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7-12 09:32:28

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福建茶叶出口企业出口减少、竞争力下降、国际声誉受损的主要原因。愈演愈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给福建茶叶出口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的应对是关键,需要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质取胜。同时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引导,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三者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来达到增强茶叶企业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福建茶叶 技术性贸易壁垒 肯定列表制度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简称TBT),是一种非关税壁垒。茶叶技术壁垒强调的是茶叶符合进口方规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包括茶叶生长环境标准、茶叶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农药可用规定、茶叶采摘标准、茶叶加工参数标准等,而农残则是茶叶最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福建作为中国茶叶的主产区,茶叶品种最多,茶叶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且大部分出口到国外市场。但近几年由于不断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冲击,福建茶叶的出口增速明显下滑。

一、福建茶叶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对茶叶进口制定了高于实际卫生安全要求的标准,尤以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最为典型。在福建茶叶出口市场中,欧盟对于茶叶农残限量标准的规定对福建茶叶出口影响最大,不仅严格复杂而且频繁,其“一年一调”,甚至是“一年多调”的标准大大降低了福建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表1所示,1999年欧盟针对茶叶的农药MRL标准仅7项;2000年欧盟委员会指令(2000/42/EC)使MRL标准跃升至108项;2008年欧盟委员会又实施新的标准(EC149/2008),加上临时农残限量标准,此限量已增加至397项,2010年达到了的400项。2011年,欧盟又规定对10%的进境茶叶进行农药检测,如该批货物被抽中,则要实施100%的抽样检测(每一个麻袋),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日本在2006年5月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堪称苛刻,涉及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高达276项,与原来的79项相比增加了197项,福建茶叶进入日本的门槛进一步被提高。2012年3月,日本拟再提高茶叶检测标准,考虑将三唑磷限量由0.05mg/kg降低到0.01mg/kg,同时还声明,在检测中如果不合格率大于5%,日本将不再进口该产品。此外,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还要求进行茶叶微生物项目的检验。面临如此纷繁多变的茶叶检验项目,福建茶叶出口贸易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

1、出口受阻,损害茶农、茶企及整个茶叶产业的利益

茶叶作为福建省的优势传统出口农产品,对增加福建农民收入、创造城乡就业机会、振兴农村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发达国家纷纷运用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的茶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制定严格的认证体系和繁琐的检验程序,导致福建茶叶有可能因达不到标准而被退回,甚至被禁止进口。福建茶叶出口企业对此难以适应,多家企业因市场份额急剧缩小、出口无望、难以维系生存而相继倒闭。有的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收购茶叶,严重损害了茶农的利益,甚至威胁到福建整个茶业产业链的发展。

2、茶叶贸易成本大幅增加,出口竞争力下降

国外有关茶叶的卫生质量标准越来越细化、专业化,出口企业在茶叶的种植、加工过程中不得不花费很大的成本用于检验、评估、认证等,以求达到进口国规定的高标准。出口成本的大幅增加给我国的茶叶贸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自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农产品需要检测的项目增加了5倍以上,企业需要承担的检测、仓储和通关等费用大幅上涨,降低了茶叶出口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严重削弱了福建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国际声誉受损,茶叶消费受到长期影响

茶叶以其芳香、解渴、保健等特点享誉世界,特别是其特有的保健功效已经得到各国科学家的研究和证实。茶叶起源于我国,至今约有1500年的对外出口贸易历史,由于我国茶叶种植区域辽阔,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认同和青睐,在全球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但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茶叶出口制定了各种高于实际要求的技术检验标准,使福建茶叶频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严重损害了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导致福建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缩小。

三、福建茶叶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出口的对策分析

1、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

(1)建立茶叶出口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清洁生产。企业要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关键在于提高茶叶的质量。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是指通过特定的记录和标识,确定茶叶产品的特定身份,当发生质量问题时,可以通过这个“身份证”追踪到某个企业甚至追踪到茶农,从而可以追根溯源,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重要内容。

一是加强茶叶种植过程中的源头管理。企业要从源头抓起,按照国际标准来建立管理体系,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来加强茶叶生产过程的管理,包括建立严格的茶园农药、化学品使用管理制度,配备具有茶叶农药使用知识的植保员,依照国际农残限量指标精确使用茶园农业化学品等措施,从源头解决茶叶农残高的问题,实现茶叶的清洁化生产。

二是提高茶农、茶叶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必须避免茶叶在种植、加工、包装及仓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污染。但大部分茶农对TBT都缺乏认识,卫生健康意识也很薄弱,因此有必要给茶农开设农药用法用量等课程,让茶农认识到不合理使用农药的危害,促使他们进行规范化操作。同时,为加强对各个流通环节的控制,企业还需要规范基地管理人员、工厂工序检验人员的签字记录,保持各环节的一致性,从而推进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全面实施,实现由“我被追”到“我要追”的转变。

(2)向成品加工型方向发展,打造知名品牌。在福建茶叶出口贸易中,多是以原料的方式出口,成品茶出口少,茶叶深加工技术水平低,导致福建茶叶产品附加值低,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利润微薄。品牌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源泉,全球第一茶品牌――英国的立顿(Lipton),从未栽植一株茶树,但其茶叶产品的竞争力绝非国内任何茶叶品牌所能企及,关键就在于“立顿”的品牌效应。福建茶叶企业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要摆脱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束缚,必须发展茶叶产品的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并塑造独有的茶文化,将市场竞争力从价格层面提升到品牌层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主动开展各项认证,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环境制度,国内的无公害茶叶、有机茶等认证对茶叶生产过程的规范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成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新宠,开展茶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记认证,有利于我国茶叶企业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重障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要增强自主意识,参照国际标准和准则,主动开展GAP、HACCP、SQF及欧盟的“绿色通行证”等一系列产品认证,以获得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提高茶叶质量控制水平,使其成为规避发达国家高输入门槛的利器。

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1)加快茶叶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一些国家对本国主要贸易对象所实施的各种TBT措施进行连续的跟踪报告和研究,有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预警机制。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茶叶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步骤地完善茶叶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通过通报机制“WTO/TBT-SPS”、官方交涉与磋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收集主要茶叶贸易伙伴国在茶叶技术标准方面的最新信息、最新动向,同时利用现代传媒如网络、电视、报刊等多种渠道实现信息共享,保证有关出口企业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采取对策,赢得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

(2)建立检验、检测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是福建农产品主要的检测场所,但随着出口数量的剧增及TBT实施主体检验项目的增多,其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显得力不从心,已经无法适应日益严峻的检验、检疫要求。因此,茶叶行业急需国家的扶持,建立一个公共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承担一部分非法定检验检疫工作,以缓解茶叶产品检测供不应求的矛盾。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为茶叶出口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保证茶叶产品在进口国顺利通关;另一方面可使各个机构和企业共享政府资源,降低行业运营成本和企业负担,提高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福建茶叶产业的发展。

3、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之外的第三种控制机制,对于加强业界间的交流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一方面,茶叶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国内茶叶文化交流活动,发扬我国的茶叶文化,从而提高福建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收集行业方面的信息,福建茶叶出口企业经常存在信息时滞。而茶叶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加强与福建茶叶主要贸易伙伴国在TBT信息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并反馈给企业,帮助企业及时通过调整生产或改变销售策略来化解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杜强:国际农产品中的绿色壁垒影响及其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2] 席群波、周跃斌: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促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J].茶叶通讯,2009(3).

[3] 童小麟:输日茶叶农残标准分析与对策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2007(1―2).

[4] 李芸、姚国伟:茶叶标准与技术性贸易壁垒[J].中国标准化,2005(3).

[5] 庄佩芬: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循环经济发展战... 下一篇:衡阳都市农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