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实证分析

时间:2022-07-13 07:21:01

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实证分析

摘要 收入分配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文章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发展和收入分配状况,并以劳动力市场为切入点,剖析了北京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关键词 收入分配差距;劳动力市场;实证分析;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2-0066-05

劳动力资源是主要生产要素,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收入分配位于社会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收入分配的公平既关系老百姓的福利,又影响生产效率的发挥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以及两者关系,既是为了实现和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也是北京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目标的关键。

一、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

近年来,北京市经济保持每年两位数增长,带动劳动力就业增加,劳动力市场运行良好。城镇登记失业率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保持在2%以内(2005年为2.1%)。

1. 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新趋势

根据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汇总的各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上报的单位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出:

(1)近10多年来,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景气指数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102.0,劳动力供求两旺。从用工需求看,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拉动劳动力需求增长:一是北京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提升完成后,各行业、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二是源于“奥运经济”的拉动,带动相关行业的用工需求量持续攀升。从劳动力供给看,近十年来,农村劳动力相对稳定,城镇劳动力供给增长较快。主要源于外来人口增多,其中主要是农民工。2004年,外来常住人口320万人,其中农民工286.5万人;2006年,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24.3%。外来人口除农民工外,还有外地户籍的大学生,他们主要流入城市,增加城镇劳动供给。

注*:劳动力供求总量景气指数的计算:针对劳动力供求总量变化趋势作出上升,不变,下降的评价,加权汇总得出。取值范围[0,200],低于100表示景气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高于100,表示景气状况趋于下降或恶化。

资料来源: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劳动力市场动态-2007年第二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

http: //bjld.省略/zxzx/gqxx/t20070806402245283.htm.

(2)从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短期供求变化看,单位用工需求旺盛,而劳动力供给趋于减缓,如图2所示。近两年来,北京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线在求职人数线上方,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一直大于1,且呈上升趋势,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3.08,说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单位每年新增用工需求趋于上升,而每年求职人数出现下滑。究其原因,一是外来人员数量没有明显增加。就部分职业来说,薪酬偏低,北京市的吸引力下降;二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扶持“三农”优惠政策,免税、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措施使农民直接受益,部分在京务工人员被吸引回本地从事农业生产或其它工作。

(3)职业匹配率较低(如图3所示)。两年多来,最大求职成功率(职业匹配人数/求职人数)趋于上升,但仍存在结构性失业(白色区域部分),2007年第二季度存在20%的结构性失业;最大职业匹配率(职业匹配人数/需求人数)趋于下降,2008年第一季度仅为0.32,说明单位越来越难招收到合适人才。一是由于人才培养滞后于技术发展,既有学历又有技能的“复合型”求职人员较少,与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符,存在结构性失业;二是求职者期望薪酬高于单位承诺薪酬,导致匹配率下降。

2. 从业人员人力资本存量高

与其他省市相比,北京市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水平较高。不但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高于江浙等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甚至高于上海市就业人员水平。如表1所示,北京市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比例在全国各省市中是最低的,而大学及研究生以上所占的比例是全国最高的。

与上海市相比,2005年,北京市城镇就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拥有者是上海市的两倍,大学学历比例接近上海的1.5倍,而高中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均低于上海市的相应水平。这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市雄厚的教育资源为本市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是北京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高学历人才来北京创业发展。

3. 劳动力市场存在行业分割

北京市国有企业较多,这些企业凭借对基本能源,基本原材料的独占和雄厚的资本额形成垄断地位,阻止其它企业的进入,造成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分割。劳动者进入这些行业存在非经济障碍,如正式的规则或潜规则,使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少,工资高。如图4所示:

资料参考:2007年《北京统计年鉴》。

从图4看出,2006年北京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金融业、信息业等垄断行业从业人员较少,仅占所选取的13个代表行业的9.66%,农、林、牧、渔业和居民服务业等初级产品生产服务业从业人员也较少,为3.07%,而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等竞争性行业从业人员最多,为87.27%,各行业从业人员基本呈正态分布。2006年行业最高收入(如金融业)是最低收入(如农林牧渔业)的5.91倍,应该能够吸引大批劳动力进入,由于行业分割的存在,只吸纳了不到10%的就业量。

4. 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2006年,北京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费,住房补贴和记账补贴等转移性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25.1%,农村居民的社会救济等转移性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7.3%,城乡转移性收入之比为3.4∶1。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福利差距大,不利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构建。

二、北京市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分析

1. 北京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1)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6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9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20元,从总体上看,近十年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多(国际经验表明,城乡收入比不宜超过两倍),农民收入比城镇居民落后7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如图5所示。城乡居民总体基尼系数从1997年的0.263上升到2006年的0.304。但城乡基尼系数基本维持在30%左右,仍位于收入分配的合理区间,且近几年略有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与城乡基尼系数变化具有相似的走势,说明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变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形成主要影响[1]。

数据来源:刘扬:北京市居民收入总体状况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4):33-39.

(2)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拉大。城镇内部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96年的0.188提高到2006年的0.250,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如图6所示,从1996年到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的洛伦兹曲线外移,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程度正在加剧。

(3)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波动较大。2003年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2003年以后,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泰尔指数从2003年的0.0770下降到2006年的0.0627,说明近几年北京市农村收入分配状况正在改善。城镇居民收入的泰尔指数从2001年的0.0358上升到2006年的0.0419,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泰尔指数虽有所提高,但增幅有限。(如图7所示)。

2. 北京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行业间工资水平差异拉大

如前所述,垄断企业凭借高额垄断利润提供其职工很高的工资水平,导致行业间工资差异扩大。高收入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不仅远远高于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水平,其增长速度也快于后者,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如表2所示,最近六年,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的泰尔指数从0.0240扩大到0.0622,行业差异正以较快的速度在扩大,并且远远超过了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异水平。如2005年,行业与地区的平均工资差异的泰尔指数之比为10∶1,说明行业的垄断造成的行业工资水平的差异是北京市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

注①: 行业选取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十三个行业为代表。

注②:地区指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八个城区。

3. 北京市城乡低收入群体比重偏大

据典型调查,目前全市城镇居民、农民中有60%左右的收入水平低于各自平均水平,低收入者群体主要集中在失业人员,部分企业退休人员,失地农民和因病致贫等原因形成的困难家庭。从20%低收入户调查资料看出,2006年城镇低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全市平均水平的49.0%,农村低收入户年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8.0%。从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群体看,2006年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15.2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有8.1万人,这些低收入群体接受的社会救济占其总收入的80%以上。

4. 制度外收入膨胀,实际收入分配水平难以准确衡量

国家统计局首次对北京等10省市年收入为6万元以上的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高收入者约占城镇居民人口的10%,高收入的来源主要来自工资制度外的收入,有的工资外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如垄断行业不但工资高,职工工资外收入也较高,据调查,垄断行业职工制度内和制度外收入总和已达到其他行业的5倍~10倍。还有一些个人利用权利寻租或凭借社会资源的独占获得灰色收入等,制度外收入隐蔽性强,难以准确度量和控制,给收入差距分析带来困难。

三、影响北京市收入分配的劳动力市场因素分析

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又有政策法律的因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经济原因。这里,仅就劳动力市场对收入分配的作用进行探讨。

2006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占72.6%;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收入占到纯收入的60.6%,而农林牧渔业的纯收入仅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0.2%,这说明,农民已不再靠种地谋生,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工资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是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相应地,劳动力市场因素是影响收入分配的关键因素。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因素。一方面,劳动力的市场化竞争,劳动力价值的实现,一定程度上使收入分配出现差异;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使劳动力资源无法合理流动配置,导致劳动力价格扭曲,收入分配出现不公平。

1. 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是形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因素

收入差距扩大既有不合理因素,又有合理的成分。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在竞争性较强的地方,人力资本能够实现自身价值,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决定了能够获得的收益的大小。按照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来源。价值量的大小由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是复杂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单位劳动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价值量大,高人力资本就应该获得较高的收入。如前所述,北京市从业人员人力资本存量居全国首位,在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和地区,北京市从业人员工资水平较高。虽然我国一度出现过脑体倒挂现象,随着收入分配体制的逐步完善,脑体倒挂现象已不存在,收入分配呈现出向价值实现回归的趋势。如表3所示,2004年本科以上收入是小学文化水平的2.3倍,随着收入分配的市场化改革,人力资本的价值还将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2. 垄断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分割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2]

工资收入是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差别也就成为居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行业的分割是造成行业工资差别,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从前述的表2看出,2005年地区性工资差别占比不到10%,90%工资差别是由行业差别引起的,行业工资的差别主要是由行业垄断引起的,垄断造成市场的失灵,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造成居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收入分配的不公不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结果,而是劳动力市场化配置不充分,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造成的。

3. 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和歧视造成的农民工低工资加剧了城乡收入差异

户籍制度的存在形成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流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只能进入非正规部门,实现灵活就业。按照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单位内部实行制度性工资,并有一个正常的工资晋升机制。单位中内部人垄断着岗位资源,抵制外部人的进入,稀缺岗位首先由内部人填充。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是外部人,只能从事内部人不愿做的苦脏累险等工作,获得竞争性工资。2002年,北京市农民工年平均工资6,908元,同期北京市金融保险业的年平均工资50,189元,农民工收入仅为垄断行业的13.8%。农民工工资收入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低工资水平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4. 当前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未能有效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长期以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享受着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民被排除在大部分社会保障范围之外。北京市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范围和水平的差异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四、完善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公平收入分配的对策建议

1.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首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把现行的预备性城市户口范围扩大到非本地户籍的技术工人,再逐步扩大到有稳定工作或一定规模投资的农民[3]。同时将社会保障待遇的享受与户籍制度分离,降低北京市户口的含金量。其次,完善城乡劳动力转移流动机制。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单纯自发的分散式转移向有组织的集群式转移转变。最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目前北京市建立的工伤、医疗保险基础上向养老保险推进,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全国一体化的保费缴纳和领取网络[4]。

2. 打破行业垄断,削减城镇收入差距

垄断的存在背离了公平竞争原则,使劳动者之间不能展开充分的竞争,同样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能获得相同的投资回报,既抑制了劳动者积极性,又损害了市场效率。“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因此,必须打破垄断格局,促进公平竞争。为此,要贯彻落实反垄断法,加大垄断行业的税收征管,逐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垄断领域引入多种经济成分,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5]。

3.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以高就业率减少贫困人群数量

北京贫困人口中,失业者占到大多数。提高就业率是减少贫困人口的可行路径。创业型就业能够带动一批劳动就业,具有连锁就业效应。因此,全社会要支持和扶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登记审批和资金要求上降低创业门槛,还要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低税收成本与风险成本,提高创业的预期收益率。

4. 提高劳动性收入的比重,缩小个人收入差距

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个人能够支配的首先是自己的劳动力,个人财产大多也是劳动成果的积累。因此,在财产性收入不具有普遍性的情况下,应深化劳动力市场机制,特别是工资机制的改革,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工资等劳动性收入的普遍提高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让更多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5. 有计划地调节外来人口的流入,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北京市目前劳动力供给充足,政府部门正在想方设法控制外来人口的流入。但从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看,由于北京市人口的生育率多年来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按照专家预测结果,到2020年前后,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会大于劳动力的供给,产生需求正缺口[6](如表4所示)。

因此,未来几年,应有计划地调控外来人口。考虑到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是造成低收入群体增多,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在外来人口流入的调控上,就要注重考虑学历层次和专业结构,用适当规模和素质结构的外来人口弥补北京市未来劳动适龄人口的不足,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参与价值的创造和分配,带动全市收入分配公平的实现。

上一篇:纺织代工企业自创品牌的路径研究 下一篇:“新三板”市场的形成\功能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