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建构与策略实施

时间:2022-07-21 11:06:22

试析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建构与策略实施

摘要: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催化下,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本文立足于浙江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提出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策略。以强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实践。从公共美术教育的渊源、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公共美术课程构建与实施策略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校公共美术课程 建构 模块化 实践

艺术教育,是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素养、形成完美人格的重要课程,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指导文件,就浙江省而言,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本地高校学生美术素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才能提出对公共美术课程的建构更切实际的策略,逐步完善素质教育教学,实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公共美术教育的渊源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式学堂的兴办。自从19世纪中后期,晚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建立起第一批新式学堂,设置了“手工”、“图画”等课程,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新纪元。民国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美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很快,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政府颁布了相关政策,促进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而高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公共美术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到时期,中国教育受到极大地摧残,美育的丧失给中华民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确立了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体现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方向。随后,国内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了更快地发展。

二、浙江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

我们对浙江省普通高校做出了相关调查。了解到,省内的普通高校及高职类学校,共计约100所,其中40多所普通高校均已基本开设全校性公共美术课程,50多所高职类学校中开设此课程的则较少,公共美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设了的院校,一般以公共限选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课业,或修够学分,才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以下简称《课程方案》)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通过考核合格。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浙江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一般选用通用教材或自编教材,内容上以鉴赏为主,包括:中外美术鉴赏书法鉴赏摄影作品鉴赏及纺织品鉴赏服装色彩理论与穿着等;部分高校开设了实践课程,如浙大城市学院开设中国画基础技法,授课内容包括中国画的理论知识和绘画、裱画、题字刻章等,多媒体技术(图像设计,动漫制作,网页设计)也是公共美术选修课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校还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教育模式,比如,浙江大学,专设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总地来看,浙江省公共美术教育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与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具体了解公共美术课程设置在大学生中的反应,我们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如下:

(1)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1.75%对美术感兴趣,并且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渴望;不感兴趣的学生数量约占10%。

(2)大学生重视和青睐中国画的占38.5%,而“西方油画作品”、“民间美术作品”、“现代媒体艺术”与“雕塑作品”分别以25.75%、15.5%、13.5%和9.75%分列其后。既表明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较强,珍视民族文化,也表明大学生能以宽容心态接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呈现出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心,向其扩散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3)有52.75%的学生即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美术知识都能有一定的了解,甚至了解得比较深入。缺乏相关知识的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美术的渴望。同时,亦有少部分的大学生还仅仅停留在“美术即是绘画”的认识上。大部分人对优秀美术作品只能初步感知,能产生强烈共鸣或感觉的只有3%,而且对于看不懂的美术作品,置之不理的多达40.5%。

(4)在美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上,认为非常密切或比较紧密达到82.25,但许多大学生并不认为美术学习对于自己的本专业有很大帮助或认为没什么用。

(5)众多大学生希望在公共美术选修课上学到美术鉴赏的知识和美术技能与实践、较有深度的内容、更多的交流机会、更多的实践机会。

(6)涉及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希望把美术课程安排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艺术场所,或美术专用教室。

(7)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当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评价应用中还缺少指导;最后,对于公选课的态度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选修美术课目的出于:丰富知识,提高修养,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防治学习枯燥;或是单纯地喜欢美术、对美术具有强烈的兴趣;对学习自身专业有帮助或提高生活品味;只是为了完成学分。不愿选修的学生认为不喜欢美术、没兴趣、课业繁忙、没有足够时间;自认为没有绘画天赋;认为选修课上,学不到东西等。

从调查综合情况看,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校大学生总体的美术素养还是不容乐观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认为是“实用主义”思潮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影响,重科技、轻人文,高校“专才”教育大行其道,公共美术教育则处于边缘。另一方面,庸俗文化盛行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各种庸俗文化正利用网络、影视等媒体快速地席卷全球,“浅阅读”的“浅文化”迅速弥漫,对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也造成负面影响。再次,国家教育考试政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基础及高中教育阶段得不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导致高校生源的综合素质不可乐观。另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与健全的体制。缺乏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没有针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独有的评估体系,均以方便管理为上,“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忽视与质疑,也还要面对自身的零散与混乱――缺乏整体形象与整体意识,这是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直至目前还无法克服的重大(甚至是致命的)弱点(陈振濂)”。这些均是阻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公共美术课程建构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上述原因的分析和思考,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点浅识拙见,概括为五句话:

1.以树立人文精神为指导思想

公共美术教育的根本所在,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美术修养。人文精神怎样树立?这要从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吸取成功的经验。精神是虚的,要注重务虚,以虚驭实,贯穿于实践教育之始终。教育工作者是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为自己的职责,把人文精神作为指导思想,作为教育学生的应尽义务,是必然的不容忽视的。

2.以确定课程目标,摆在首位

课程目标在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公共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美术教育,旨在普及而不是专门意义上的提高,应该重在了解和欣赏感受而不是专业技能训练,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宝塔尖”的定位而是“推广”定位。目标应从认知、过程、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方案》明确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3.以完善课程结构为中心环节:

公共美术课程结构,有三种形式:(1)整合课程,既涵括工具学科、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合,也涵括文化与学生发展的整合,也涵括身心发展整合和知识、情义和道德的整合,作为一个分支门类的公共美术教育,在教学上可分成理论课、欣赏课和技能课,理论课以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等等为主要内容;欣赏课和技能课也应在其内安排有序的课程内容,如此一个全局而科学的“标准版”的课程结构,决定公共美术教育水平的高下。(2)继续实行限选学分制(已如上述)。(3)模块化,如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等,一般分为四块:美术史、美术评论、美术鉴赏、美术技能与实践,笔者依据《课程方案》的目标和现状调查,以整合为两大模块:即美术理论块、美术实践块为宜。

4.以健全组织体制为当务之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虽然是一所理工类的院校,但它非常强调艺术的重要性。“不让幻想衰竭”是这所学院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的一个教育口号。院长威斯纳说:“我们希望最终把麻省理工学院改造成一个大型的万能艺术中心。”这是为了使“作精神的智力体现的幻想”不会衰竭。可见,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了。对比浙江省的高校,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是仅仅把其当成附庸品,并且没有系统化的艺术教育体制。因此,人文精神的思想指导下,整顿高校艺术教育机构是浙江省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浙江大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成功的实践成果参照。依据潘云鹤校长的意见,浙大公共课有两种模式,我们可以借鉴来形成两种思路:(1)是高校建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而不是挂靠在其他机构或相关院系,将公共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分开管理,目的是要扶植公共艺术教育的自主发展。专业教育都有一整套培养体制,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教授,但唯有公共艺术教育缺乏这样的体制保障。因而,公共艺术机构独立能够为浙江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发展平台。(2)是公共美术教学与专业美术教学使用同一套人马同一个牌子,美术学院教师兼具专业教师与公共教师的名份。当然,这并不是无视公共教育的特殊性,将教育的专业性与公共性结合起来,在面对非美术专业学生的时候增加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塑造方面的倾斜。这样,既依靠专业教育在品质上高度上的学术保障,又依靠了有关党团工艺委在环境塑造方面的校园活动保障系统。浙江高校可以依据自身实践情况对两种设想进行选择,这个作为,能够树立公共美术教育的形象健全自身的问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制的加强是公共美术课程建构的基础与保障。

5.以探索实施策略为必由之路

真正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提高艺术修养,激发想象力、鼓励尝试与试验方面给予学生更大的创造机会与创造热情,重视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美术课程还仅仅停留在以陶冶情操,丰富受教育者精神内涵为主体的隐形的额“贮存“层面上,诸多学校都以中外美术作品鉴赏为主;而且理工类学校普遍认为实践课程不容易,操作难度大。为此,“美术实践”模块的设置应符合需要,又便于师生操作,在学习方式上可包括临摹写生与创作。

在此,我们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公共美术选修课程采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美术基础与欣赏》,内容分欣赏与技法两部分,融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美术实践技能训练部分设有三项内容供选择:装饰画、中国画、水彩画。例如,装饰画章节,从概念、特征、造型、构图、色彩及技法加以介绍,内容着力以艺术形式美规律、色彩基础知识和绘画应用的技巧,提高大学生视觉审美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中国画章节从分类、工具材料、学习方法与技法特点,分别予以介绍,在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荷鱼等为主,讲解用笔与用色;山水画中以树、石、山、水、烟云、屋宇、芦草等讲授技法,在中国画的实践体验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及其独具东方特色的笔墨韵味,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由于公共课时的限制与教学条件的局限,实践教学模块不必要求太强的专业性,重在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亲身体验与感受,从中陶冶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鼓励敢于尝试与创造的信心,将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发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探究中去。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公共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特色还应融合感性与理性层面,从跨学科的角度,实现内容的综合化,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建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综合,寻找适合的结合点,由这个结合点向不同学科生发,从而使不同学科内容建立整合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案例建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学生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案例教学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色,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公共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美术教育,旨在普及,重在了解与感受,既不能以获奖的级别与刊物的级别来衡量,也不能用专业的高标准来界定,但作为普及类课程的公共美术课程,应该具有与专业课同样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这就好比在国外,是由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在写普通读物一样,一流专家的立场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要求并不矛盾,相反倒是应该互相辉映的(陈振濂)。”评价体系不能单一,不是将公共美术课程与专业美术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也不是将公共美术课程置于次级的、上不得台面的点缀品地位,而是完善其内容与方法上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

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国内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着迅速发展,本文对浙江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现状分析与课程建构建议及实施策略研究,希冀可以为中国高校公共美术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2006.

[2]陈振濂.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发展与改革――在浙江大学主办“在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主题演讲(代总结).2004.

[3]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法,1996,(10).

[4]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金丹,莫小不,翟水良.大学美术基础与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系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艺术教育”科研资助项目成果。

上一篇:高职高专《安全公文写作》创新教育模式探析 下一篇: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