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资壁:思维导图,给孩子大脑一把“万用刀”

时间:2022-07-12 09:11:24

陈资壁:思维导图,给孩子大脑一把“万用刀”

思维导图?那可不仅仅是应用在企业培训中的!在6岁以前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思维导图游戏,这可是对孩子思维系统的建立与拓展、创造力的发挥,有着诸多好处!本刊专访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的亲传弟子陈资壁老师!

为什么给孩子“思维导图”

思维系统的建立:英国创始人东尼·博赞说“思维导图适用9岁到99岁的人来学”,那是因为9岁以后,孩子对于文字有一定的认识与掌握,所以学习范围更大,但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则很适合用对话或画图的方式来建立孩子的思维系统。

创意与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让孩子多一点想象,就从说故事开始。我们可以买以图像为主的绘本,鼓励孩子看图说故事,引导孩子看同一本书,说不一样的故事。对孩子的大脑来说,每说一次,就是一个创作的历程。

有弹性的逻辑思考从分类开始:思维导图在今日被很多国际企业采用来训练员工的思维,对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逻辑从分类开始。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和孩子玩分类游戏。

陈老师的思维导图故事:

我女儿安安3岁,带她去麦当劳时,我会指着看板问她:“看,上面有好多东西,你觉得有哪几种呢?”我们可以这样做,孩子每回答一种,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将这些分类。例如:

孩子:有汉堡。

妈妈:对,汉堡是吃的东西,对不对?

孩子:对呀,还有喝的饮料。

妈妈:是啊,有什么喝的饮料呢?

孩子:有牛奶,那是我喝的,还有咖啡,是大人喝的。

妈妈:你好棒喔,你发现饮料有给小孩子喝的和给大人喝的....

孩子:妈妈,还有玩具……

妈妈:对,那是用来玩的是不是啊?

这样的对话,无形中就会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分类的思考过程。我会将对话用思维导图画出来给孩子看。这时,不需要告诉孩子这是思维导图,让他习惯这样的思维形式就好了。

思维导图中的绘画沟通

6岁以下孩子的亲子思维导图游戏,应该是这样做的:妈妈启发孩子,妈妈执笔画,孩子提建议。而在启发孩子的过程中,既可以启发他的思路向广度拓展,也可以启发他更深入地联想。

广度思考练习

孩子的想法是宽广的还是局限的,与他日后人生格局的大小息息相关。思维导图中有一个联想开花(Brain Bloom)的练习,针对同一个主题,发想多样的想法,也是一种水平思考训练。

陈老师的思维导图故事:

妈妈:安安,你喜欢吃什么?

女儿:我喜欢吃冰淇淋。

妈妈:除了喜欢吃冰淇淋,还喜欢吃什么?

女儿:薯条。

(这时孩子的想法可能接着一连串都会与麦当劳里面卖的食物相关,因为“联想”已经在脑中运作。妈妈不妨透过发问引导孩子在同一个主题下,开启另一个思考方向。)

妈妈:那安安喜欢吃什么水果?

女儿:葡萄,还有草莓。

妈妈:妈妈也喜欢吃葡萄和草莓,那安安有没有喜欢吃的蔬菜呢?

女儿:我喜欢吃四季豆和包菜,我还喜欢面条和米饭。

(此时,孩子说出她喜欢吃的就已经涵盖了主食、蔬菜、水果、点心等。如果从小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他可以接受的范围和包容力就会较大,相对的,他的人生舒适圈也会较大。比如,某天如果大家一起去吃饭,他乐于接受的东西就会很多,比较不会固执己见。)

深度思考练习

另一个练习跟深度思考有关系,可以用思维导图中的联想接龙(Brain Flow)来练习。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通过这个深度思考的练习,也可以看到孩子脑中的世界,对孩子的想法探知一二。

陈老师的思维导图故事:

妈妈:大野狼在做什么?

孩子:他在打羽毛球啊。

(其实大野狼在打网球,但孩子的世界中只认识羽毛球,所以他会找最接近的来回答问题。)

妈妈:那小野狼在做什么呢?

孩子:小野狼在吃羽毛球拍。

(实际上,小野狼是拿着球拍,只是靠近嘴巴的位置。)

妈妈:他为什么在吃羽毛球拍?

孩子:因为他肚子饿饿啊。

妈妈:为什么他肚子饿饿呢?

孩子:因为他晚上没吃饱?

妈妈:为什么他晚上没吃饱?

孩子:因为他要玩拼图啊……

(事后我发现,孩子这个回答完全是反映出她自己晚上为了玩拼图没把饭吃完的事情)

妈妈:那小野狼肚子饿了怎么办?

孩子:他可以喝牛奶吧……

运用思维导图沟通模式

引导“好奇宝宝”

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让孩子勤于探索自己所居住的空间,生活在这环境中的一景一物,每个小地方,都是孩子想知道想学习的,我们都知道学习是好事,但有时候孩子锲而不舍的发问,会让很多爸爸妈妈们抓狂。

你是不是这样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有一次,我跟朋友在一家山上的野菜餐厅聚餐,这家餐厅养了很多小动物,也有很多野生放养的鸡,是个适合亲子一起去的地方。在这里,我听到这样一段亲子对话:

孩子:为什么小鸟会飞?

妈妈:因为小鸟有翅膀呀!

孩子:为什么我不会飞?

妈妈:傻孩子,因为你没有翅膀呀!

这时,孩子指着一只在窗外草地上散步的公鸡:妈妈你看,那只公鸡有翅膀耶,为什么他不会飞?

这时候,妈妈显然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点心虚地说:这个……你长大后去学校学习就知道了。

接着,孩子又指着一只树上的鸟:妈妈,那只小鸟为什么要站在树上呢?

一边跟朋友聊天的妈妈这时开始有点不耐烦:小鸟不站在树上要站在哪里?

孩子对这个环境显然很有兴趣,看到门口前有一只小狗,接着问:为什么小狗要睡在门口,不去床上睡呢?

妈妈:唉呀,你这小孩子怎么问题这么多……

其实你可以这样做!

有一次,我带我女儿到公园去散步,刚好她问了一个与餐厅中的孩子类似的问题,我马上抓住机会,试着用反问问题的方式来跟我女儿对话,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女儿:妈妈,那只小鸟为什么要站在树上呢?

妈妈:真的耶,有一只小鸟站在树上。那只小鸟为什么要站在树上呢?

(我采取先认同她,再反问问题的策略)

女儿:因为他累了想休息吧!

妈妈:有可能喔,那你再想想,小鸟站在树上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养成孩子的多角度思考,答案不只一种)

女儿:那是因为他想站高高。

妈妈:为什么他想站高高?

(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问法)

女儿:因为他想看得更远啊。

妈妈:那他想看什么呢?

女儿:他想看看有没有溜滑梯可以玩啊……

(请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我也鼓励父母用问问题的方式,回答孩子的问题。)

陈资壁

第一位获得英国思维导图博赞中心认证的思维导图华人女性高级讲师,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的弟子,现在担任思维导图博赞亚洲总部的台湾代表。授课对象为企业、学校、政府机关及公开课程等,近期出版《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系列。

陈资壁老师说:

给孩子答案,他会停止思考;给孩子问题,他会开始思考。

“为什么要早一点睡觉?”“为什么睡觉眼睛要闭起来?”“为什么要乖乖吃饭?”“为什么不能站在餐桌上?”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很爱发问的阶段,很多爸爸妈妈都被孩子问过这类生活常规上的问题。很多父母被问到不知所措时,经常会回答孩子“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或是“小孩子不要问那么多”。我小时候在乡下成长,长辈甚至于会跟我们说:“小孩子有耳没嘴,不要问那么多。”殊不知,这样的回答,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也阻断了孩子求知的欲望。

如果不知如何回答,那就别回答,你可以问呀!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个沟通的角度,谁说孩子问问题时,父母亲就得回答呢?有时候回答问题不一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从父母亲身上找答案,以后他遇到问题,就不会自己思考了。

父母的世界有多大,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

曾经有个妈妈跟我说:“我问孩子以后想做什么?她竟然说想开垃圾车。开玩笑,我的孩子怎么可以开垃圾车?所以我就引导她当律师啊老师啊……这样才有出息嘛!老师,如果你的孩子跟你说她想开垃圾车,你会怎么回应她呢?”

在引导孩子思考时,要时时提醒自己:父母的世界有多大,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千万不要预设标准答案,容许孩子有自己思考的自由,并且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想。孩子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么说。先容许每种可能性,再探究背后的原因与意义,我们要当孩子的后盾,给他支持,但不一定要当孩子的方向盘。

上一篇:当家务活变身亲子游戏 下一篇:我的上司是老板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