟声音乐作为曲子的一个主导动机,一种音画性的体现,暗示着胜利必将来临。这种钟声情节是与作者幼年时期的经历有关,那个时候广场教堂的钟声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过:“我最感珍贵的一个儿时记忆与诺夫哥罗德城索菲亚大教堂的大众的四个音有关。这是当年祖母每次过节带我进城常听到的。四个音组成不断反复的主题,是四个银色的哭诉的音……”[1]

在曲子的开始部分,前三小节作者用了主调小三和旋来营造教堂钟声的,时值也逐个递减,在演奏中要注意和旋的强弱和手指离键的速度,因为这是模仿教堂的钟声,要注意下键的方式,声音别砸死,可以先用两只手的食指先弹上方的大三和旋,这样手腕比较放松,然后再试着一只手演奏,然后再双手弹奏。伴奏织体也是上升的姿态,仿佛是人群发出的欢呼,这和钟声和旋旋律要区别开,大指在触键的时候手腕要轻,也要注意踏板的运用,根据和旋的变化踩,要达到一种洪亮,神圣的音乐感觉。

第四小节开始,旋律转由左手低音奏出,仿佛是远处传来的部队整齐的口号,胜利的大部队即将到来。右手伴奏织体开始紧张密集,并且旋律与织体都呈现上升摸进,突出了人们的急切的盼望。

第9,10小节结束在降E大调的属上,从第11小节开始,旋律专制G大调。更加明亮的钟声又一次再现,基本再现主部主题,情绪也更加激动。

从第21小节连接部到中部,像是幽默的诉说,旋律时而紧凑,时而轻快,就像英雄们在炫耀他们在战场上的胜利,音乐机智多变,又滑稽,时而又仿佛给了敌人一击重磅打击。但也不能演奏的过于自由,必须严格按照谱面的标志,特别是节奏重音,在连接部是作为旋律出现的,在演奏中要注意区分好声部之间的关系,不应整个当作旋律来处理。左右都有手有一些短小的连线,不能忽略。这个地方的踏板也要注意,拉赫玛尼诺夫的踏板不再单单是为旋律服务的,而是根据和声来踩,这个地方就是根据和声的变化来转换踏板,而且注意不要采全踏板,可踩2/1和4/3踏板。

从44小节开始全区的高潮部分,仿佛全全城的钟声响起,钟声和号角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音流,把一首斗志昂扬的英雄之歌推向高潮,人们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热烈的庆祝英雄凯旋而归,举国欢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演奏的时候注意右手的连线奏法,容易被左手的节奏重音音响,这部分应该分手练习,这样才能演奏出这部分的层次。

作曲者用举重若轻的语调来表达对敌人诡计的蔑视,用炫耀,响亮的旋律来描写英雄的胜利归来,形成了力度和旋律上的矛盾对比。演奏的时候要这题情绪把握,不要再刚开始的时候过于炫耀,重点是最后的不完全再现,才是全曲高潮部分,左手的八度和旋似乎教堂的钟声完全响起,错落相杂的鸣响。右手的密集伴奏织体是人们的一阵一阵欢呼声。全曲在非常华丽辉煌的和声中结束。

AA’连接B连接A+B

1-1011-2122-2627-3839-4344-56

降E-V降E-G:V f-g-降E降E-c;g-G-g-降E降E-V7降E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钟声似的音响,有儿童般天真的银铃声,有类似成年的洪亮的钟声,有似乎是婚礼上响起的充满祝福的钟声,有象征死亡的灰暗的钟声。钟声似乎永远充斥在他的作品中,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刚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同学带来帮助。(辽宁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6029)

参考文献

[1] J.Peter Burkholder,Donald Jay Grout,Claude V Palisca.A History of Westem Music(Ei曲th Edition)[M].W W Norton&Company.2009.1

[2] U.帕伊索夫 著 刁培华 译 张洪模 校 《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世界观的强大生命力》

上一篇:门德尔松无伴奏合唱《森林》艺术特色研究 下一篇:浅谈莫扎特弦乐四重奏的创作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