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专学生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时间:2022-07-12 01:58:27

师范大专学生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摘 要: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休闲,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构建乃至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从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05―07级分年级随机抽取共600名师范大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的休闲认识(理念)、休闲方式、休闲态度、休闲满意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专学生休闲认识比较明确;休闲类型多样化,课外学习仍为主流,但存在年级与性别差异;休闲态度端正但休闲满意度低。针对休闲现状,提出了一些积极休闲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现实状况;一般特点;归因;休闲建议

一、前言

“休闲”作为现代人重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是指个体摆脱了必须与责任的压力和束缚而享有的心灵和精神的自由生活状态,即在工作以外的闲暇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以达到消愁解闷,愉悦身心,调剂生活、舒展生命的状态。①这种状态,绝不是指那种无所事事的消极状态,而仍然是一种“有所作为”的积极状态,表现为一种轻松,舒展、自由、随意的闲适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既不意味着与工作状态的完全脱离,在时间上亦没有明确的界线,而是精神上与尘嚣世俗、物欲功利的疏离,它是一种自由的享受生命过程的精神状态。②休闲的真谛在于善待生命、善待人生、感受人生的美好,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涉及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文史系、外语系、数理系等9个系05级-07级的在校学生共600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方式确定,运用自编的《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21份,问卷的选择题为不定向选择,增加了统计难度,但反映出更多信息。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微机完成,运用到多选项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年级、性别的频数分析和非参数对比(0.05)分析。

三、大学生休闲调查的一般结论与归因分析

通过调查与问卷整理、分析,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的休闲状况结果显示:

(一)休闲观念健康、理性,关注学校对休闲作用

1.对休闲与休闲教育的理解比较科学、理性。在“休闲”的理解上,33.9%的学生认为休闲是“善用休闲时间,培养欣赏与审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26.6%的人认为是“锻炼体魄与毅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与情趣以及积极休闲的理念,增进心健康”;他们普遍认为休闲有益身心健康,提高文化素养。与先贤们和现代休闲专家对休闲的理解基本一致:自由自在的休闲活动能使大学生松弛身心、拓宽视野、充实生活,起到调节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及自身发展的作用。

2.业余时间兼职侧重简单劳动。“餐厅/茶馆”这种人人能胜任的纯体力性工作成为学生业余打工的首选,占57.3%,说明学生比较讲究实际,不想在休闲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网上商铺不仅需要精力、物质的支持,而且在技术上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选择“开网上商铺”的居其次,占28.7%。这固然与工作方式与时间灵活有关,但也说明学生电脑的拥有率增加,电脑应用水平普遍提高并学以致用。值得深思的是:虽然学习之余从事“家教”应该是师范专业学生较理想的选择,但只有9.7%的学生作“家教”有意愿。

3.网络休闲观念比较理性。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上网的目的上,30.0 %的同学选取“获取信息”,25%的同学选“娱乐”,22.7%的同学选“保持联系”。这说明学生能比较正确地认识网络作为知识与资源信息库的作用;也说明学生休闲生活比较空虚,有时只能寄情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来打发时间。

4.非常关注学校在休闲中的责任与作用。学生认为学校在休闲设施的配置及休闲活动的引导上做得不够,最希望学校在“开发校内资源”“成立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上有所作为。既指出学校在休闲教育上的努力方向,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积极、健康休闲寄予厚望。

在认为“谁负有休闲教育或休闲辅导责任”时,选择“老师”“学校”“班主任”的分别是26.5%,25%与23%,这说明学生认为学校和教师对休闲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而对“学校可以安排多样化的休闲活动”,学生最希望的是“周末游艺活动”与“开放图书馆”。“周末游艺活动”基本属于户外动态休闲活动,这与当前大学生休闲活动以静态休闲方式为主的特征有所出入。这反映了大学生休闲意识与实际活动的选择存在偏差,希望改善休闲现状、期盼丰富多彩的休闲愿望。

(二)休闲活动多样化,但课外学习仍为首选

1.休闲活动类型形式多样。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休闲活动包括:体育锻炼、校系活动和工作、聊天、社交、课外学习、阅读课外书刊、报纸,看电影、电视、录像、勤工俭学、上网、活动、美容以及“其他”(如散心逛超市或者商场等)。这些活动既有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知识扩充、能力培养、素质锻炼的活动;又有满足生理需要的恢复性、消遣性、娱乐性活动;还有毫无意义的消磨活动。

2.课外学习活动以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小说为主。被调查学生休闲时选择“阅读课外书籍”的人数比例高达92.7%,远远高于其他课外学习的人数。由于参加“学术专题讲座”“座谈会”或“研讨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或研究基础,参加辅导班与培训班、艺术展及博物馆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参加的人数甚少。

进一步对课外书籍类型的选择的交叉对比分析,小说、娱乐书刊居于前列;选择“学习辅导书籍”“科普读物”的人数不及前者的一半。就目的而言,“自我完善”“消遣”与“学习”是阅读课外书的主要目的。表达出被调查学生积极上进的愿望(自我完善)和无奈(娱乐消遣)的矛盾心态。

3.娱乐休闲以静态活动为主。娱乐休闲活动的频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看电视、户外漫步或做运动、听音乐、跳舞或high歌、观赏影视、野炊或郊游。从娱乐休闲的人数看,室内娱乐休闲活动发生频率高些,尤其是一些不太需要体力和金钱的活动更受学生青睐。

4.艺术休闲活动单一。艺术爱好和特长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质的活动。在艺术爱好及特长情况调查中,首选是“唱歌”,选择“弹奏乐器”“欣赏交响乐”“绘画/写生”“摄影”等的人数差别不大,人数相对较少。说明学生对艺术爱好的理解偏于狭隘,同时培养所谓“特长”倾向与简单化。

5.体育休闲活动存在年级、性别与城乡差异。就总人数而言,“球类活动”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占绝对优势,其次分别是“体操”与“舞蹈”,“滑翔”与“冲浪”居于最末。这可能受技巧、学校设施或环境条件限制。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年级、性别差异也比较明显(表1)。在休闲活动的取向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排前三位的是“球类活动”“体操”“舞蹈”,其中男生前三位排列是:“气功”“冲浪”“蹦极”。女生前三位排列是:“美容”“体操”与“舞蹈”。

“美容”虽然美容在体育休闲活动中的总体比例不高,但是在年级分析中发现波动明显。大三占该选项比例的60.5%,而一、二年级学生不到20%。这说明三年级的学生更注重从外表修饰自己,这可能与面临毕业对职业礼仪的关注增加有关。

休闲活动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球类活动”“舞蹈”“美容”三方面。城市学生的高消费多于农村学生,舞蹈、美容在城市学生的消费选择比例高些。

(四)休闲满意度低

1.休闲生活枯燥、乏味。在“用一句话来概括目前你休闲生活情况”时,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填的是“无聊”“乏味枯燥”等字眼,说明了大学生对自身和周围休闲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在问及原因时,学生从自身和外部环境方面来评述。从整体上看,有55.2%的学生认为源于自身;而其中24.7%的学生认为自身随大流──缺乏正确的、独立的休闲意识。有32.1%的学生认为学校设施太少,要创造和完善休闲条件。

2.休闲现状散、乱、杂。从对休闲生活状态的满意度的调查来看,只有8.6%的学生感到“满意”,30.2%的学生“比较满意”,而45.1%的学生“不太满意”,更有16.1%的学生感到“不满意”。这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的休闲生活有高的追求,并对自身的休闲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和思考。同时,学生普遍反映“休闲计划松散或没有”“休闲内容不确定”“休闲形式单调”“没有休闲观念”。休闲计划松散、内容不确定说明了大学生对目前的休闲活动状况不满,也体现了学校在休闲引导上做得不够。休闲形式单调反映了学生休闲技能比较缺乏。

四、引导大学生积极休闲的建议

美国休闲学者布赖特比尔指出,如果不能学会以一种整体性的、脱离低级趣味的、文明的、有创造性的方式来享受新型的休闲,我们就根本不是在生活。要休闲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将教育理解为一种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应该以休闲活动的参与为基础,建立起一套休闲教育概念。③

(一)正确地理解休闲

在皮普尔看来,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恩赐”。人有了休闲并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杰弗瑞?戈比进一步指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④因此,休闲具有一种理想和追求的意味,即如果没有任何一种对你来说值得去做、一有空闲便想去做的向往和期盼,那么“休闲”可能就没有实质性意义。马惠娣更认为,休闲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精神状态,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是人的一生中持久的、重要的发展平台,休闲的最好状态应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休闲应成为美丽的家园”。⑤

(二)有理、有力地积极休闲

只有懂得休闲的人才会工作,只有工作没有休闲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休闲是科学的生活方式,要使休闲生活文明化,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主义;遵循安宁休闲的“三不”原则,即不损害他人利益、不损害公共财物、不损害社会风气。⑥要从休闲中体会到活动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积极参与休闲应该做到有理、有利。参加休闲活动要“有理”,要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之外、在自己的经济支付能力之内进行;“有利”强调健身与养心并举,既要注重生理健康,练个好身体,也要学会吹拉弹唱,学习交往艺术,才能达到放松精神、陶冶身心、发展完善自我的目的⑦。

(三)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性活动,学会自娱,提高休闲能力。

马惠娣说,“休闲是一种能力,一种能使自我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力,因此,后天的学习很重要。”必须学习和丰富休闲知识,坚持善于模仿、乐于求教、勤于体验,掌握休闲的各种技能技巧;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通过自我娱乐缓解内心的压抑与压力;开展经常性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总结经验,增强信心。

学校要借助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载体,开展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及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青春风采和个性的舞台,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有条件地开设休闲课程与竞赛,丰富学生生活

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要把休闲教育当作“最为严肃的教育任务。”因为,“富有娱乐性的闲暇不仅在当时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长期作用。为此,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为享受娱乐性的休闲而做好准备。”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适当开设诸如文艺欣赏、人际交往心理、休闲美学、休闲哲学、影视欣赏等选修课;侧重组织或举办如师范生“三笔一画”(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与简笔画)、说课与微格教学等提高师范生素质的竞赛。既充实了休闲生活,又可以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形成多维知识视野、加强人格修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总之,有了合理的休闲理念与意识,休闲就能变得随心所欲,无所不在而不是无所事事,无所用心,生活质量自然提高。

注释:

①④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14.

②约翰•凯利.走向休闲: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31.

③孙海植.休闲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

⑤转引自周丽洁.论休闲产业发展的推动力[J].求索,2005,(3),50.

⑥周正怀,袁建华.论学生休闲的心理健康意义[J].中国西部科技,2006,(30),86.

⑦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5.

上一篇:商务英语学科定位争议探析 下一篇:走向校本:贫困农村教师发展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