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下的电子供应链

时间:2022-07-12 08:59:22

后危机时代下的电子供应链

【摘要】 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也使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合作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关键因素。分析了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电子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该如何面对。

【关键词】 电子供应链;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历了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在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尽管失业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经济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2010年,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在这大背景下,电子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以及该如何面对。

一、电子供应链的概念

所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链中的成员成为供应链的节点。更加确切的说,供应链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

供应 制造 装配分销 零售需求

信息流

需求拉动销售点信息

供应商的 供应商的

供应商 供应商供应商供应商

核心企业

物流服务流

资金流

图1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式

资料来源: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9

电子供应链是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在客户、厂商其他贸易伙伴之间进行商务活动,以提升服务品质、降低成本、开辟增加股票价值的新渠道(如图2所示)。

图2

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关系分析

1.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解。电子商务(Electroni c Commerce,)是指利用Internet网络进行的所有贸易活动,即在网络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物流进行完整地实现。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过程。

2.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思想是系统论。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更有效的网络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主要针对特定公司的业务流程,比如计划、采购、制造和交货。电子商务将这种各自独立的业务流程连接在一起,成为整个供应链的粘合剂(如图3所示)。

信息流

图3

三、我国电子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问题

电子供应链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电子供应链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企业的观念问题。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是核心业务和信息效率。这并不是仅仅依靠企业电子商务的实行就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是企业从观念上进行根本改变。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未形成独具特色的强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仍然各自为政,实行垂直型管理。这严重影响着企业信息传递的效益和效率。所以,企业观念的改变是影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根本问题。

2.贸易伙伴之间的协作问题。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我国企业欠缺的正是如何协调贸易伙伴间的协作以达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尽管电子商务下供应链战略的合作关系是要达到“双赢”或“多赢”,但人们固有的思维认为任何协议都会是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此外,缺乏一个良好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也是贸易伙伴之间协作的障碍。没有合理的绩效分配,各企业自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换取整个供应链的最大利益。因此,良好的供应链协调战略势在必行。

3.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中,信息共享是企业间实现协同运作的关键所在。信息共享不仅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更重要的是与关联企业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目前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企业还在单独作战,很少有企业能够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贸易伙伴集成起来,信息共享问题不容乐观,严重地影响了供应链运作的效率。

4.供应链中各环节成员的利益分配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组织之间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更加频繁,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也由单一渠道转变为多渠道,合作程度日益加深,组织之间不断融合,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最终整个价值链重新整合,形成一个虚拟的大企业。由此产生了企业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5.库存问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用信息代替库存,也就是企业持有的是“虚拟库存”而不是实物库存,只有到供应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才交付实物库存,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持有库存的风险。这些“虚拟库存”如何应对随机的市场即时需求,库存的“实效性”问题受到考验。

四、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对策

1.加强企业管理,树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观念。企业电子商务最为关键的是“化人”,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料进行有机的重新的整合,而对人的转化却是最为困难的。我国企业必须树立电子商务意识,主动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给企业所能带来的真正价值,并清楚认识到电子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区别,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及企业经营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积极促进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发展。

2.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之本,坚决消除“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其核心能力,创造供应链上竞争的整体优势。

3.建立信任、合作机制。解决电子商务供应链在我国企业中实施的信任、合作障碍,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完善以下三种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

4.加强信息化建设。供应链要实现协同商务,必要的条件就是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有良好的电子商务的基础。这就需要每一个企业强化信息观念,对员工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建立相应的机构,从长远角度来规划和发展信息化事业。

参考文献

[1]姚国章.电子化物流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5):114~115

[2]冯佳昕.电子物流体系的建设与电子商务的发展[J].商业时代.2005(9):68

[3]龚花萍.我国电子物流实施策略分析[J].物流与交通.2006(6):31

[4]孔令婷.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发展[J].中国市场.2007(4):58

上一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 下一篇:基层税务部门落实“信息管税”的意义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