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力训练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时间:2022-07-12 02:02:13

核心肌力训练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核心肌力训练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变化。方法 80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时间30d。对照组给予钙尔奇碳酸钙D3 片,治疗组增加核心肌群的肌力训练。结果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d评测BMD。治疗30d后对照组患者间的BMD无明显改变,治疗组BMD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本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2013年在我科进行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患筛选80例入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见表1。

两组患者均接受钙尔奇碳酸钙D3片,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强化核心肌肉力量的肌力训练。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2 稿) [1],以DEXA 测量L2-4 正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BMD>M-1 SD 为正常;BMD 在M-1 SD-M-2 SD 为骨量减少;BMD

1.2方法 ①仰卧位屈髋下仰卧起坐的腹直肌训练;②俯卧位下屈膝伸髋的臀大肌训练;③俯卧位下竖脊肌训练(抬头抗阻训练);④仰卧位屈髋骨盆前后倾训练。⑤负重下肢肌力练习。训练强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每组动作100次/d,40min/d/次,5d/w,共30d训练。

1.3评定方法 BMD 测量采用Hologic QDR4500A 型扇形束BMD 仪(美国Hologic 公司) , 测量腰椎前后位(正位)BMD ,腰椎侧位BMD ,左侧髋部股骨颈、髋部总体和BMD 。仪器重复测量20个不同BMD 值(正常与异常) 的受试者,精密度变异系数(CV) 分别为腰椎正位0. 85 %、腰椎侧位1. 44 %、股骨颈0. 97 %、髋部总体1. 05 %。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11.5 软件检验呈正态性分布且方差齐性。数据以(x±s) 表示。采用配对资料t 检验分析组内各指标差异;用成组资料t 检验分析组间结果差异。P

2结果

治疗后30d对照组BMD无显著差异,治疗组BMD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老年病中患病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60~70 岁老年人中约1/3 发生骨质疏松,80岁以上的老年人50%以上患有骨质疏松[2],因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及退化等多重因素导致骨吸收与骨形成失去平衡,长期的全身骨痛、生活行走不便,导致患者生存质量明显降低。

核心力量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者审视躯干肌肉在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作用, 他们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康复医学等不同角度对躯干肌肉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了核心肌群的概念, 并由此引申出核心力量理论[3]。黎涌明等[4]将核心力量定义为: 附着于脊柱、骨盆、髋关节等骨骼上并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中起到保持身体基本姿势、维持姿势稳定与平衡的核心肌肉在神经支配下协调配合、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合力。肌肉收缩时骨的应激反应是维持骨矿物质含量最有效的刺激[5]。Hodges与Richardson 以针刺式电极比较躯干与四肢肌肉的反应时间, 结果发现正常人由上肢或下肢启动的动作中, 躯干肌肉会比四肢先收缩, 而最早收缩的是核心肌群[6]。本研究通过80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利用核心肌群力量后30d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能够明显改善BMD。同时提示可能核心肌力的训练能够较普通的运动疗法更好的改善BMD。机理可能为运动可增加骨皮质血流量和促进骨形成。首先钙易在酸性环境中溶解, 一旦骨内血流降低,使局部血液酸性导致骨溶解、骨萎缩。而运动能增加骨皮质血流量,使骨内血液保持中性,防止骨溶解,其次骨内血流量增加能使成骨细胞活性升高,进而促进骨形成[7]。

但本研究患者训练时间较短,核心肌肉力量训练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忠厚,杨定焯.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2 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

[2]牛银波.梅其柄.张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8):775.

[3]曹立全,陈爱华,谭思洁1 核心肌力理论在运动健身和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3-971.

[4]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1论核心力量极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 起源·问题·发展.

[5]刘忠厚,主编.骨质疏松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6]Hodges PW, Richards on CA. Contraction of the abdominal muscles associated with movement of the lower limb[J]Physical Therapy,1997,77(2):132-1441.

[7]张德清,王刚,林元平,等.物理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2004.26(3):159-160.编辑/王海静

上一篇:CT和MRI造影剂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喜疗妥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