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摄影教学中应用和体现

时间:2022-07-12 08:03:57

分层教学法在摄影教学中应用和体现

摘 要:如何让每个技校学生在数字摄影上面都能学有所成,根据技校教学自身特点,我们采用分层目标教学法,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育法;摄影分组;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22-01

一、分层教学法的定义

分层教学法,又叫分层目标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原有知识基础以及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规划出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一)根据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法首先要确认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原有知识基础以及学习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必须对学生有一个真实全面的了解。

我们可以在第一次课上布置一些作业,摸清楚班上有多少人有自己的相机,然后根据一些基础的照片来检验同学们的水平和兴趣,如:(1)让学生谈谈对摄影的看法,和对单反相机的理解。(2)布置外拍,没有相机的同学可以租借相机。这样根据第一次的作业马上就可以了解全班的摄影水平和学习兴趣情况,将学生按三个小组来划分:第一组:有私人工具且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接受、理解能力较强。第二组:没有私人工具但是学习兴趣强,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应用能力较强。第三组:没有私人摄影器械且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差,缺乏学习信心,基础、理解能力较差。

(二)制定合理教学预期,使不同层次学生达标

按照学生分层的情况,教师根据摄影课程的应用型特点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适用于技工学生的教学计划。首先对第一类学生,教师在授课中要尽量挖掘潜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并且要提升其创造能力、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对第二类学生,这类学生要更加实际,要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同时进行一些基本知识点的传授及操作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类学生,除了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要产生厌学外,还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摄影这门课的正确方法,重点强化对基础知识的使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不同类型学生分层设置不同训练项目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出不同的子任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布置学生“光圈优先模式拍摄”课程中,发,对于一些兴趣不高的同学让他们租借学校的相机,调用光圈优先把植物大光圈效果照出来就可以了,甚至有些作业简化到用手机就可以完成,任务相对容易些。对于那些感兴趣接受能力快的学生,除了拍摄出来了植物动物人物,并且还结合时尚杂志上的图片,拍摄出了时尚感很强的照片,要么就拍摄出时下流行的淘宝风。这样就不仅要求高了,同时又把时下的流行风融入进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和想象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考核分层

考核是对分层教学效果的检验,考核分层与训练项目分层相对应。

(1)摄影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批改和点评作业过程中,不能以是否完成拍摄、拍摄作品优秀还是差来简单衡量,着重要指出具体不好的原因及提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尽快提高。

(2)现在的技校学生有其自身特征,基础弱底子薄,敏感且孩子气。教师只要发现学生相对于自身有所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都要给予积极的奖励,并在分数上体现出来。我们考核不是真的为了考核而考核,目的只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到自身的进步。

三、分层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使用分层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分层教学法对教师教案的书写,授课方法的运用有更高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要角色,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现在要把这种传统模式倒过来,学生变为主角。学生的想法很多,非常活跃,拍摄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有关于操作命令和技巧的,还有很多具体的关于对时尚的理解。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有非常广博的知识,还要熟悉各个相机品牌和型号的差异,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繁杂度。

(二)分层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联合使用

项目教学法也是摄影授课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可以与分层教学法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

通过实践应用,分层目标教学法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自己更有自信,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优差生之间的差距缩小,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低调奢华的空间氛围营造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五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