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探讨

时间:2022-07-12 11:47:38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探讨

摘 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论文和模式。面对新课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运用创新思维,精讲精练;采用任务驱动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学习;还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串好主线,给学生留有悬念;发挥网络优势,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科整合能力;最后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 教学策略 新课改 学生自主学习

以信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如何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属会考科目,就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其教学方法和途径仍处于摸索中,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加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用发展的思想、用课改的精神指导教学,不断探索新环境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承担起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使命。

一、精心设计任务,创新思维,精讲精练。

教学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教学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讲精练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求精,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他们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材的内容还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就要找到一个网页制作教程提供给学生,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网页制作这部分内容可以列为我们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部分的重点,虽然会考中没有涉及网页制作,但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通过网页制作,可激发起学生们学习平面动画、图形设计软件的欲望,给高二选修课的开设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三、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教师应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将能力需求不同的教学分为几种层次,对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学好教材和考纲范畴内的要点和内容,合理地给学生进行分组,应利用学生的上机活动时间调节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是课堂驾驭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配者,要适当的调整不同程度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有意识地留下伏笔和制造一定的悬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学习。

五、发挥网络优势,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学科整合能力。

网络下的教学环境,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在网络的支持下显得得心应手。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有着资源共享独厚的优势。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教学不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信息时代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六、适应学科内容不断更新的形势。

与其它课程比较,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应用,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也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这种固定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使他们掌握一种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而且能适应今后社会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七、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激励性的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教师应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测评可以通过日常作业、定期的技能竞赛、阶段考试及学生作品展示等手段来实现。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班与班之间的对比及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调查报告等形式来完成。我在教学中第一学期给学生布置制作个人主页的任务,让他们在期末前提交到Internet上,各班级同学间互相展示,评出优劣,并在学生间进行讨论和评价,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指标;作为一种督促和激励手段。

信息技术课是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信息技术教师也要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

上一篇:中专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学案,呈给学生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