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

时间:2022-07-13 06:25:36

论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

提要本文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揭示衣户小额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并提出风险防范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

基金项目: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新疆农村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河北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倡导引进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全国属于发展农户小额信贷较早的省份。农户小额贷款和其他贷款品种一样同样存在着风险,包括自然灾害造成农业收益下降、导致农户偿还能力差的风险,农民发生疾病、意外伤害导致无力还款的风险,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由道德因素引发的信用风险以及工作疏漏造成的信贷机构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小额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

(一)自然风险。从小额信贷扶持的产业来看,农业是弱质的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一旦农业受灾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无收益或收益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就会大幅减弱,造成的损失必然有一部分转化为信贷资金风险。由于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和农副业生产的收益是农户偿还农信社小额信贷的重要保证,承受风险损失能力有限,不论是自然风险还是价格风险,一旦发生很容易超出农户的承受能力。据统计,在河北经济落后地区,农户小额信贷形成不良贷款的情况中有60%~70%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该种类风险对农户小额信贷影响较大,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能导致农户高达90%的违约率。而对这种风险,目前只能依靠农业保险分散,或者由金融机构延长还款期,继续发放贷款恢复农户生产能力,逐年还清欠款。

(二)大病、意外事故。在当前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下,一场大病可以使一个富裕的农户一夜返回赤贫;农村小额信贷的客户集中于农村低收入人群,借款者多以家庭生产或小型经济组织的生产为主,家中劳动力一旦发生人身意外、甚至人身事故的事件也会使小额信贷的偿还变得遥遥无期,在缺乏抵押担保的情况下,农户小额信贷的机构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三)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由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一是来自农户的风险。农信社小额贷款属于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也给了农民“投机”的可能。由于农民的信用意识比较淡薄,法律观念不强,容易发生道德风险。有些农户将小额信贷视为政府扶贫资金,很多地区出现农民想方设法争取贷款,到期后却不愿意还款的现象,而且农民易于“跟风”,如果有人借款不还或者拖欠,就有可能被其他村民效仿,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违约率的提高。再加上农村小额信贷较为分散,执法成本高,难以对借款人的反信用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以至于在小额信贷推广的过程中,道德风险时有发生;二是来自农信社的风险。农信社经办人员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发放人情贷款或有意发放违规、违章、违法贷款,甚至内外勾结诈骗贷款,造成农信社资金、财产等重大损失和对信誉产生不良影响。

(四)信用风险。目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具有“无担保、无抵押”特征的农户小额贷款,其信用风险更是与生俱来的。一是农村信用环境欠佳,部分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无需抵押担保,赖账、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冒名、顶名、“私贷村用”等现象。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性增大,信贷诉讼执行成本高、难度更大,大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不良贷款;二是农信社对农户信用等级实行“年审制”,农户的信用程度己发生变化,但农信社没有及时地掌握和调整,仍按原授信额度放贷,导致风险发生或放大。因此,农信社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加突出,必须引起注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化解信用风险。

(五)信贷机构管理风险

1、操作风险。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农信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产权结构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难、判决难、执行难、抵押品处置难,再加上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极易引发操作风险。一是小额信贷发放,多年来应该说各地农信社或多或少都有操作流程或制度,但由于各地区农村情况复杂、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或少数地区存在政府不当干预行为,也无法完全按照操作流程或制度来执行;二是由于小额信贷的操作简便,发放分散,个别信贷员没有执行信贷制度,存在暗箱操作等问题。小额信贷发放越多的农村,经济越不发达,农信社员工的收入也不高,看到支持的农户发家致富后,一些员工的心态往往失衡,就会团伙或单独违规操作,从中渔利。导致个别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成了信贷员“寻租”工具,违规贷款较多,抑制了小额贷款按照有利于农户和农信社改革的方向正常发展。

2、经营管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长期受粗放式经营管理思想的影响,农信社往往偏重于业务发展的速度,轻视了业务发展的效益,注重了量的扩张,而轻视了质的提高。小额信贷的特点导致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部分信贷员片面强调简化手续放松贷款的审核、发放程序,责任不明确,制度不落实,给信贷监督管理带来了难度,监督工作不能有效跟进,导致小额信贷的风险日趋增大。一是不少贷款农户只是春耕秋收在家里,平时一直在外地打工,小额信贷是否完全用于原来申请时的正当用途,借与用的地域分离,使得农信社对其贷款项目难评估、资金的使用难监督、到逾期后难清收、出现风险难处置,增加了信贷管理成本和风险;二是由于农信社结算体系建设滞后,异地汇路不畅。一些农户也抱怨无法在打工地归还农信社贷款,而出现逾期风险。正因为管理跟不上,在一些地方带来了连锁反应,主动还贷的农户日益减少,逃废债现象日益严重。对于农户小额信贷机构而言,农户信贷市场风险巨大,加上实际管理的高成本,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从事小额信贷的积极性,进一步影响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额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信用评级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评级机制,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客观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农户建立诚信档案,农户历次的还款情况、其诚信评价等进行统一记录,从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信誉状况四个方面进行衡量,以此为评定农户信用的可靠资料。加快建设全面覆盖农村信贷领域的信贷登记系统,通过征信制度强化熟人社会的约束能力,同时结合信用村镇建设工作,加大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信用观念。这一措施不仅增加了向农户发放贷款的倾向,也可促进农户贷款和还款的积极性,对整个小额信贷过程的良性循环产生促进作用。

(二)乡村基层组织参与建立“信用户”和“信用村”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广泛开展

创建农村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扩大创建的覆盖面,做好农户、个体经营户的个人征信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录入工作,建立信用信息数据资料档案。农村基层干部参与到对农民家庭经济状况、生产经营情况、偿还付息能力等方面的调查以及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催收贷款等过程中来。农村基层组织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因此利用小额信贷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他们分担了农信社对小额信贷管理的压力,降低了管理成本。农村基层组织和信用社,通过评定“信用户”和“信用村”的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对习惯于小农经济的个体农民,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为小额信贷的开展和农村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村镇创建工作,使农户诚信意识、信用观念明显提高,有效地降低了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

(三)尽力减少农民收入变动的不确定性。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其还款能力的根本性原因,是贷款的重大障碍。现今,已经出现了多种新方式减少由于自然灾害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应鼓励农民采取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订单农业等方式,降低农业本身弱质性和农产品结构趋同带来的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由于贫困弱势农户从事传统的单一种养殖业生产、经济基础较差、致富技能缺乏,还可以予以小额贷款者优先就业权,使其在凭借农产品收入无法偿还贷款时可利用工资还款。这些措施将增强农民的还款能力。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险制度,有效分散农业信贷风险。农业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没有相应的保险系统,大部分风险势必转嫁到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身上。因此,应尽快在农村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体的农村保险体系。农业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化解贷款农户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风险,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设计和推广,政府在财政上予以合适比例的补贴,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确保贷款农户农业生产稳定。加快涉农保险业务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保险机构在积极开办针对小额信贷的保险业务,建立起小额信贷风险转移与补偿机制。例如,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的推出,给农信社设立了第二道风险防护网,也增加了农信社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给贷款人提供了保障。产品一经推出,就得到农信社、保险公司和农民的欢迎。农业的高风险性使农信社在小额信贷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贷款的良性循环,可以尝试让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风险分摊的互助原则。

三、政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逐渐向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转变,农业资金需求也由小额转向大额,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研究探索大额农贷发放途径,切实解决大额贷款难的问题。农信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可通过农户贷款证、联保贷款、评优授信和开办“高端农户”贷款等方式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资金支持。同时,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推广汇票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等业务。进一步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的辐射范围,完善支付结算品种,拓宽支付服务渠道,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二)构建多层次的农业担保体系。河北大部分农村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信用担保必须由政府主导,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涉农企业出资共同组建农村信用担保公司,财政一方面为担保机构提供风险补偿金;另一方面可设立再担保基金,为担保机构提供保障。同时跟进完善政策审批、抵押登记、资产评估、权证交易等配套服务,拓宽农村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空间。农信社应积极探索农民以农用土地、养殖水面使用权、经济林权、产品订单等设置抵押的有效方式。市县政府应加快建立农村不动产抵押登记和交易制度,为农业信贷提供配套服务。在种植基地、禽畜养殖基地等种养殖业的密集地区,引导业主成立各类专业协会,形成共担贷款风险的行业集群担保机制。

(三)对借款者提供技术指导及销售服务。河北银监局应尽快制定鼓励县域农信社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真正保障农村发展资金的来源和用在实处,实现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农信社可收集市场信息,对借款者进行贷款项目的技术指导,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其中对一般农户甚至其贷款项目后期的销售也可由农信社牵头来做,以提高贷款项目目的的效益,降低信贷风险。

因此,河北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的信用环境,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高农户小额信贷投放量,适当逐步放宽金融管制,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相应的行业规则和操作规程,使农户小额信贷组织有法可依,健康发展,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忆寒.小额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研究[J].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009.12.

[2]黄庆河.格莱珉银行模式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启示[J].西部金融,2009.12.

[3]徐家庆,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

[4]尹继志,刘秀兰.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及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河北金融,2009.10.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价值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