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论教育技术的本质与价值

时间:2022-07-12 05:40:36

信息时代论教育技术的本质与价值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其本质与价值的探讨。文章基于技术哲学和哲学价值论等相关理论,对教育技术进行反思,探讨教育技术的本质与价值,以期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技术与人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技术;价值;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15―03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技术的影响日益显著,它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教育与技术的交叉学科的教育技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什么?其存在有何价值?这些问题既是学科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它们都亟须教育技术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 技术的本质和价值

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技术的本质和意义的深入思考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把技术看作是“制作的智慧”。18世纪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体系,此定义标志着近代技术的目的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已开始被认识和重视。工业革命为技术哲学的诞生提供了时代和背景条件。德国哲学家卡普在《技术哲学纲要》中把技术看作是人类创造力的物质体现,技术活动看作是人类“器官的投影”,该观点代表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价值观和历史观。随着技术一词被广泛使用,对于技术的范畴思考存在着多层次、多方面的解释。本文对技术哲学的研究主要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即从劳动的进化史研究技术的进化史,用辩证思维全面理解技术的本质与价值。

1 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1]主义哲学认为,“技术起源于人类劳动中对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过程是人的自身潜力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制造工具,然后改造自然,同时改造了人类自身。劳动工具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它既是技术的一种标志也凝聚着人类的智慧。由此看出,技术不仅展示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的本质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

(1) 技术是生产力:技术是人能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技术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工具,扩大生产对象,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所以技术被认为是生产力。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正源于“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这个理念,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2) 技术改变着社会关系: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组织了人类的感性生活,构造出不同的组织方式,从而改变着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已不单纯是物,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造成了人们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技术的本质不单是生产力而且影响着社会关系。技术的发展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制约,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虽然是由人创造的,但人类在改变自然社会的同时确实也塑造了人类自身。

2 技术的价值

价值理论认为,价值表现为一对主客体关系,它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其本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客体主体化,此过程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另一方面,主体客体化则是价值创造的过程。这里,技术价值则指技术客体对人(这里“人”的存在形态具体指“社会主体”)这一主体的有用性。在技术的价值问题中,存在两个过程,可以对应地表述为“社会技术化”和“技术社会化”[2]。这两个过程实质上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技术化”是指技术不断融入社会各领域,从而使社会不断得到改造和发展,即技术价值实现的过程。“技术社会化”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凭借其智慧并适当借助外力作用于技术,改造技术,促进技术的发展,即价值创造的过程。

笔者借助马克思探讨技术价值问题时所阐释的技术“与人为善”的“正”价值观,以及技术产生“负”价值从而“与人为恶”的异化思想,从人与技术这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技术的价值。

(1) 技术的正价值:技术发展对经济发展、教育的进步、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并逐步融入其中,成为这些领域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技术的应用在改变社会生产力、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成为维系这个社会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从而间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 技术的负价值: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过程中,技术往往成了异己的控制和奴役人的力量。人利用技术不断改变着环境和自身的同时又开始新的技术追逐,可能增强对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追求,变得更加崇拜技术,由此也可能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技术的异化。因此,要想实现技术应有的价值时,需要关注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 教育技术的本质和价值

1 教育技术的本质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来看,所谓教育技术就是人们为了满足教与学的需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外界资源所创造的教育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的有机综合体。其中教育经验为核心层,教育方法技能为中间层,信息工具手段为外显层[3]。概言之,教育技术就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媒体技术应用相结合的产物,其交叉性更多体现在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优化过程,获得最优效果。在教育实践环节中,人们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教育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等环节的工作,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由此,我们逐渐发现教育的很多环节都可以通过技术来干预和控制,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借助技术哲学理论,教育技术的一般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1) 教育技术是生产力:当前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有: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卫星电视广播远距离教学方式、多媒体计算机个别交互学习方式、基于因特网的远程通讯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等。这些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教育信息化”概念旨在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由大量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适应了新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将会带来教育体制的变革,为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理念,从而间接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2) 教育技术改变着社会关系:信息社会中所谓的高手是最擅于探索和研究信息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那一批人。信息技术就像圣经故事中的巴别通天塔,把天下的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教育叙事的新发展[4]。教育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对如何处理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思考。在我们现今的教学中,所有的老师都不得不重新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

如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教育技术的一般本质:它是生产力,同时改变着社会关系。这里,我们还有必要具体考虑复杂的教育技术系统的特殊本质:

(1) 历史性和发展性:教育技术是历史的,其发展主要是沿着“视觉教育―视听教育―教育技术”这一轨迹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产生于技术时代,是技术理性逐渐发展的时代。它是理性控制人的工具,是促使人适应社会的工具,是技术改造教育的工具[5]。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无疑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历史表明,一旦某种新技术在教育中开始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涌现,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性本质在当今的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体现得尤为充分。

(2) 技术性与依赖性: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6]这更加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就是技术性,其专业核心技术已从媒体技术拓展到资源技术、系统技术和绩效技术。由此,物化形态的技术形成教育技术的依托,而抽象形态的技术与功能形态的技术则构成教育技术的灵魂,三者密切配合,共同体现着教育技术的技术性特征。由于教育技术显著的技术性特征,使得它从对教育的渗透转变为教育对它的依赖。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无论是教育的哪个方面,大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校校通、数字化校园等)和教育的决策与管理,小到课堂管理和实际的教学,无不体现教育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人们已经越发感受到教育技术为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2 教育技术的价值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角度把握教育技术在人的发展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我们不仅要看到“教育技术化”,还要意识到“技术教育化”。换句话说,我们在充分看到技术手段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人和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重大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人的素质、思想观念以及教育体制对教育技术的反作用。所以我们不应片面强调技术手段的决定性作用,也不能将技术手段与人和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而是在人、技术和教育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来把握教育技术的价值。那么,教育技术在人的发展和教育发展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价值?

(1) 教育技术的正价值:实践已经证明,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效益、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乃至最终形成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教育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通过有效地应用教育技术,在教育的管理上可实现自动化、规范化、高效率等;在教学上可实现教学内容呈现的多样化、可以创设情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等;在学习上可实现个别化、交互式、探究式、协作式等学习。此外,根据面向学生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S2007版的内容,以及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执行长Don Knezek[7]所言:“这些新的面向学生的标准强调了在数字化时代学生为有效地学习和高效地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可以看出,人们对技术之于学习的价值已经拓展到了技术对于整个生活的意义,技术要使学习达到终极目的――“高效地生活”。伴随着技术与教育整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将会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 教育技术的负价值:首先,如果教育技术的应用不适合当前的课程讲授特点,或者教师单纯由“人灌”改成“机灌”,不能适应技术辅助教学的新特点,这样不但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引起师生对技术的反感。教师和学生会感觉技术给人精神和体力带来更多的负担,这违背了技术给人更多自由和为人服务的初衷;其次,教育技术有时提供的师生互动平台存在着不够实时、内容空泛等缺点,这实际上只体现了为技术而用技术,忽视了为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而教学的宗旨;最后,教育技术的滥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关注教育技术给教育的方方面面带来有效性的同时,更要关注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尽量使“负价值”最小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本质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通过充分发掘技术的潜力,发现隐藏其后的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新的改革理念,创立起新的思维类型,以有效改进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体现教育技术辅助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按技术哲学的观点,教育技术包含了技术的一般特征,它同时又体现了历史性、发展性、技术性以及依赖性的特点。具体而言,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它会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不断发展,此外,教育技术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逐步形成了各种“规范”,它对教育的渗透转为教育对它的依赖;按照哲学价值论的相关理论,教育技术的价值是以实际应用的有效性作为评判原则的,这需要从教育技术自身对教育的影响和教育主体对技术的反作用这两方面来综合考虑。总之,教育技术的主体是人,客体是教育系统,目的是提升教育水平,变革教育体制,最终实现教育的信息化、终生化和现代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

[2] 颜士刚,李艺.论有关技术价值问题的两个过程:社会技术化和技术社会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4(1):82-85.

[3]李康.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哲学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0,(3):3-6.

[4]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40-44.

[5] 陈晓慧,高铁刚.教育技术本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17-20.

[6] 黎加厚.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1):11-16.

[7] Laura Devaney. ISTE releases draft of new tech standards―Organization seeks feedback on major refresh of its NETS for students [EB/OL].

上一篇: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下一篇:财经类院校研究生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