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权谋

时间:2022-07-13 03:17:38

所谓“权谋”,它应该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笔者认为都不是,它是一个中性词。“权谋”不过是手段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说到手段,举个例子,撒谎是不是手段?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能说撒谎就是错误的,虽然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诚实守信不说谎。例如,面对一个即将生命垂危的重症病人,一个护士对他说:“没什么事,小毛病,只要按时吃药配合治疗就没事了,不用太担心。”护士明明撒谎了,如果你是病人家属你会不会埋怨她?或者唾弃她的这种行为?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为什么她撒谎还有理了?因为她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好的。因此,评价一件事物时,不能脱离其发生的背景环境、条件、出发点和目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权谋”的出发点是为了组织更好的发展,我们就不能说它是不好的。

但很多人认为:“权谋”思想是中国封建腐朽思想的产物,因此它就是不好的事物,应该被唾弃;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提升管理水平。但是否西方就没有“权谋”?恐怕不见得。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亨利五世》中,描写了1414~1420年英军以寡敌众战胜法军的故事,其中也可以看到“权谋”。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带领士兵去攻打法国,结果被法国军队打得惨败,最后被十倍于自己的法国军队围追堵截,全军覆没就在眼前。此时亨利五世对士兵们说:“我们要回家!”已经毫无士气的士兵被回家的信念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最终突破重围回到英国。亨利五世在失败后难道真的想回家吗?当然不是,否则他就不会离家去攻打法国。只不过,当时没有任何信念比“回家”更能鼓舞士兵的士气,他不过是借用这个点来激励士兵,这难道不是权谋吗?同样是权谋,为何国外的就比中国的高尚些?

其实,“权谋”本没有好坏之分,更没有中国的、外国的门户之见,所谓“权谋”不过是一种手段、方式、方法而已,不过是使欲望需求和行为选择趋于平衡,以更利于领导者所希望的目标实现而已。研究“权谋”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在于行为背后的道理。

笔者一直极力倡导领导者要“明道”。这个“道”就是“权谋”行为背后的道理。例如,在“站在中间,对两派既打又拉”这个权谋行为的背后,支撑它的道是“平衡”。因为只有平衡才能稳定,稳定才有效率。但很多朋友却只看到了“权谋”之术而忽略了对“道”的重视和研究。

一个员工犯错误了,领导者拍拍他的肩膀什么也不说,与领导者给他上一场思想政治课相比,哪个更容易让员工自我反省?哪个更容易促使员工发生改变?这两个行为其实就是两种“权谋”之术。之所以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就在于一个“明道”,一个“知道”。因此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应该避讳自己是否“权谋”,关键的问题是要使自己首先“明道”。

其实,“权谋”中的“权”是什么意思?它代表的不是权力,而是权衡,在于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特定的问题而选择对应解决方法(术)。仅知“术”而不明“道”,或者仅仅抓住“术”不放,其实是本末倒置,是“既丢了根,又忘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

管理工作中,总会有一些行为被认为是权谋。例如在人员岗位安排和调整工作中,经常会被冠以“职场政治”的说法。“某人是哪一帮派的了”、“调离某人是为了打击某人了”,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权谋。这种误解可以理解,解释也不会有结果。但当看到公司在认真地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的特长来安排工作岗位和职责,让不同的人发挥不同的价值,一切就又归于平静。

其实西方的管理科学中,又何尝没有“权谋”的影子呢?为什么要进行“绩效考核”?为什么要完成考核目标就奖励,反之就惩罚?因为想通过考核把结果目标压力传达给被考核者,从而迫使或牵引被考核者按照组织领导者的意愿实现结果目标。这与“既打又拉”的所谓“权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不成功?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外在的目标设定、奖惩设定的权谋之术,却忽视了其背后的道――促使目标结果实现。没有这个道,那么考核就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又怎么会得到领导者想要的结果目标呢?

笔者认为,中国的领导者不是“权谋”太多了,相反却是太少。一个人为什么会有领导力?领导者制定的战略为什么会被下属理解并接受执行?其实就是能够平衡领导者与员工之间不同利益欲望,在平衡基础上选择特定的行为模式以达成特定的结果,这就是“权谋”。这本身没有任何可指责的地方,但如果领导者,他们以为自己“明道”了,其实不过是背会了管理学的几个名词解释,却不善于将这些理论实施,不善于以大多数都能接受的方式实施。其实这不是“明道”,只是“知道”了。仅仅“知道”,又不善于“权谋”,就容易使得管理行为的方式、方法出现偏颇。

上一篇:中国绿线 第8期 下一篇:雅虎口碑的马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