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契约、专用性投资与纵向一体化

时间:2022-07-13 06:04:35

不完全契约、专用性投资与纵向一体化

摘要:笔者探讨了不完全契约情形下市场交易、长期契约和纵向一体化的专用性投资水平。基于博弈结构,我们将市场交易和长期契约分别视为鲁宾斯坦和纳什谈判方式。结论表明,纵向一体化能达到最优的专用性投资水平,并且,在长期契约中下游企业的专用性投资水平要高于市场交易。进一步表明,为了消除市场交易情况下专用性投资的不足,可取的办法不仅仅是纵向一体化,长期契约也是可行的办法,但它的投资激励不如一体化。

关键词:专用性投资;不完全契约;鲁宾斯坦谈判;纳什谈判;纵向一体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306)。

作者简介:徐斌(197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组织与企业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1-0067-05收稿日期:2012-01-10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Coase(1937)最早把市场交易产生的成本与企业组织内部交易的成本进行了比较,他给出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企业将扩大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利用公开市场的交换进行这笔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另立一家企业的成本。由此,产品的自制还是外购买取决于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之间的比较。Williamson(1975)根据比较成本优势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而存在。纵向一体化还有许多较之于市场的优势,如激励优势、控制优势、有效地沟通和解决冲突的优势等。Williamson(1985)又做了一个理论改进,用来解释介于“市场”和“组织”之间机构存在的原因,认为用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这三个特性可以解释双边或多边的管理关系体系的存在,并且强调资产专用性为研究组织间的交易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Klein等(1978)则从不完全契约的角度来阐述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的关系。他们提出了可占用准租的概念,可占用准租金越小,企业就有可能依赖契约关系而不是纵向一体化;相反,可占用准租金越高,纵向一体化就越有可能发生。Grossman等(1986)、Hart等(1990,1995)则更为关注不完全契约和剩余控制权在确定企业边界的作用,他们认为在任何一种所有权方式下,都存在专用性投资的不足,并且认为一体化的结果与完全契约的结果是不一致的。一体化既有收益也有成本,关键是谁一体化谁。因为一体化带来一方(合并方)激励增加的同时,必然导致另一方(被合并方)激励减弱。总之,资产专用性已成为解释纵向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这种解释的逻辑是,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随着交易涉及的专用性投资的增大,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敲竹杠问题,纵向一体化就是必须的。

上一篇:末位淘汰制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顾客增加值嵌入的B2C商业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