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俄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3 08:00:28

试论俄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摘 要:俄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和俄语使用者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人才,这其中文化移情是成功进行文化沟通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在俄语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途径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关键词:俄语教学 移情 文化移情

外语教学是由多种要素彼此关联而构成的复杂系统,外语教学既涉及语言又涉及文化。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着不间的文化属性,寓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因此,孤立地就语言来研究语言,不了解语言中蕴含着的社会文化,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的。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同时结合社会文化以及国情知识。

一、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Ruben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重要准绳之一。所以在俄语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俄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学习掌握程度,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和熟知程度。

1.教师课堂上讲授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应在课程中穿插文化知识,尤其是中俄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真正沉浸其中以感受他国文化。比如中俄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国通常在称呼上加上官职、辈分等以表示尊重,例如:“王老师,您有时间吗?”“张阿姨,等等我!”可是在俄罗斯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直呼其姓名才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Сергей Нванович,вы сходите на следуюшийостановке?”“Маша,чем ты болела?”

2.引导学生进行中俄文化对比。不难发现中俄两国文化中有很多的异同之处,如汉语中“落汤鸡”形容人浑身湿透,像掉在水里的鸡一样,而在俄语中“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却用来表示“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的人”。Бык(公牛)以其强壮的体魄赢得俄汉两个民族的青睐。在两种语言中也反映出它的异同。相同之处:Здоров,как бык(像牛一样强壮)。但是,俄语中“бык和бычок”作为不对应词用于转义时就充分体现了俄汉民族的文化差异。例如,俄语中有句成语“сказка про белого бычка”,这个成语源于俄罗斯一个童话中的“докучливый белый бычок”,故事是讲一群孩子总是没完没了地纠缠大人给他们讲故事,于是,总重复一句话:“сказатъ ли тебе про белого бычка”。从此该成语在用于转义时就用来表示“车轱辘话”的意思。

3.进行文化专题讲座。文化专题讲座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

4.在条件允许下,定期举办国际学术访问交流,互访等活动。学生在国外期间,与俄罗斯人一起生活,是最直接地接触俄罗斯文化的方式。通过与俄罗斯人的交往接触,激发学生强烈地沟通欲望,使其更加快乐地去感受异国的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结语

虽然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心理认同的过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在坚持和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适度文化移情,理解和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求同存异中适度培养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使自己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二春 袁志明 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四川外国语学报,2008,05。

[2]高永晨 文化移情与文化沟通.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12。

[3]葛艳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社会科学教学,2011,07。

[4]单永新 王世军 浅谈中俄文化差异与俄语教学.松辽学刊,2001,12。

[5]王淑杰 语言学习中的中俄文化差异.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3。

[6]于洪颖 外语习得中的文化移情原则.教学与管理,2010,06。

[7]祖林 赵乔 教学中如何实现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2001,06。

上一篇:浅析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农村社区民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