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时间:2022-07-13 02:30:03

火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摘要:本文在临床二十余年,应用火针疗法治疗范围广,屡用屡效,应用为常,颇有体会。

关键词:火针 临床应用

1历代记述:

火针疗法到汉代应用已相当普遍,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称火针为“烧针”和“温针”。他肯定了火针疗法的治疗作用,认为火针可以助阳发汗以散除外邪,用于治疗伤寒表证。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了火针疗法的禁忌穴位。

宋以后火针疗法有了很大发展,当时的代表著作《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等书中均提到了火针,奠定了火针治病的理论体系,到清代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2火针疗法的功效及适应症:

2.1壮阳补肾、升阳举陷:因火针具有增强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的功能,所以能壮阳补肾、升阳举陷。肾阳虚则临床上可出现肾虚腰痛、阳痿、遗精等;脾胃阳虚则可出现胃脘痛、胃下垂等疾病;临床上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都属于顽固性疾患,中药治疗效果较慢,火针疗法则有特殊的效果。火针可通过温热作用刺激大杼、风门、肺俞、定喘等穴,温化肺之寒邪,疏通肺之经气,经气宣通则可驱除邪气,邪气出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而喘息止。

2.2助阳化气、消癥散结:癥结即肿物或包块在体内或体表的积留,一方面火针有温热助阳、激发经气的作用,故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除癥结;另一方面火针又能助阳化气,使气机疏利,津液运行,凝滞之痰邪湿邪因而化解。临床多治疗腱鞘囊肿、脂肪瘤、纤维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症。

2.3攻散痰结、消除瘰疬:此病的发生多与痰有关。而火针可温通阳气,攻散痰结,疏通气血,消积化瘀,故可治疗瘰疬。再配合体针,调节脏腑,舒肝解郁则疗效更好。在治疗时一般用中粗火针,用点刺法。

2.4祛寒除湿、通经止痛:疼痛的发生多由于邪阻经络,使血气发生郁滞、瘀结等病理变化,引起局部或全身疼痛。引起疼痛的邪气主要为寒邪,火针可以温其经脉,鼓动人体的阳热之气,因而可以驱散寒邪,使脉络调和,疼痛自止。如为风邪所引起的,也可以利用火针治疗,因火针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故可促进体表的气血流动,营养加强,驱动风邪无处存留,使疼痛缓解。

2.5 生肌敛疮,去腐排脓:临床上治疗脓肿已成而未破溃的,可用火针点刺,一针或多针,使脓排出,脓肿消除。治疗上选用火针,主要是由于它能促进气血运行,鼓舞正气,正气充盛,则能排除脓毒。

2.6助阳益气,解除麻木:麻木属感觉异常的一种病变,麻与木临床上常同时出现。火针能温通助阳,引阳达络,使气至血通,麻木自除,操作时采用散刺法,选择细火针。

2.7温通经络,祛风止痒,痒症多与风邪有关。风邪为外邪入侵或气血生风所致。火针疗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之功,可促进体表气血流动,营养加强,从而驱动风邪无处存留,血足风散则痒止。具体治疗时可用粗火针点刺病变局部,或用细火针,针刺曲池、血海、风市等穴。

2.8运行气血,解痉止挛:痉挛为肌肉不自主的抽动,分为颜面、四肢两种。火针适用于颜面的抽动。病因由于肝血失荣、肝风内动或风痰阻络。火针治疗多选用细火针,点刺局部。火针疗法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加局部的血液供给,除祛风邪,营养筋脉,则拘急、抽搐自止。

2.9引热外达,清热解毒:火针属温法,一般认为只适用于祛寒,不可用于热症。但经过临床证明,火针可治疗一些热症。火针疗法有引气和发散之功,因而可使火热毒邪外散,达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临床可治疗乳痈、颈痛、背痛及痄腮等症。

2.10健脾利湿,温中止泻:中阳素虚,或寒湿直中,脾阳运化失司,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不降,津液糟粕并趋大肠而为泻。火针具有增强人体阳气,调节脏腑的功能,故用火针点刺中脘、天枢、长强等穴,可补益阳气,收摄止泻。临床多用中粗火针,快速点刺法治疗慢性肠炎等。

2.11补脾益气、通利筋脉:临床上火针可以用治萎证。火针治疗多选用中脘、气海、天枢及阳明经的下肢穴,同时再加上督脉的阿是穴。因火针能助阳气行气血,使脾胃气盛,则气血生化充足,筋脉得以润养,肌力增加,肌肉丰满。治疗可选用中粗火针,点刺法。

2.12通经活络、散瘀消肿:不慎扭伤后,局部组织可出现肿痛,活动不利。火针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故可祛瘀消肿止痛。治疗多选对侧阿是穴,用点刺法。

火针的适应范围已大大超过古人的范围,随着针灸学的发展,火针疗法的不断推广,它的应用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3火针的操作方法:

备有酒精灯一盏,不同型号火针数枚,诗术部位常规消毒,并用鍉针按压皮肤腧穴成坑,作为穴位标志。禁用染色标记穴位,以防形成色痣,而后即可针刺。嘱患者卧位最宜,随不同病种之需可分为仰卧、俯卧、侧卧三种。医者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毛笔式方法持针,左手持灯,将灯靠近施术部位。在烧针时将针身倾斜四十五度放于火苗上,烧灼加温,根据治疗之需烧针至白亮、通红、微红三种热度,分别用深而速刺、浅而点刺、慢而烙刺、深而留针、快而烙刺五种刺法。不论哪种刺法,刺毕一针,立即用力按压针孔,严禁揉搓,以免出血,重而速按可减轻或消除痛感。针刺的深度是根据病种、体质、部位而定,并非一律。

4注意事项:

4.1施用火针运用深刺法与深六刺法,必须烧针至白亮,否则不易刺入,不易拔出,而且疼痛剧烈,退针要快而有力,避免针体与肌肉粘着一起。

4.2靠近内脏、五官及大血管处,应注意避开,所刺深度要稍浅。

4.3火针治疗要严格消毒,并嘱患者保护针孔,勿让水渍及汗渍以防感染。

4.4治疗皮肤浅表疾病如痣、痔疮、溃疡等,所用中粗火针、多头火针、圆头火针之前,要先局麻后再刺。

4.5运用火针治疗后,一般嘱患者稍休息五至十分钟再起立行走,以防出血或晕针。

5火针感染的处理:

尽管在运用火针疗法中,注意严格消毒,但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季节的关系,针后注意不当,或患有其他疾病等因素难免可偶见感染者。轻者局部红肿,或针孔表皮化脓,一般用三棱针刺破排脓后拔罐,作常规消毒后包扎即可。重者有深部化脓,局部红肿疼痛甚者,全身发热乏力等,可给予抗感染疗法,如口服抗生素、肌注、静脉给药等,一般经三日的抗感染治疗均可控制。

参考文献:

[1]《针灸新义》祁越 1990.8第一版

[2]《贺氏针灸三通法》贺普仁 1998.2

上一篇:五脏咳初探 下一篇:浅析理化检验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