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文的呼唤

时间:2022-07-13 04:32:01

本色语文的呼唤

【摘要】随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很多教师在贯彻精神的时候由于领会不到位或是操之过急,结果,课堂变的浮华,一味追求形式,而丧失了很多语文味,本色语文呼唤着我们。

【关键词】课改;课堂;浮华;语文味;本色

追溯语文教学的历史发展轨迹,我们曾有过太多的左摇右摆。孰是孰非时,新课标应运而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教学现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审视当前的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教学的理念变了,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也丰富了。但是,欣喜之余,我们也冷静地看到,由于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教学形式“花”了,能力训练“浮”了,导致教学效果“虚化”了。我们不难看到,泛语文,窄语文,非语文的现象在各类公开课和平时的教学中屡见不鲜,语文课成了思品课、科学课、表演课,好好的语文课被弄得面目全非。不少有识之士慨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本色语文哪儿去了?

不可否认,课改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第一,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第二,闹。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闹,反而使课堂沉闷,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完全变成了一个教师进行表演的舞台。

第三,杂。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削弱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杂的表现之二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

第四,偏。当前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由于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偏,还反映在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廉价表扬,普遍肯定。

上述现象,反映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和成果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的国情实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说明我们还缺乏辩证观,常常容易情绪浮躁,急于求成,顾此失彼,易走极端,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

最后让我们再品味一下冰心老人的话“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23日第5版

[2]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01期

上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识字的教学法 下一篇: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