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垄断与创新的较量

时间:2022-07-12 05:13:04

一场垄断与创新的较量

通讯运营商“逼宫”

“微信收费”并非空穴来风。而提及微信收费,首先得弄清当下媒体使用频率很高的术语缩写OTT的含义――“Over The Top”,过顶传球之意。互联网公司越过通讯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如Skype、QQ、微信等即时通信应用。

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通讯运营商中,率先提出对微信收费的是中国移动,其总裁李跃去年12月就开始表示,OTT企业对传统通讯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使得通讯运营商原来的短信、话音、甚至包括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了很大挑战,最明显的就是腾讯。今年2月,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又称,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比传统通信领域的竞争更严峻。中国移动甚至还报告,指责微信占用了中国移动60%的信令资源,但仅仅带来了10%的移动数据流量。接着,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跟着起哄,虽然这两家发言人怂恿微信收费的言辞不如中国移动那么直白,表现出比较隐晦和淡定,但期望从微信收费中分一杯羹的心思路人人皆知。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国联通给用户的账单中,将微信的流量单独划分出来,也能发现联通似乎正在做着某些准备。

通讯运营商对微信“逼宫”,是灰色心态使然。通讯运营商对微信是又爱又恨,虽说3亿微信用户给中国移动增添了庞大的流量,增加了收费规模的同时,也给中国移动产生不堪忍受的信令负载,信令是不计费的,而中国超过90%的服务器和骨干网都掌握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手中,中国移动要为微信的免费再买一次单。这是一个大窟窿,随着微信用户的增长,这个窟窿正变得越来越大。通讯运营商自然感觉不爽。如果微信收费,中国移动可乘机向腾讯摊派“买路钱”。

而其难以启齿的另一理由则是,腾讯要将微信推向商业化,眼看腾讯借助微信又要赚个盆满钵盈,中国移动心里难免酸溜溜的。微信触动了中国移动短信和通话的市场奶酪,有了不花钱的微信,谁还会傻乎乎地通过手机移动渠道发短信、打电话?对中国移动来说,腾讯开通微信业务更是影响了其飞信业务,飞信的用户量在微信上线之后急剧下降。微信的崛起让通讯运营商终于不再甘愿做数据管道,而生了要与微信分成的贪念。

腾讯方面,本来是拥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来培育微信的成长的,但被这样一折腾恐怕要加快微信商业化的进程。腾讯2012年度财报显示,其年收入超过400亿,现金储备超过100亿,市值更是超过2000亿,在商业化进程上,腾讯微信完全可以比新浪微博有更多的耐心。但是随着“微信收费”越演越烈,通讯运营商分一杯羹的心理越来越膨胀,于是,微信的商业化也开始从雾里看花逐渐变为当务之急。在今年两会期间,腾讯CEO马化腾首次明确指出:未来几个月公司将着手实现微信在中国的商业化运营。

既然是商业化,就免不了要收费,无非是广告商和广大微信客户埋单。可是在网民已习惯于享受互联网免费大餐的当下,腾讯贸然裸地向微信客户收费,是触犯众怒,势必要背负骂名,也是在干为通讯运营商火中取栗的傻事。而当3亿用户的权益被裹挟进入微信收费的漩涡时,群情愤激的怒吼必定淹没腾讯这个企鹅帝国。

事实上消费者并不买账,大街小巷的微信用户几乎一边倒,“如果微信收费,就不用!”在即时通信软件竞争激烈的当下,微信收费肯定是一个伪命题,微信也绝不会打响收费第一枪,这应当是微信的底线。

民企创新与国企垄断

一边是国有通讯运营商的强势敦促,一边是网民公众的海量力挺,腾讯作为民营企业,夹在中间,日子不太好过。而微信作为一种创新之举,已经在触动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微信收费正在演变成一场垄断与创新的较量。

只要腾讯的服务器还在通讯运营商的机房里,只要腾讯还在使用通讯运营商的网络,它再有创新精神,可还是没有自由之身,就不能真正脱离通讯运营商而生存,只能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况且它还有一个民企的身份,这天生就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些国字号宠儿矮一截。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没有明确、合理的标准,单独向一家企业收费,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收费方法,涉嫌滥用其垄断地位,将对我国通讯运营商甚至央企的社会形象造成恶劣影响。

也有专家指出,应统筹考虑微信对通讯运营商、腾讯公司、用户的市场影响,寻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妥善解决“微信收费之争”。

不少专家学者建言要妥善解决“微信收费之争”。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应评估微信对通讯运营商的冲击以及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并综合考虑通讯运营商的经营缺口、微信用户和腾讯公司的承受能力,不仅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

其实,在微信收费问题上,三家通讯运营商已经构成事实上的垄断。日前,在参加国内某媒体的访谈节目时,工信部部长苗圩公开表态,确保微信收费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谈判,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绝不允许几家联合起来欺负腾讯。

然而,有评论指出,现实是联合几家通讯运营商一起“欺负”腾讯的,正是工信部自己。作为央企,三大通讯运营商是工信部的“宠儿”。而作为一个通信行业发展监管机构,应该有尊重市场发展的态度出来,而不是像来自中国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姜奇平所说的那样,“工信部作为一个‘裁判员’的角色,不应该把胜利留给自己的‘儿子’。”

事实也是如此,平日被工信部“娇惯”出来的三大通讯运营商,牛气冲天,根本不把腾讯这样的民营企业放在眼里。

有识之士认为,要促成谈判双方的平等地位,首先要保证双方都有不谈的权利,也有谈成免费的权利。但现在,腾讯已经没有拒绝谈判的筹码,甚至没有拒绝收费的可能,而且必须是三家通讯运营商都收费。收费数额可能有差异,但这不能改变在微信收费一事上,三家通讯运营商已经形成垄断的事实。

创新和垄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时候,创新要在垄断的规制下才能生存。创新若是触动垄断的奶酪,就要被兴师问罪,甚至被遏制。腾讯的创新精神在三大通讯运营商的垄断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只能服软。

腾讯即使变成再强大的鲨鱼,仍然离不开基础网络这片海水,即离不开通讯运营商的垄断,只得乖乖地向他们交银子。

洋微信何以不收费

在国内微信收费风波大起,美国的网民们正有滋有味地享用着免费的“洋微信”大餐。同样因为业务被分流而遭受利润损失的美国通讯运营商,经过与“洋微信”多年的较量和磨合,找到了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发展模式。

美国是移动网络非常发达的国家,已经进入4G时代,网络速度快,覆盖范围又广,加之各通讯运营商的移动数据流量计划非常大方,甚至完全不限流量,使得各种OTT应用程序风生水起。

作为全球最流行的移动聊天软件之一,WhatsApp Messenger已实现跨平台文本通讯,还能分享图片、音频、视频及地理位置。在安卓操作系统平台上,WhatsApp第一年免费给用户使用,然后该服务才每年向用户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

与WhatsApp媲美的Kik Messenger,同样可以实现即时通讯,这款应用在多个操作平台上都是免费的。

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横扫全球IT市场的苹果也在2011年推出了iMessage功能,允许苹果用户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间发送短信,用户只需要为网络流量付费。

在韩国,也有不收费的微信,叫卡考(KakaoTalk)。 每日卡考量已超过1亿条,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支持12种语言。

那么,国外大型通讯运营商是如何应对来自OTT企业的竞争呢?以VoIP为例,长期以来移动VoIP被视为对语音业务收入的挖墙脚者,过去很多通讯运营商简单地下调资费应对,凸显优势。当然也有甚者,干脆封锁VoIP网络通道。但现如今很多运营商顺应趋势与OTT企业合作,自己也提供VoIP服务,开创了共赢联盟。

世界上许多通讯运营商正与OTT企业走合作共赢之路。比如,美国最大的通讯运营商Verizon早在2010年就开始与最先进的即时通讯Skype合作,引导用户免费或者以更加便宜的费用拨打国际长途电话。德国电信推出的VoIP服务Bobsled,聚合了很多由OTT企业提供的服务,用户可以畅心所欲地免费拨打其他移动电话或固定电话,仅以数据流量的形式计费,Wi-Fi网络通话更是免费的。

一些颇具战略眼光的通讯运营商很“大度”,在很多公共场所提供免费的Wi-Fi信号,手机用户切换到Wi-Fi网络就能享受服务。通讯运营商与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变成竞合关系,携手合作,升级网络,优化用户体验,寻求共赢的模式。

堤内损失堤外补,通讯运营商也在努力寻找其他方式来弥补“洋微信”带来的损失。AT&T的应对方式是对有些服务额外收费。如果苹果手机的facetime功能仅在Wi-Fi网络状态下可以使用,手机中使用移动数据,则不能进行facetime,如果要使用,必须每个月再额外付费。

与其看别人赚钱眼红,不如自己也模仿着做。移动运营商Verizon的应对之道是推出自己的OTT服务,以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增加收入。

但也有的另辟蹊径的运营商。美国一家主要的移动运营商T-Mobile使用全新的收费模式,推出新套餐计划,完全放弃依赖对语音通话和短信的收费,而且不需要签约。这一计划的月租最低收费为50美元,用户可以在全美范围内享受500MB高速数据并支持个人Wi-Fi、不限时语音通话、不限量短信。如果再额外支付20美元,用户可享受无限数据流量。

识时务者为俊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讯运营商审时度势,将自己扮演的角色已从传统的通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无论是否承认,也无论是否愿意,这一潮流已不可逆转,只有认清大势,迅速转型定位,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谋求长期发展。

外国运营商能做到,中国运营商也能努力做到。

市场调控是无形的手

市场经济发展,拥有它独特的规律。市场遵循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不该允许独大和垄断发生。工信部作为电信行业监管者,应发挥好其监管电信行业持续发展的职责,加快电信行业与世界接轨的脚步。诚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言,“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

而原本电信行业改革的方向是要实现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在企业化的基础上分拆业务,形成市场化竞争。但现在看来,行政干预企业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工信部对三家通讯运营商的经营范围有裁判权,甚至可以插手具体的商业谈判。这样的背景下,所谓市场竞争只是纸上谈兵。

现在运营商的做法其实是在扼杀互联网的创新力量,也是在抑制自身的发展空间。一度时间,坊间盛传腾讯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自己从网络基础服务做起,不再受制于人。但这似乎在中国很难发生。不过一旦真到那一天,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可真的要后悔莫及了。

然而,微信用户的快速积累源于其提供了取代短信和部分语音通话功能,面对国内较高的通讯费用,用户毅然地选择了微信来进行代替,这无疑加重了腾讯与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国有运营商应反思,能否降低短信和语音通话的收费标准来增强客户体验通讯便利性。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移动网络的承载能力才是目前通讯运营商该去做的事,而不是变着法子敲腾讯的“竹杠”,正当的市场竞争才可推进通讯市场的快速发展。

既然微信收费的实质是一场垄断与创新的较量,就要从打破垄断、保护创新的根本上着眼,才能最终消除微信用户“被收费”的后顾之忧和市场恐慌。

―蔡恩泽

上一篇:NGN+SDC实现异地手机插零业务 下一篇:震动影像产品市场的索尼RX1/RX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