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神话观

时间:2022-05-02 11:53:58

摘要:马林诺夫斯基是功能学派的奠基者和代表性人物,他主张以功能主义的观点描述土著民族的社会和文化。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观点也体现在他对“土人”神话和原始宗教的研究上。《原始心理与神话》一书集中体现了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的神话观。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原始心理与神话》一书,梳理出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的神话观。

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神话观;《原始心理与神话》

中图分类号:I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38-02

马林诺夫斯基是功能学派的奠基者和代表性人物,他主张以功能主义的观点描述土著民族的社会和文化,认为民族学的任务不在于阐明某些事物的起源和历史,而在于指出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实际服务。这些观点也体现在他对“土人”神话和原始宗教的研究上。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神话观集中体现于他的《原始心理与神话》一书中。

《原始心理与神话》是马林诺夫斯基于1926年出版的一个单行本,作者通过对梅兰内西亚的文化、思想和传统行为等的考察,试图说明神话在“土人”生活里的重要作用,神话如何强有力地支配着他们的道德与社会行为,证明神话与他们的仪式、道德行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实际的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辩驳以往学说,亮明观点

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心理与神话》一开端就驳难了两派关于神话的学说:一派是自然神话学派,一派是历史神话学派。德国的“自然神话学派”主张原始人十分关心自然现象,而神话就是他们对自然现象诗歌般的看法;“历史神话学派”认为神话是对过去的真实历史的记录。马氏通过对蛮野人之间活的神话的研究,认为两派学者都给原始人加上了一种理论科学的冲动和欲望。马氏用功能学派特有的务实态度解释了蛮野人的神话,他认为蛮野人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要与种种困难相奋斗,神话是帮助他们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神话,实际说起来,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不是空中楼阁没有目的的倾吐,而是若干且极其重要的文化势力。”①

在辩驳了以上两派学说之后,马林诺夫斯基又检讨了社会学派关于神话的观点。马氏同意社会学派关于神话与仪式、与社会结构的规范之间关系密切的观点。他认为,对神话的研究如果只限在文本上,是很不利的,而只有跟随人类学家走到蛮野人之中,才能了解神话的真谛。马氏深入考察了与神话叙述有关的蛮野人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神话叙述的现实状况,得出结论:神话是一种文化体系,是一种活的力量,它是社会中以活的形式出现的实体。“存在蛮野社会里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我们底神圣故事是活在我们底典礼,我们底道德里面,而且制裁我们底行为支配我们底信仰。”②

通过对活着的神话的研究,马林诺夫斯基总结了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的必不可少的功用,“那就是将信仰表现出来,提高了而加以制定;给道德以保障而加以执行:证明仪式底功效而有实用的规律以指导人群,所以神话乃是人类文明中一项重要的成分;不是闲话,而是吃苦的积极力量;不是理智的解说或艺术的想象,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上实用的特许证书。”③

二、神话的性质在于社会功能

通过检讨梅兰内西亚地区的起源神话和关于死的神话,马林诺夫斯基探讨了神话的性质。马氏指出,无论是神话,还是,都是“土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们都具有相当的实用功能,神话只是“土人”信仰中几点重要关头发展成的显明故事。神话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与童话、传说的对比,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了神话在生活里面的地位。他认为童话是说来消遣的,是季节的表演,是敦睦的活动;传说是被当作真事的叙述,可使历史揭开帐幕的,使人看见历史的庄严伟大的。与童话和传说不同,“神话底出现,乃是在仪式、礼教、社会或道德规则要求理论根据,要求古代权威,实在界,神圣界加以保障的时候。”④“土人”的贸易、仪式、巫术、法律、风俗、道德、社会组织等一切行为和文化,全都离不开神话,是神话的外在表现形式。神话就是“土人”的“圣经”。

2.神话为“土人”的行为提供了先例,为“土人”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保状。关于起源神话之所以能被完全记述,以及它对“土人”的意义,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它们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上下文中,起源神话让“土人”以为所有他要干的事情在古代都有了先例有了榜样。于是要真正把握住神话,就必须熟悉“土人”的社会组织,因为每一个神话故事都只是一部分,更大的全体故事,都要在“土人”的生活中来研读。起源神话真正有关系的地方,乃在故事的社会功能。关于族群起源的神话,规定了各个族群的社会地位,无形中为图腾组织里的等级和地位提供了保状。“假定发生了地亩上的纠纷,巫术上的侵害,渔猎上的权界以及其他利益的问题,神话便是见证。”⑤

3.神话永远是为一种目的而制造的,也就是完成一种社会功能,提高某一人群,或者对于不能解释的现状给予根据。“神话底作用乃在遮掩历史事件,所产生的某种矛盾,而不是将这类史实记录得正确清楚。与有势的分族扩展相联络的神话,在某几点上是忠于事实的,因为它记录了事实底不调协。神话在不调协中提供的事故,即使不是要掩藏不调协,也是要加以粉饰的。在土人看来,神话既不是虚构的故事,也不是死的过去的记录,乃是关于更大的实体的陈述。这实体,既包以往,又包现在――还活着的现在。”⑥

4.人类时时刻刻面临着疾病和死亡,于是在活着的现在,又有无数的具体故事在产生着。这些在大题目下产生的许多小神话,将“土人”关于疾病与死亡的信仰和他们见证的超自然的事故,形成一个有机体。而这个复合体“包括着全套对于疾病与死亡的实用反应!它表现人底情绪,人底预兆;它影响人底行为。神话底性质,又在这里显示给我们,实在不只是理智的解说。”⑦然而通过与土人的接触,马林诺夫斯基发现土人实际对于死的情绪态度,并不是完全被信仰与神话观念指导的,面对死亡,他们会有悲哀、恐惧,还有疑问,这时他们要运用神话掩盖他们情绪上极大的空虚,麻痹自己的神经。

5.神话也是产生道德规范、社会组织、仪式或风俗的直接原因。“有一类的故事是神圣的,是编在仪式、道德与社会组织里面,……这种实体是断定现在人类生活,命运与活动的;对于这种实体的认识是使人发生仪式与道德行为的动机,而且使人知道怎样进行仪式与道德行为的。”⑧“神话的功能,既不是解释的,也不是象征的。它乃是一种非常事件的叙述,这事件的发生,即从此建立了一部落的社会秩序、经济组织、技术工艺,或宗教巫术的信仰和意识。它的功能就在于它能用往事和前例来证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并提供给现社会以过去的道德价值的模式、社会关系的安排,以及巫术的信仰等。”⑨

三、神话与巫术的关系

马林诺夫斯基十分关注神话与巫术的关系,曾在多部著作中分析过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巫术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化,神话是对巫术的解释,“几乎每一类的巫术都有说明它怎样存在的故事。这等故事要说,那个特殊的巫术公式在甚么时候到了人类手里,怎样成了当地一个团体底私产,又怎样可以转手。……一切巫术底实质都在传统的完整。巫术只是由荒古到现在累代相传一点损失一点掺杂也没有,才会有效。所以巫术在时间上的传送,需要一个谱系,需要一种传统的护照。这便是巫术神话。”⑩解释巫术产生、发展及神圣性,是神话存在的一项重要任务。

神话可以加强信仰的功能,为巫术提供真实性的证据,证明巫术的可靠。“宗教的信仰与能力,也是要用神话的叙述来溯到本源上去的。不过宗教的神话乃是显明的信条,是对于来生、创造以及神性的信仰,而说成故事罢了。……原始社会里面最模范最发达的神话,乃是巫术的神话;神话底作用,不在解说,而在证实;不在满足好奇心,而在使人相信巫术底力量;不在闲话故事,而在证明信仰底真实。”{11}“神话不是过去时代底死物,不只是流传下来的不相干的故事;乃是活的力量,随时产生新现象随时供给巫术新证据的活的力量。”{12}

四、结语

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不主张孤立地分析神话文本,因为在“土人”那里,神话不是遗留物,不是过去了的时代抛弃的死物,不是人们流传下来的与现实生活不相干的故事。“神话是陈述荒古的实体而仍活在现代生活者,可因前例而给某种事物以根据,可使人有古来的榜样而有道德价值,社会制度,与巫术信仰。所以神话不只是个叙述,也不是一种科学,也不是以部门艺术或历史,也不是解说的故事;它所尽的特殊使命,乃与传统底性质,文化底延续,老年与幼年底关系,人类对于过去的态度等等密切相联。简单地说,神话底功能,乃在将传统溯到荒古发源事件更高、更美、更超自然的实体而使它更有力量,更有价值,更有声望。”{13}

综观整个人类学界,马林诺夫斯基在方法论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提出了整体性的田野调查方法,即民族志方法。马氏的民族志调查具有“直接观察”、重视民间生活和民间知识、亲自参与等特点,试图对当地社会进行全面考察, 把当地社会的家庭、经济、法权、政治、巫术、宗教、技术等等行为特质放在一个整体里加以分析, 解释为什么社会形成一个难以切割的整体。因为“实地工作也可是头手货或二手货。……只有露天的人类学,才会给我们原始人与原始文化底八方玲珑的景色。”{14}

注释: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④【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

⑤【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9页.

⑥【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⑦【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116页.

⑧【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⑨【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⑩【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11}【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72页

{1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13}【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14}【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参考文献:

[1]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吴文藻,冰心,王庆仁,索文清.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上一篇:浅谈直接成分分析法与现代汉语中层次分析法的... 下一篇:论群众舞蹈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