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畜牧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时间:2022-07-12 08:03:20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畜牧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摘 要:目前畜牧人才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文章结合畜牧行业人才就业现状,分析高级人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成因,从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促进企业产业转型两方面着手提出优化畜牧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结构性矛盾;畜牧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75-02

就业结构性矛盾指的是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出现结构性不平衡,即“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2016年又是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一年,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而且中职毕业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1]。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仅关系到青年人的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化解高等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一、畜牧行业就业现状

(一)畜牧人才不足

十以来,畜牧业发展迎来了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但是,与之相匹配的畜牧高等教育存在着与畜牧行业之间明显的供需错位现象。在畜牧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常常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畜牧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又无法适应现实工作需求,这一供需矛盾成为制约畜牧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2]。由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以及对畜牧行业的不了解,畜牧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面临招生难的共性问题,这必然带来畜牧人才数量不足的严重后果,以江苏畜牧院校为例,每年畜牧企业人才需求量与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可以达到10∶1,而2015年水产养殖专业的岗位需求比甚至达到近20∶1[3]。除此之外,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缺失等畜牧高等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都大大影响了畜牧人才的培养质量,导致畜牧人才供需错位的严重化。

(二)畜牧企业吸引不够

目前我国畜牧业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期,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农科大学生毕业之后一般情况下首先要去基层锻炼,而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条件不理想,与城市中在办公室、实验室工作确实差异较大,容易导致农科大学生毕业后改行等问题。加之,目前我国众多畜牧企业仍处于小微型规模。一则无法提供较高的薪酬和优渥的福利待遇以吸引高质量畜牧人才;二则无力提供高层次人才大展拳脚的发展空间;三则畜牧行业社会地位较低,难以给予人才以成就感和骄傲感;四则往往地处乡镇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到大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了畜牧企业频频遭遇招人瓶颈。

(三)用人单位管理水平不高

畜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畜牧企业发展的又一大因素。我国虽然是农业文明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粗放分散的经营模式、低效落后的生产技术、因循守旧的管理机制使得我国农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理念、策略和组织结构仍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模式上,仅凭经验管理,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或把人力资源管理认为只是人事部门的责任。对于员工,既无合理的安置措施,又无科学的上升平台,仅仅把人作为一种力来使用,而非一种才来培养。这种无法与迅猛发展的经济态势相匹配的管理水平,间接导致了畜牧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这无疑是对人才量质不足的畜牧企业发展雪上加霜。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优化高级人才培养

模式的措施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一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失衡。想要解决畜牧行业就业结构性矛盾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维度入手优化畜牧人才培养:一是深化教育改革,从高校培养人的角度,着眼于提升畜牧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其适应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二是促M产业转型,从企业培养人的角度,着眼于减少对低层次劳动力的依赖,扩大对中高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并提升劳动者的待遇与工作条件,做到合理用人科学育人。

(一)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

农科院校是畜牧人才孕育的摇篮,目前我国共有百余所农科院校,农科在校生已达数十万。但是畜牧企业普遍认为高校畜牧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造成这种供需明显错位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发展模式单一,目前很多高校正沿着“一般大学―综合大学―研究性大学”的模式发展,偏重于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质上仍然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固态知识的增长;二是评价标准偏差,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将能力置于品德之上,越来越少地教育学生要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而是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传播给了学生,使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致使他们很少去思考身为知识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三是专业教学滞后,部分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众多专业的存在更多是因学科或学校发展需要,而非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专业的开设常常基于学校和学院的既有基础,或是反过来什么专业热就开设什么专业[4]。

1.明确定位,增加职业培训。农科院校应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特色,改变单一雷同的发展模式,同时注重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不能只偏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才是教育的根本。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不能过多涉及职业培训,如果将高校与职校相提并论就拉低了高等教育的层次。这种观点非常荒谬,教育从来不分高低贵贱,根本的宗旨都是培养人、发展人,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放下精英教育的包袱,真正接地气地“因材施教”,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涯规划、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生价值。

2.科学培养,注重品德教育。高等教育应该避免功利化倾向,尤其不能单纯以就业率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注意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非数量,要能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不能让当代大学生成为扩招下的牺牲品。同时,高校更不能将一些公共政治课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唯一途径,德育的教学内容应当更多地显示在学生日常的实际行动中,显示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成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更新内容,合理设置专业。农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一定程度地考虑市场需求,避免缺乏特色和专业趋同。但是现如今很多农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了学科和学校需要,往往划分得过细,一味追求全面,而忽略了专业的质量。同时许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过于陈旧,甚至多年一字不改,以此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学生的第二成绩单纳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尤其对于需要直面生产一线的畜牧专业而言,实践能力对学生更为重要,只有改变学生重分轻能的“偏食”状态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

(二)促进产业转型

畜牧企业是畜牧人才孵化的重要基地,对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人才永远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不仅有合理用人的责任,更应该有科学育人的意识。当前畜牧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家族式用人制度,当前畜牧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多由个体经营或合伙经营演变而来,在人才管理模式中较多采用家族式选拔和管理,容易导致所有权与管理权混乱,难以留住创新型优秀人才;二是扁平化管理模式,畜牧企业较多采用实际有效的“扁平化”管理,加快信息流的速率,提高决策效率,精简管理层次,但是“一对多”的组织架构导致企业决策者无法集中有限的精力进行市场对策和战略研究,同时管理层次的精简势必造成员工晋升机会的减少;三是唯能式擢升原则,对企业而言,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畜牧企业更加注重效能的产出,在人才的提拔培育别重视员工的经济价值,而往往容易忽略员工品质德行的培育,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1.促进转型,吸引人才。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是紧密相连的,产业升级就是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5]。当前畜牧企业大多是粗放型生产,现代化、机械化的全产业链普及程度较低,许多一线艰苦岗位仍然需要人工完成,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确实难以吸引大学生加入。因此,畜牧企业当务之急要通过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依靠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劳动力依靠”的低端化生产向“技术集成与服务”的高端化运营转型,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

2.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企业当家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人才任用、培养上负有最重要的职责。一个拥有过硬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能够成功建立和运行家族成员退出机制,运用适当的股权划分等方式,既保护家族成员的切身利益,又不引起企业内部不必要的内耗。并且,企业当家人还应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培育人才,要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给予合适的人才以合适的待遇,比如畜牧企业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就需要提高工作以外的各种待遇福利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并为所有员工开设各类擢升的通道,描绘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让他们更加安心地在企业工作发展。

3.合理规划,培育人才。畜牧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定位以及运营策略合理规划人才的未来发展,着手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使现有的各类人才,学有所用,专有所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要注重现有员工的继续教育机制,使所有员工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内的新兴知识和讯息,不断扩充自身的专业理论,提升职业技能,更好地为工作服务。对于有科研能力的人才,应为其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生活待遇,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尽快在工作实践中成长,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就业 压力大.[EB/OL].http:///cj/2016 /02-29/7777149.shtml.2016,(2).

[2]梁正翠,王志跃.校企联合培养高等畜牧人才工作探讨 [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1).

[3]张晨.水产专业就业形势大逆转 20个岗位争抢一个毕 业生[N].新华日报,2015-11-09.

[4][5]辜胜阻,王敏,李睿.就I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 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5).

上一篇:郭上源:从连续失败到创建跨国生物科技企业集团 下一篇:本刊热心作者余玮家庭入选全国“书香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