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设计塑造企业竞争优势的机制研究

时间:2022-07-12 10:00:17

模块化设计塑造企业竞争优势的机制研究

摘要: 为研究模块化设计塑造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机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构建了模块化设计与持续竞争优势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利用来自珠三角大中型制造企业的300份问卷,应用SPSS16.0与LISREL8.7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块化设计能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在模块化设计与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和大规模定制优势的关系中均起完全中介作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enhancing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th modular design. Based on the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and tak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ular design and continuou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built. SPSS16.0 and LISREL8.7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are used to do empirical analysis to the data of the 300 questionnaires from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Pearl River Delta. Results show that modular design can help enterprises to obtain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s a fully mediation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ular design and brand advantages, continuous first-mover advantage and mass customization advantage.

关键词: 模块化设计;技术创新;持续竞争优势;珠三角大中型制造企业

Key words: modular desig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ntinuous competitive advantage;large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Pearl River Delt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007-04

0 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我国在收获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的同时,劳动力成本及土地成本不断攀升,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压力渐行渐近。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通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呈现快速或跳跃式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竞争优势难以维持,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软实力迫在眉睫,尤其是珠三角制造企业,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使其成为转型升级的最前沿。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日趋动态。珠三角制造企业在稳定环境下建立的优势正不断被侵蚀,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来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在动态性环境下重新建立竞争优势。回顾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现代工业化之路,模块化开创了一个工业技术创新的全新时代,甚至可以媲美19世纪铁路运输发展对西方现代工业的贡献。由于模块化的通用性,制造企业能在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西方许多企业纷纷尝试以模块化的方式来应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国外对于模块化的研究比较丰富,并且在制造企业的实践中已经获得了大量成功。但国内对于模块化的研究基本还处于理论研究初期,对其影响竞争优势机制的研究还较少。本文探讨技术创新在模块化设计与竞争优势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旨在为珠三角大中型制造企业进行产品模块化的探索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1 理论回顾与研究模型

随着波特“竞争优势三部曲”的提出,竞争优势逐渐成为了战略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根据蓝海林等(2007)的定义,竞争优势是指企业超越竞争对手,实现盈利与市场占有率提高的一种能力。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研究,经历了“核心能力理论”到“动态能力理论”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学者从资源基础观视角出发,提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随着经营环境的日益动荡,传统的企业核心能力由于自身存在的“刚性”问题,使其难以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如精益生产、柔性制造、流程重组、全面质量管理等,来获取动态环境下的竞争优势。所有这些新兴的制造思想,都要求企业具备“柔性”的生产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Teece(1997)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不断获得暂时优势的能力。

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为研究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耿新和张体勤(2010)综合了SubbaNarasimha(2001)和Danneels(2008)的观点,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包括市场动态能力与技术动态能力两方面:SubbaNarasimha(2001)认为市场动态能力强调企业开拓新市场与适应当前客户需求变化的能力;Danneels(2008)则强调了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

模块化战略被西方管理学界誉为“动态变化时代的竞争战略”。模块化设计可以为制造企业带来许多优势:第一,制造企业专注于核心模块的开发,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减少研发成本;第二,制造企业通过对核心模块的改进,可以较过去更为轻松地实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技术变革的步伐;第三,由于各模块的独立性,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大规模制造标准化模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又能通过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从而在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因此本文认为,模块化设计是制造企业发展动态能力的重要途径。

模块化设计往往与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对核心的产品模块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可以实现渐进式的技术创新;对模块化平台进行改革,则可以导致突破式的技术创新。无论是在静态或者动态环境下,技术创新都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动态环境下,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可以不断获得暂时性的竞争优势,从而构成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发展动态能力,就是为了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进一步研究持续竞争优势的构成,本文借鉴了蒋峦和蓝海林(2004)的观点,认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由以下几方面构成:①品牌优势,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产品高附加价值的持续来源;②连续先动优势,先动企业能够较竞争对手更迅速地获得客户与声誉,更快地获得利润、降低成本,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③大规模定制优势,动态环境下既要求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又要求企业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拥有大规模定制生产能力的企业可以同时实现两方面的目标,从而获得大规模定制优势。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提出模块化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和大规模定制优势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2 假设提出

2.1 模块化设计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拥有较强动态能力的企业,其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因为动态能力能够强化现存资源的配置,而且快速的回应能力使得企业能够迅速满足市场需求。而制造企业将产品进行模块化分解,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组织的进化要求,同时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并减少成本,帮助企业构建动态能力。

具体来说:第一,制造企业利用模块化设计将产品分为若干模块,可以将非核心模块进行外包,从而专注于核心模块的研发,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消费者获得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优势。第二,制造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对模块化设计平台的改良实现突破式的创新,也可以通过对核心模块的改进实现渐进式的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消除新技术、新产品推出市场的时滞效应,获得连续先动优势。第三,模块化的产品只需要通过简单的不同模块的重新排列组合就能轻松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并且可以对产品模块进行大规模生产,从而获取大规模定制优势。因此,模块化设计能为制造企业带来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大规模定制优势。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模块化设计对品牌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模块化设计对连续先动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c模块化设计对大规模定制优势有显著的正向

影响。

2.2 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模块化设计就是对生产要素(产品模块)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重新组合”。因此本文认为模块化设计可以促进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尤其是技术创新活动。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品牌优势的维持。由于环境的动态性,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竞争优势维持阶段在不断缩短,一项新技术能为企业带来的领先优势可能很快就消失殆尽,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暂时优势,从而获得连续先动优势。制造企业要将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与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需要有先进的企业信息系统、现代化产品设计技术、模块化管理技术和业务流程重组技术等作为支持,因此持续的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创造大规模定制优势。

Pil&Cohen(2006)就基于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模仿创新在模块化设计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间起中介作用,模块化情境下的产品设计和绩效产出能够使模仿创新变得简单,同时降低了动态能力开发的复杂性,从而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本文基于珠三角制造企业的实际,认为技术创新在企业通过模块化设计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提出以下

假设:

H2a技术创新在模块化设计与品牌优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2b技术创新在模块化设计与连续先动优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2c技术创新在模块化设计与大规模定制优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问卷的发放区域为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这些城市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惠州、江门和肇庆。共向该区域的制造企业发放800分调查问卷,回收512分,回收率为64.0%,剔除无效问卷131份,剩余有效问卷381份,有效回收率为47.6%。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工业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属于大中型企业,即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针对符合该标准的300份问卷数据进行实证

分析。

Peng和Luo认为,中国企业间存在着行业类型、所有制类型(国有、民营和外资)、规模及行业发展阶段的区别。因此本文选取了行业类别、所有制性质、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这四个组织特征作为控制变量。样本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本研究在问卷编制过程中,与有关专家学者、产品模块化管理人员进行了多次访谈与探讨,以使问卷结构更合理,表述更清晰。并在正式调查之前选择了50家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企业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信息对问卷做了反复修正与调整,形成了最终的问卷。

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为受访者基本信息及受访企业行业类别、销售额、资产总额和所有制性质等控制变量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使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对研究涉及的变量进行了题项设计,共包括模块化设计5个题项;技术创新4个题项;持续竞争优势11个题项,包含品牌优势(3个题项)、连续先动优势(3个题项)和大规模定制优势(5个题项)三方面内容。

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Cronbach’s α值检验量表信度。一般认为,Cronbach’s α值大于0.70则可以说明量表信度较好。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α均大于0.70(见表2),表明各量表的信度较高。

本文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对量表效度进行检验。侯杰泰等(2004)认为,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卡方值(χ2)与自由度(df)的比值小于5,RMSEA值低于0.08,IFI、CFI、NNFI等拟合指标大于0.9则可以认为模型拟合度较好,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较好的水平,说明量表的效度较高。

4 实证分析与结果

本文使用SPSS16.0与LISREL8.7作为实证分析工具,对各量表进行相关分析,使用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进行假设检验。

4.1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本文在对理论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之前,首先对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进行了分析与描述(见表3)。结果表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均比较显著,可以对各变量间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

4.2 假设检验

4.2.1 模块化设计对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及大规模定制优势的影响 模块化设计对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及大规模定制优势的回归结果见表4。由模型2、模型4和模型6可见,模块化设计对品牌优势(β=0.405,P

此外,通过对回归结果的观察,本文还发现,企业所有制性质对企业通过模块化设计获得大规模定制优势具有显著影响,即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更容易通过模块化设计获得大规模定制优势。

4.2.2 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部分中介模型,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该模型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χ2/df=2.584,RMR=0.035,RMSEA=0.073,IFI=0.96,CFI=0.96,NNFI=0.96)较为理想。拟合后获得模型A,如图2所示。

为了进一步检验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本文构建了7个嵌套模型:删除路径“模块化设计――品牌优势”,得到模型B;删除路径“模块化设计――连续先动优势”,得到模型C;删除路径“模块化设计――大规模定制优势”,得到模型D;同时删除路径“模块化设计――品牌优势”和“模块化设计――连续先动优势”,得到模型E;同时删除路径“模块化设计――品牌优势”和“模块化设计――大规模定制优势”,得到模型F;同时删除路径“模块化设计――连续先动优势”和“模块化设计――大规模定制优势”,得到模型G;同时删除路径“模块化设计――品牌优势”、“模块化设计――连续先动优势”和“模块化设计――大规模定制优势”,得到模型H。

各嵌套模型的拟合指标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各模型间的差异均没有达到P

通过对模型H进行拟合,得到如图3所示的拟合结果。可以看见图中所示的是完全中介模型,即技术创新在模块化设计与品牌优势、模块化设计与连续先动优势、模块化设计与大规模定制优势三组关系中都起完全中介作用,H2a、H2b和H2c均获得支持。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重点研究了技术创新在模块化设计对持续竞争优势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并明确了技术创新在模块化设计与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及大规模定制优势关系间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本文的数据样本充分体现了珠三角地区大中型制造企业特征,在为模块化设计、技术创新及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补充的同时,也为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制造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指导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获得的结果,本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对珠三角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与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结果一致,模块化设计都对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和大规模定制优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土地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优势不再,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应当通过模块化战略重塑自身的竞争优势。

第二,企业在培育自身模块化设计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技术创新的作用,因为技术创新在模块化设计对品牌优势、连续先动优势和大规模定制优势的关系中均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模块化设计能力不能直接产生持续竞争优势,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够获得。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不应只关注改善产品模块的渐进式技术创新,更应该关注模块化平台的创新,这种突破式的创新正是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的毁灭”,这种创新模式才是更高层次的,能使企业在更长时期维持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

第三,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投入可以直接促进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企业必须坚持投入技术创新活动,注重自主研发,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才能真正在日益动荡的世界一体化经济环境下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第四,通过对控制变量的观察,本文发现外资、港澳台资企业较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而言,更容易通过模块化设计获得大规模定制优势,这也反映了它们面对多需求市场,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更强。许多国有企业还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即卖方市场,即使存在竞争,也往往由于有政府的支持而不需要太多考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引入竞争机制后,国有企业与外资或港澳台资企业相比,对通过模块化设计获取大规模定制优势还相对欠缺。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其结论与建议对于中小制造企业及其他地区制造业是否适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本文使用的是截面数据,而动态数据应该更符合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应该考虑使用更多的纵向数据。

参考文献:

[1]陈建勋,张婷婷,吴隆增.产品模块化对组织绩效的影

响――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121-130.

[2]周晓东,项保华.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6):104-107.

[3]蓝海林等.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美)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定制:竞争的新前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耿新,张体勤.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影

响――以组织宽裕为调节变量[J].管理世界,2010,6:109-121.

[6]蒋峦,蓝海林.基于动态环境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7]董保宝,葛宝山,王侃.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J].管理世界,2011(3):92-101.

[8](日)青木昌彦,(日)安藤晴彦著.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周国荣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9]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旅游小城镇总规层面城镇空间发展方向决策研究 下一篇:信息化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