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时间:2022-07-12 09:28:12

科技局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一、*湖区基本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我区原为南昌市郊区,20*年6月26日更名为南昌市*湖区,为南昌市的一个新城区。*湖区现辖一乡(扬子洲乡)、四镇(湖坊、塘山、京东、罗家镇)、二个街办(*路街办、上海路街办)和一个农场(扬子洲农场),共有75个村委会和78居委会,全区人口40.47万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全区许多经济指标都位于南昌市、乃至全省县区的前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区已初步构筑起了“工业强区,市场大区,旅游新区,文化名区”的发展格局。

一是工业强区。我区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举足轻重。20*年,我区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工业增加值亿,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3.5%。我区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非常突出。我区规模以上企业已达79户,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8%,占四县五区规模企业的2/5。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9家,如台湾统一、上海大众、赣江溶剂、剂民可信、杭州娃哈哈等。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有16家,超1000万元的49家。我区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针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等三大产业,占全区工业的比重已达57%,企业户数已达1100多户。

二是市场大区。市场是我区的一大产业特色。由于我区原为市郊,优越的区位优势,巨大的三产发展空间孕育了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目前,我区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有个,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有个,洪城大市场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零副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120亿元。

三是文化名区。充分挖掘*湖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被国家省市命名为灯彩之乡、书画之乡,艺术特色更具氛围。科教兴区稳步推进,跨入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行列,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四是旅游新区。区内湖泊众多,城内有*湖和贤士湖,城外有全市面积最大的艾溪湖和象湖,全市重点工程玉带河将内外湖串连起来。依湖建设的公园林立,仅*湖畔就建有湖滨公园、相思林公园、燕鸣岛公园和体育公园。旅游项目众多,如都市中的候鸟王国——天香园,每年要吸引个品种万只候鸟前来栖息,海洋公园、八音谷摩天塔等娱乐设施更成为南昌市旅游的一大景点,每年要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游玩。

二、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分析

“*”期间,*湖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对科技的依靠程度及对创新的要求将空前高涨;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更多的高科技产品和新兴产业问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当务之急;产业技术升级将形成对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大量需求,开发先进成套技术装备和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势在必行;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创新人才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牢牢抓住*在中部地区崛起,做大做强南昌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发扬优势,突破颈瓶,在科技带动经济发展上务求更大的突破。当前,*湖区具备以下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南昌是唯一一个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珠三角”、闽中南经济区同时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是名副其实的“沿海腹地,内地前沿”,有着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良好区位优势。伴随着当前沿海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退沿进中”的潮流,南昌正在日益成为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中心。南昌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2个300”,即城市面积由现在130平方公里扩展到300平方公里,人口由现在180万人扩展到300万人。按照这一目标,南昌市周边地区都将纳入城市范围。*湖区作为新城区将成为南昌市的副中心,区位优势将更加突现出来。*湖承接了南昌市所有的交通优势,并强烈地辐射周边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将使资金大量聚集、人才和信息大量聚集、技术大量聚集,进一步凝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将使我区成为新技术、新体制、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创新基地。

二是基础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建设,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城市美化、绿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市场和科技创业中心,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近几年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等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吸引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大改造软环境的力度,增强了对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的吸引力。经过"九五"期间的积极工作,我市的科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科技发展的比较优势,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是载体优势。我区十分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区域,高新技术的汇聚地。我区民营科技园是由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的一个工业园区。目前,该园区已投入资金近1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入园区企业已达77家,其中有30多家高科技企业,多数企业是由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创办的。园区已建成了一批比较成熟的科技开发推广应用机构,园内有科研院所6家,科技人员1000多人,承担了国家开发项目5个,省级开发项目20多个,已开发新产品、新技术70多项,研发投入已占销售额的2.5%。昌东工业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同在的生态型、集约化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经过二年多的艰苦创业,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基础,开发建设面积已达6.06平方公里。共引进医药化工、针织服装、机械建材、食品、饲料、工业项目85个。

四是人才优势。我区范围内的科研院所众多,大中专院校密布。不仅有全国重点大学南昌大学,还有省属重点院校*师大、*医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等10余家;不仅有众多的民办高等院校,而且有10余所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可以说,我区既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又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保证。

然而,*湖区科技进步也面临一些困难,突出表现在:

1、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集聚效率不高。我区高素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人员,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更为匮乏,大批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急待提高。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载体不多,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2、全区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我区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依托现有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高全区科技程度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区高科技产业仍然比较单薄,缺乏大型科技企业,科技产业格局较单一。部分企业由于追求短期利益,企业科技开发活动涉及面不广,技术开发资金相对来讲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3、资金短缺制约科技创新活动。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或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市场,由于开发风险较大,金融部门往往出于其投入资金的安全性考虑而不愿冒风险借贷,致使融资渠道不畅。

4、尚未真正建立起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我区经过多年的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加快,但科技与经济结合上体制并未彻底排除。

三、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把我区建成现代都市新区和现代经济强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到2008年末,*湖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将全力实现如下目标:

——继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把“科教兴区”作为我区发展战略长抓不懈,在经费上逐年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全社会科技投入形成一定规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到2008年,本级科技三项费超400万元,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超1.23%,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达到1.55%。

——区域经济实现稳步、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建设南昌民营科技园。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我区主要战略是以民营科技园为依托,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奠定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形成以生物技术、食品工业、医药、新材料技术等为主的产业区。具体指标有,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36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5%,其中,民营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27.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7.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51%。

——区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公众的科学素质得到大大提升,到2008年,全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2.5万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214人;全区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力争使全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居于全省前列,高标准、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营学校的水平;力争在2008年,文化广播旅游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为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和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实现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格局。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绿化休闲广场、驻区单位庭院、农民公寓楼庭院、园区企业等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全区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合理,坚决限制发展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污的工业企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工业企业,使得国土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位居全省前列,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和中介组织等机构相互联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到2008年,获授权专利数100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万元以上。

——以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为主线,促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产业化。到2008年,农业总产值超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11亿元,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

——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我区政务信息网络建设,使之起到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增加透明度、增强与群众的交流的作用。我区将逐步完善政务信息网络的各项功能,将网络延伸至乡镇及相关部门,全面提高视频会议的稳定、安全、高效性,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实现公众信息、政策法规的组织整理与全文检索、软件、文档、表格、获取社会反馈、网上办公等职能。

(三)建设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科技攻关,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都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确定主攻方向和重点,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现代企业的科技水平;政府要按照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规律,制定政策法规,予以正确引导。

积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面向世界,面向全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产业化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提高国内外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聚集和转化的水平

突出重点与发挥优势相结合。按照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集中我市科技资源的优势,重点抓好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力争在重点领域中实现跨越发展。

快速发展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使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为支柱产业的同时,要兼顾城市发展的后劲,增加科技储备,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程中,不仅要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还要围绕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功能,充分考虑社会效益,促使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推进机制,把科技工作深入、持久地抓实、抓好。

进一步强化*湖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完善主要领导总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直接抓,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抓的组织实施体系,加大科技进步的推进力度。按照“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党政一把手抓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进一步强化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的科技管理。在资金作用、人员装备等方面,进一步充实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科技工作力量,强化其管理功能。

深入开展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科技进步激励机制,广泛调动促进科技进步的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科技进步市场机制

加强制度创新。认真落实知识资本化的有关政策,以现代企业制度方向,鼓励单位或个人以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或个人智力参与企业的生产和分配,促进技术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

搞活技术交易市场。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对接服务,促进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提供技术合同登记等技术交易服务,培育技术要素市场化、资本化的运作载体。

(三)完善科技进步政策

用足用好现行政策。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管理,严格把好政策关,围绕进一步强化科技招商,适时出台配套措施。

以开放型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进步,针对世界500强企业或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制定民营科技同昌东工业区的科技招商新措施,依托我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电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让现代服务业出品牌、成规模,研究、制定优先发展的政策。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市场调节,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区人才中心建设,强化人才运作,管理的市场作用机制,使之在区域人才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吸引国际猎头公司、国内人才服务机构入驻我区,繁荣我区人才市场。

加强对海归人才及外籍人才的服务,为国际人才的创业发展创造软环境。

积极探索建立归国留学人员创业风险投资机制,解决他们在创业启动资金方面的困难。

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只求所用”,加强对外籍商务人员、外籍研发机构人员等外籍高层次人才的服务。

(五)加大科技进步投入

加强政府投入。继续保证科技三项费按财政支出的安排,继续保证科普经费按规定的标准投入,并逐年增长。调整科技三项费的使用方向,科技三项费用主要用于建立高新技术转化的公共服务机制、打造高新技术孵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技三项费的使用效果,严格把好科技计划验收关,对税收贡献显著、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科技计划项目,可给予一定奖励或以贴息方式进一步支持扩大再生产。

引导金融机构贷款。积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建立创业者、科技型企业家与金融界的定期沟通和交流制度,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面向社会广泛筹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引进风险资本运作机构入驻*湖区,培育风险资本运作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风险资本的引入、退出市场。

五、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基本任务

(一)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经济实力

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不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块状”经济。南昌民营科技园要着力打造科技品牌,五年内实现再造一个全区现有经济总量的目标。昌东工业区要努力建成我区最大的经济增长板块,并与罗家组团连成一体,形成未来发展极具潜力的现代工业城。五年内全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要达到3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产品要达到3个。

以建设大市场为重点,提升强化第三产业。五年内建成10家在全省和中部地区有影响的市场“航母”,市场年销售总额突破60亿元,基本建成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区域性商贸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业,构筑*湖、艾溪湖、象湖风景区和扬子洲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园以及天香园旅游圈,并着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文化特色,打造旅游产业和会展经济品牌。

积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实施“双带”工程和“一村一品”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形成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框架,努力建成区域性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集散基地。

到2008年,全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为1.4∶48.9∶49.7,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递增12%左右的速度,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保持年均递增25%左右的速度,突破1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年均递增22.5%左右的速度,达到3.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0元以上,超过4483元;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前茅,挤进前三名。

(二)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

按照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全面提高区级中心的现代化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城区。规划建设区级中心,以*湖文化广场为核心,通过加快湖坊、塘山、京东、桃花全面融入城区的步伐和京东经济旅游开发区的发展,推动城东片区城市发展。在城东片区形成以高起点规划为引导,产业经济发展为支撑,高标准建筑精品为形象,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特色,网络化城市道路为基础,现代化居住小区为载体,发达的商业体系为依托,功能划分、空间布局较为合理的开放式城区中心。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在“城中村”改造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将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城市发展相结合,使其成为吸引外资、吸纳就业、扩大城市建成区的重要载体。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政公用设施的供给和保障能力,提高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内湖泊众多的优势,将湖泊和生态环境结合,展示湖滨城区、生态城区的独特魅力。罗家组团要按照生态工业城的要求加快建设,扬子洲要努力建成生态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园,并逐步发展成为未来城市居民住宅新区格局。

适应城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五年内争取完成城市建成区内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委会任务,学习社区管理经验,探索社区管理的新路子。

(三)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

积极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放手发展个私民营经济,鼓励个私民营经济做强做大。

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加快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湖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力求招商引资的规模每年都有大的增长,招大引大每年都有新的进展,利用外资领域每年都有新的突破,利用外资的水平每年都有新的提高,争取有更多的全国100强在我区落户,并实现引进世界500强的零的突破。

大力推进科技普及和进步,创建一批科普村,开展群众性科学普及活动,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争取引进全国名牌大学来我区工业园区创办科技园建设,引导和鼓励科技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努力促进驻区大专院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与我区社会资源优势的结合,把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四)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受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具有时代精神和区域特色的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争取跨入全国文化先进县区行列。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防疫保健服务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力争达到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区目标。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争取创建一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城乡人民收入高于全省及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上一篇:供水控制系统研究管理论文 下一篇:电路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