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自主体验践行生本理念

时间:2022-07-13 08:15:13

优化自主体验践行生本理念

1 案例背景

2009年南京市玄武区开展了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活动,“三全”即全体、全面、全程,“五优化”即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

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开设了一节区级公开课,课题是“人体能量的供给”,由于区里从未开过这节课,所以也无经验可循。只有不断到网上查资料,不断和同组老师磨课,不断到班级里试上……几经磨合,最终敲定:优化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实验、实习、讨论等多种活动的体验中,达成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人体内能量的供给;说出体温的概念及体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2)能力目标:尝试测量体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教学片断

从第一节的试上课,到最后的公开展示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仅记录几个小片段。

片段1:新课导入。原设计用大力水手吃菠菜能量大的经典动画,引出能量供给的问题。这种方法固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动画总是与学生隔了一层,学生仿佛隔岸观火,觉得与己无关,轻松一笑而过。后改成实验演示,教师自制了实验装置,通过花生米的燃烧使水温升高的现象,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近距离的观察到一粒小小的花生米,竟然能够顽强的燃烧了很长时间,使得水温升高了几十度,这种体会可谓是触目惊心,深刻难忘,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来食物中的确是含有能量的。这样,结论的得出也是水到渠成。

片段2:关于热价。热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新概念,原设计中直接呈现食物的热价,开门见山,未尝不可;但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同样质量的白菜和猪肉,哪种含有的热量更多,为什么不同食物的热价不一样,特地增添了一个小环节:让学生计算食物的热价,简单的计算只是手段,深刻的体会才是目的。通过人人动手动脑算一算,理解方法和内涵,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片段3:自主实验。教材中原本是分组实验,6人一小组,分配一支体温计,测量体温,由于使用水银体温计成功的测量一个人的体温至少需要5 min,所以整个课堂上实际只有1/6的学生的确自己动手测量了,况且师生的预期都是:测量体温,太小儿科了,谁不会啊?但是,事实上,虽然指导在先,仍然有许多啼笑皆非、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学生测了5 min以后,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为什么我没有体温?体温计没任何反应?”原来他没用温度计的水银端测量,用的是另一端,在家里都是父母帮他测量的,他从未自己尝试过;还有学生报告,“不好意思,温度计断了”,在医院里,护士已经事先把体温计甩到35℃以下了,所以从没意识到自己甩的注意事项;还有学生对着刻度,不会读数据,原来在医务室里,医生会直接告诉度数,自己从未读过……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想当然的认为“已经会了,没必要学了”是何等浅薄。真正达成这节课的能力目标,必须人手一支体温计,人人动手,在动手中真正学会。

以上仅是几个小片段,其实本节课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导入新课,还是热价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以及不同人群一日所需能量的不同,再到一日食谱的重新设计,最后亲自测量体温,处处都是让学生来注意、来经历、来体验,积极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创设J隋境、搭建体验平台、设计相关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交流感受,从而感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教学反思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自主参与和体验感悟。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指出: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很自然理解了。中国古训中也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实际上都强调学习只有通过自主体验,方能达到真正理解。而优化自主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3.1 优化学生注意力的参与

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注意都是学习的门户,学生没有注意就成不了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用实验实习也好,用问题讨论也好,用计算思考也好,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关键是关注和分析教材和学生现状,找到教学内容、学生现状、教学期望三者之间的结合点,让学生能尽可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用眼观察、用耳聆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3.2 优化学生思维的参与

积极自主的思维参与,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有效措施。思维的调动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

(1)高效的提问。提问的数量,不能寥寥无几,也不是多多益善,教师应该避免问题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学生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提问的难度,不是越难越好,也不能流于形式“是不是”、“对不对”……这些“简单化、封闭式、填空样”的问题,哪怕学生举手如林、回答如雷,答案整齐化一,场面热闹非凡,其内在核心都是苍白和空洞的,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缺少了必需的思维冲突和思维训练。(2)适当的笔头练习。编写学案、讲练结合,甚至到黑板上板演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3.3 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怎样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参与?这就需要教师精准的教学设计、真挚的情感投入、得体的体态语言等。联系学生实际的精彩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听课时目不转睛、双眼放光;社会热点等激烈的问题讨论会让学生思考时旁若无人,发言时争当主角;教师的热情会传染给学生,教师的投入也会带动学生。将学习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中接受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情感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来自学业上的成功和来自精神上的快乐!

①实施对象:主要在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中开展这项学习活动。因为高中二年级刚开始开设生物课,这样可以把校本课程与生物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②实施的时间:在高二年级的下学期,主要是结合气候特点和植物的生长规律。春天陆续进入了作物的播种期、生长期和繁殖期,夏天是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这个学期比较有利于观察植物的各种性状和生活习性。

③实施的过程和场所:本课程安排在高二年级的活动课时间,理论课集中在生物实验室进行。实践课有集中、有分散,在室外进行。早春植物还没大量萌发时主要进行理论课教学,每周1课时,共4课时。春末和夏季进实践课教学,按课程内容计划逐一完成教学内容,大约进行12课时。

④成果展示和资料整理:利用2课时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适当的评价。然后将所得资料收集后加工和整理,对校本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

3 课程开设的体会

课程的开设突出了人文思想,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积极引导和鼓励。对不感兴趣的同学不能强迫他们加入这个活动,在开设课程和组建特长班时,要做好宣传和解释,不能做某些硬性的规定。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是开好校本课程的关键,在开发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创设各种条件,如购置花盆、珍贵的观赏植物、植物的种子、改造花棚等。在课时的安排上保证授课时间,人员安排上配备了生物组的骨干教师。由于课程内容已超出了中学生物课的范围,因此要求教师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还要关心、爱护学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此课程的开设能大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前很多学生对常见的花草树木似乎总是视而不见,但现在能从专业知识的角度重新认识身边的各种植物。如以前看见花朵时只是觉得很美丽,而学完分类后就会习惯性地观察它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结构,了解它们的数量、排列、结构特征,然后确定是哪一科的植物。不仅如此,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研究和总结,还使学生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许多学生在全国生物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校本课程的开设过程,对教师本身也是个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许多问题是教师用现有知识水平解决不了的,这必然要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学习,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我与学校同发展,我与学生共成长”的倡议和要求。通过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本身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上一篇: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创新案例分析 下一篇:生物课堂等待时机流失现象分析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