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公原来在晋江

时间:2022-07-12 07:38:03

我祖父不识字,却是一个爱藏书的人。他听说谁手上有书,就千方百计从人家那里把书借来。他说的是借,让他还就难了,推推拖拖便把书留下。祖父用这种让人不敢恭维的办法弄来的书多是一些公案话本,比如《包公案》《济公案》《刘公案》《施公案》等等。不认识字的人要书有什么用呢?祖父的办法是请认识字的人把书念给他听。他把那些书说成是唱书。我小时候由祖父负责看管,跟着祖父被动地听了不少唱书。我那时尚未开蒙,只能像听天书一样听那些书中的故事,觉得每部书的主人公都了不得,如果不是神,至少也是怪。比如《施公案》里的施公,就是一位无所不能的人物。书里主要讲施公每日里传梆审案破案的事。不管什么疑难案件,只要到了施公手里,没有破不了的。当然有些无头案也让施公颇费周折,但那些周折是为了证明施公的确智慧超群,确非一般判官可比。施公神到什么程度呢,书中说连他睡觉做梦时都有灵感闪现,都可以启发他破获一些灭门大案。这就是我对《施公案》里的施公留下的模糊记忆。人的许多记忆常常会处于一种沉睡状态,如果没机会把记忆唤醒,我或许一辈子都不知道施公是谁,不知施公是确有其人,还是一个叫佚名的作者编造出来的。

机会来了,今年五月,作为“中国作家看晋江”访问团成员之一,我有幸到了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晋江市。活动主办单位给我们安排的一项重要访问内容是参观施琅故里。施琅大将军力拔山,气盖世,为统一中华立下不朽功勋,他的故里当然值得参观。年初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更使施琅的英名家喻户晓,并使施琅故里成为一个旅游热点。说实话,我以前对施琅将军的生平事迹并不了解,看了媒体的宣传,经过到施琅故里听人讲解,还连夜读了一本《施琅将军传》,才对施琅的英雄事迹略知一二。施琅曾是明将郑芝龙、郑成功的部下,因与郑成功发生矛盾,导致其父和弟受株连被杀,转而离郑从清。施琅历任清军副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职,先后率部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奉旨专征台湾,统帅福建舟师迅速攻取澎湖后,积极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促使郑氏放弃抵抗就抚,台湾不战而下。当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争议。施琅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平定海氛和保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高度,上疏力主留台卫台。他的真知灼见打动了康熙和朝中大臣,清廷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在目前的台海形势下,弘扬施琅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统一精神,其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施琅故里与施氏宗祠在晋江市衙口村。在祠堂里,我看到一块挺大的匾额,上写“天下第一清官”几个大字。我想这个称谓必是朝廷赐给施琅的。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讲解员介绍说,这个称谓指的是施琅的儿子施世纶,是康熙加封给施世纶的。讲解还说,施世纶不但为官清廉,还才华出众,《施公案》里面的施公其原型就是施世纶。我听了心里一明,沉睡几十年的记忆霎时被唤醒,原来大名鼎鼎的施公就是施琅的儿子呀,原来施公确有其人,老家就在晋江呀!我把玻璃柜里的陈列品看了看,可不是嘛,里面放着好几种不同版本的《施公案》。怪不得古人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有些见识的确是走出来的。如果我这次不到晋江,说不定永远都不知道施公是何许人。因有《施公案》行世,与其父施琅比,施世纶的名气似乎更大一些。施世纶是施琅的次子,幼年羸弱多病,及长刻志励行,精通史书,走一处胜一处,步步高升。他曾任泰州知州、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布政使等职,后来调至京城,当过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户部右侍郎,还当过漕运总督。施世纶任扬州知府期间,被南巡的康熙帝称为“此天下第一清官也”!康熙三十五年,其父施琅病逝。时任江宁知府的施世纶应离职回乡守制,然而民众舍不得让他走,万余人请他留任服孝。未能如愿,便每人捐一文钱,集资在府前修建双亭,名“一文亭”,以纪念施世纶“廉明爱人,不畏强御”的功绩。施世纶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著有诗歌十二卷、词赋一卷。因他常住北京南城,诗词著作题为《南堂诗钞》。

倘若祖父还活着,我对祖父说,我去过施公家了,祖父一定不会相信,说不定还会斥责我一派胡言。因为在祖父心目中,施公是神明一样的人物,哪像凡胎俗民,会有一个家。就算施公有家,也不是平常人所能去得。我会对祖父讲出一系列细节,甚至拿出在施氏祠堂门前所照的照片,证明我的确去过施公的家。祖父不得不相信我的话,老人家最后大概会说,算你小子有福。

上一篇:安平商人 第72期 下一篇:文学永不言弃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