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策略

时间:2022-07-13 02:01:40

浅谈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策略

【摘要】本文立足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策略,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要求,分析和介绍了具体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取得了较有效的成果,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激励了学生不断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究 有效性 科学素养

《新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是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而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有效性,将是决定能否达到培养科学素养这一目标的关键。有效性的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智力、非智力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如何来实现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呢?笔者将以《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引导发现,注重科学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我在教学《自行车胎是怎样爆裂的》一课时,我说:“同学们,老师邻居家的小朋友发现两种奇怪的现象,想请大家帮忙解决,大家愿意吗?”同时出示两幅画面(两根电线杆间架的同一根电线在冬天、夏天的不同现象;同一种汽水,在太阳下晒着的与刚从冰柜里拿出时的不同现象)。问:从这两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很容易提出:同一根电线,为什么在夏天要比冬天长一些?同一种汽水,为什么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要比在太阳下晒着的少一些?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会处在探究的热情之中。

二、鼓励参与合作,达到科学探究的研究性

1、鼓励学生猜想与假设。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运用已有的经验或知识水平,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他的假设是错误的甚至荒谬的。我在进行《热水变冷》的教学时,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假设有:“温度会均匀下降”、“温度开始的时候下降得很快,后来越来越慢”、“温度开始的时候下降得慢,后来越来越快”的答案,这时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提示学生:“这么多的假设肯定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最终的答案。”

2、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我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时,有一个环节是选择“用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这一猜想,让学生以食盐为例制定探究计划。“同学们,怎样用食盐来实验通过搅拌可以加快溶解?”有的学生说:“往杯中倒入食盐,加入水,用筷子搅拌,看溶解得快慢。”有的说:“还不够科学,如果一个杯子里的盐很多,另一个杯子却很少很少,不搅拌也溶解得比较快。”

究竟怎样实验就科学了呢?这一问再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应加入相同的盐,一个用筷子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水一样多,水的温度也一样,等等。”一个对比实验的方案就这样被学生周密地制定出来了。

3、动手操作,探求真知。《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和水平。”所以,科学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

我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我见到了成功者显出的满足,探究者发出的惊喜,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4、组织学生表达与交流。在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初步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检验、评价初步得出的结论,使个人的探究活动、探究方法成为集体的财富,使学生把对一般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但要用语言表达对学生来讲又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在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交流是最基本的因素,相互的交流能使彼此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一环节也是一节课的高潮所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需要我们老师注意的是汇报时不但内容上要全面,而且参与的人数要多,不要让几个尖子生垄断课堂,要善于倾听每一个人的想法。

三、课外延伸,追求科学探究的拓展性

“学以致用”,应用是一节课的尾声,同时也是深化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时机,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学生通过亲自的探究获得新知后,应组织、鼓励他们运用知识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再探究——再认识”。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原理后,我组织学生制作一架潜望镜,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制成了许多种不同形状的潜望镜。有些学生还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学具“挡不断光线的魔盒”、“会吃硬币的魔盒”等。在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总之,实现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层次,帮助和引导他们亲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重视学生的反馈,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真正达到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圆方程在数控专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创设情境,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