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时间:2022-06-20 12:01:09

摘要:目的:分析心梗前发生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两组,发生心绞痛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心绞痛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和预后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心肌梗死前;心绞痛;预后;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出现心绞痛(AP),会对冠脉侧支循环和心梗面积等产生影响,且关系到患者的近期预后[1],笔者通过对50例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发生心绞痛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100例,将60例急性心梗前72小时内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归为观察组,50例未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归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1.2±17.6岁;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60.8±16.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CK、CK-MB、LVEF;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后综合症等;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死亡率。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CK、CK-MB、LVEF的比较 如表1所示, 观察组治疗前的CK、CK-MB峰值(621.4±22.9U/L、72.5±10.4U/L)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CK-MB、LVEF比较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心力衰竭(15%)等严重影响预后的疾病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2.3两组死亡病例比较 观察组出现死亡6例,占6.67%,对照组中死亡9例,占1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采取及时的治疗后发现心梗前出现心绞痛的观察组患者预后较心梗前未出现心绞痛的对照组好。

3讨论

患者在心肌梗死前发生心绞痛是机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这种由侧支循环形成所导致的心肌保护作用可以相对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有心绞痛史患者的心肌会不断受到缺血刺激,受到刺激的心肌逐渐形成部分侧支循环,能有效改善心肌血供的程度,使心肌梗死的面积减小。有研究发现心绞痛患者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形成明显的侧支循环[2]。本研究通过对心梗前72h发生心绞痛的60例患者分析发现:其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者预后比未出现者好,可能因为心绞痛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Kobayashi Y,Miyazaki S,Itoh A,et a1.Previous angina reduces in-hospital death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rdi-ol,1998,81(2):1174-122.

[2]李玫,张国元,吴宗贵.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2):65 - 69.

[3]郑桂杰,葛智平,傅照华.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后近远期心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2,(17):15-16.

上一篇: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进展 下一篇:运用关联顺应理论模式研究电影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