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院校社会评价指标建构

时间:2022-07-13 01:56:28

试析高职院校社会评价指标建构

摘 要:高职院校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着评价标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三个重要问题。一级指标应涵盖学生、教师、教育资源、院校声誉等四个指标;二级指标则在此基础上对一级指标加以细化。

关键词: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83-02

从社会的立场出发依据某种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对院校进行评价,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政府(行政)评价和院校(自我)评价的方式被称为社会评价。社会评价的出现为中国现行院校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从评价的核心要素——指标体系出发,阐述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指标体系并非简单的指标的聚集,而是凝结着深刻的评价理念。

一、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的建构基于以下原理:对社会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成果、教育投入、院校声誉三项指标。

教育成果是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其消费主体主要是企业和学生家长。企业关注教育成果,实际上是关注该成果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促进程度;如质量优异的毕业生可以减少企业的培训费用。学生家长关注教育成果,则基于对自己教育消费是否合算的思考。如教育质量不佳,则表明家长购买了劣质的教育产品。社会服务能力也是教育成果之一。社会高度关注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以及对外培训等等功能。这种功能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实用性程度以及培训大量的工人,缓解社会失业压力等。另外,教育投入同样为社会所关注。社会关注教育投入是因为社会有权了解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和效益。通过了解院校的办学效率和效益获知院校的经营绩效。因为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公立的,社会作为纳税人有权了解办学经费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效率。一般而言,投入越多,教育质量应该越高;院校的绩效,建立在对投入产出的分析上。通过对在不同的投入情况下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对比出两所院校的绩效状况。另外,投入是成果的前提和基础。投入多,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质量更高的可能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质量为社会所高度关注,但毕业生质量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单独对毕业生质量做出评价存在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从投入的角度,可以合理推断出毕业生质量。因此,社会评价应是一个完整的流程,涵盖投入与成果。而教育的过程,则是个复杂的要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用于院校自评,社会不予干预。

如上所述,教育投入与教育成果是有效的指标。但是这二者终究属于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具有精确性的定点,但是院校并不是个精确的组织,而是涵盖大量不可定量的要素。因此,增加院校声誉这一指标,对单纯定量评价可能产生的弊端进行调和。因此,一级指标拟设定为教育结果、教育投入、院校声誉等三项指标。权重分别为55%、35%、10%。与评价的目标相吻合。

二、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的确定基于如下教育学原理:(1)教育成果包括学生质量和社会服务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是社会评价所最为关注,也最能说明教育成果这个一级指标。(2)教育投入最重要的指标应该是教师质量和教育投入两项。这两个指标能最大程度说明教育投入这个一级指标。

如同企业的生产者素质决定了产品质量,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其素质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质量。学生是企业生产原材料和产品的综合体。其中,学生入学时的个体状况是进行加工的起点;而学生毕业时身心所发生的变化则是教育的产品。教育资源是推动教育运行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院校的物质资源,以及校风、学风等无形资产。此类资源合称院校声誉,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第四个要素。院校声誉是指诸如校园环境、学风、特色、隐性课程等不可测量的要素。院校声誉虽不可测量,但却是反映院校水平和实力不可或缺的标志。这四个指标并非简单割裂,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一个整体运行:教师凭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吸引有潜质的学生;经过复杂而精细的教育流程,锻造出优秀的毕业生;优秀的毕业生提升了院校质量和院校声誉,吸引到更优秀的教师和更多的资源以及更多的优秀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良性循环。

三、三级指标

对以上四个二级指标的说明应充分展示高职院校的特色,否则难以准确反映出高职院校之实际。这集中体现在三级指标的建构上。

教师指标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是体现高职院校师资特性和效能最重要的指标;其次是生师比的指标,该指标直接反映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再次是教师占所有院校人员的比例可以体现出院校的效率以及教师的地位;最后是高职称教师和聘用企业教师是院校师资力量的体现:前者体现出院校的历史积淀,后者则体现出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程度。以上几个指标基本上涵盖了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的质量与水准的要素。

学生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一次性就业率,集中体现出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以及社会对院校认可程度;其次是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比例,这是体现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尺;再次是学生获奖情况,高职院校在参加全国性、全省性的技能竞赛中的获奖情况是对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院校获得声誉的重要依据;最后是学生入学成绩。在当前,该指标意义不甚明显,因为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区分度不明显。但是,随着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高职院校必然将与普通高等院校争夺生源,所以这是一个前瞻性的指标。

教育资源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是生均教学经费。该指标的意义在于跨越了院校固定资产数量大、生均固定资产数量也大的传统观念,显示出“直接用于学生教学的资产比例”这一理念。其次是生均固定资产,该指标体现出院校的教育能力,因为不排除资产总量大而生均资产小的状况。而单位教育资源小对教育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是固定资产总数。该指标显示出院校的规模与实力。一般而言,规模大,实力强,院校的声誉也越高,吸引力也越大,所以这是一个重要指标。最后是年经费数。这是判断院校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所院校能力越大,其获得的经费就越多。

四、结论

以上指标体系包括投入和产出,同时顾及到院校的运行过程;考虑到总量与平均量,数量与质量,以及定性与定量评价,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等多方面的要素。初步构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流程,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应加以说明的是,以上指标和权重均为大致估算,并非建立在精密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真正有效的指标和权重,应通过计量学方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科学的方法加以制定。同时,高职院校是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应加以分层分类,严格限定边界;或针对高职院校的某个具体指标进行更细化的指标分析。这样的效度可能会达到更高的程度。而本文所列举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更多的只是一个说明体系。真正的高职院校社会评价首先应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职院校,根据具体状况设计出具体的评价目标,再结合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上一篇:教育质量提高与教师评价标准及方法 下一篇:回归教师主导性促进大学英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