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设计从“抽屉”走向“学生”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2-07-13 11:17:51

高校教学设计从“抽屉”走向“学生”的路径探析

【摘要】教学设计不是总结材料,不是写完就放在抽屉里,束之高阁。特别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教育教学理念影响下,如何将设计真正落实到课堂,运用到学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考试机制四个方面探讨教学设计有效落地的途径。

【关键词】教学设计 学生中心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22-02

我们常说,教学设计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或中间环节,现实中,“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之间还是有距离的。有些教师在做设计时,念念不忘课堂和学生,但真正实施时却是“设计是设计,课堂是课堂,学生是学生”,设计完成后就被放在抽屉里,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没有运用到学生,这使设计的价值落了空。教学设计不能忘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初衷,如何将其从“抽屉”里拿出来,运用到学生,使学生受益,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考试机制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一、学校:促进教学设计的落地

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和学生学业管理办法的创新。

1.学校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

教师要进行有“量”更有“质”的教学设计,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各方面能力,这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脑力劳动,对这些庞大的工作量简单的以课时来考核显然是不合理的。学校需要改革以课时计算工作量为主的绩效薪酬制度,为教师提供应有的经济保障。同时,还应建立奖励机制,对优秀的教学设计的创设和实施给予鼓励和认可,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创新学生学业管理办法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速度,教学设计的灵活性适应了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但同时要求学业管理也能够跟的上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风格、发展方向,从日常管理、课堂管理、学业监督、学业评价等多方面,选择和创设多种的、适宜的学业管理办法和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发展。

二、教师:将设计真正实施到课堂

除了学校政策、制度、财力方面的支持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也需要做出种种努力,将设计真正实施到课堂,使学习者受益。

1.解放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主体性应得以充分体现。任何一种设计的理论并不直接作用于实践,教学设计的理念和理论必须经过教师这一主体的阐释,并结合教学情境,转化为行动和实践。

2.提升教师的调控和反思能力

教师需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学设计的实施和成效有赖于教师在满足情景化需要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实施一系列恰当的自我反思、判断、调节等活动。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应该支持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实现学习者的发展。

三、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自我觉醒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再完美,教师教得再好,若学生在课堂上“无动于衷”,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育人质量。

1.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

学生主体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这是实现成功的教学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在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教学加工的对象,而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要起到唤醒的作用。激发兴趣是唤醒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关键。经常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暂时的兴趣就有可能转变为持久的兴趣,从而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学生本体的自我觉醒

主体意识需要的更是学生本体的自我觉醒。学习者本身应该转变被动学习、依赖型学习的习惯,正确看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而并非只是一名观众。应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勤于、善于质疑。疑能打开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对学习者自身的观念和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仍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和激发。教师可通过课堂设计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在教育者外在助推力和学习者内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真正发挥,促进学习者主体的发展。

四、考试:以考试的指挥棒让设计落实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常常是“为考而学”,而并非“为学而学”,人们常谈及的是考试的负面作用。实际上,考试不仅能够检验和评价教学设计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以有效发挥考试这根指挥棒的评价、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利用考试来引导“教”与“学”的过程,使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等.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2] 周仕德. 课程实施取向与教学设计转变[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22):80-83.

[3] 张西宁. 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思考与对策研究[D]. 第四军医大学,2007.

作者简介:王帅英(1985年6月―),女,汉,河南省平顶山市,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教育管理。

上一篇:浅析分层式教学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MOOC对高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