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陶冶

时间:2022-07-11 10:42:10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陶冶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已习惯于字词句篇、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机械式的思维模式,人们很少追问小学语文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它具有什么功能?可能承担什么功能?如何真正发挥功能?当开放的社会越来越呼求全体国民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性,当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我们或许应从深层思考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小学阶段人文素质培育现状和重要性

儿童、少年时期是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培养、塑造健康、阳光、积极、宽容、完整个性的最佳时期。这是由儿童、少年成长期先天缺陷性、先天模仿性决定的。当前,小学阶段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市场机制推动下,人才培养的工业化模式不断加强,知识、技能培养列在最重要、最主要的位置,排斥、忽视人文素质、身心健康、体能健康成长等各类成长性教育。这在小学语文教学规范中表现十分突出,完成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指标任务,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指导理念。完全漠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关爱成长、志趣成长、人文素质成长。

2.语文教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作用无可替代,优秀文学作品对成长期人性、人格的陶冶作用无可替代。尽管已经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但是语文课对孩子的人文素质培养作用不可小视,现场感悟模仿,会影响人的一生。语文科的人文感动,会使人在一生中,不断回味。

3.儿童、少年成长期人格、人性的先天缺陷性,决定这一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儿童、少年处于人生成长发育期,客观存在发育性格、心理不完整,人性、人格缺陷,是生理性关爱需求期,生理性无意识或意识盲动冲动期,生理性好奇渴求知识、技能期,这一切源于生命成长的竞争本能。在这一阶段,如果强化工业化生产链式一味地灌输知识、技能教育,就会使大部分孩子形成长期心理性厌烦压力,会对人生后期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厌世情绪。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做好积极的导向,使学生内心得到感触、灵魂得到净化,这是小学语文教育应当肩负的使命。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因为小学生的基础教育一定是和人格教育、品质教育、道德教育、情操教育等联系在一起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提高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文化水平

教师的文化水平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语文教师,可以用自身的文化素养、人格魅力感染、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在职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教育管理部门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出台相关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措施;树立一批学有所成的典型,通过适当的媒介加以宣传,影响并带动其他教师,在中小学营造人人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把学历水平和教师的实际效益挂钩,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经济时代强大浪潮的冲击,从而作出根本性的改变:要为广大在职深造的教师创造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障

政府部门要加大小学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实行适当的倾斜,要把它当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来抓,给那些业绩突出、爱岗敬业的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物质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为祖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呕心沥血、竭尽所能。政府部门还可以帮助学校扩大融资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切实解决学校在深化语文教学教改中的经济难题,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百年工程中,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开设内容丰富、思想积极向上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展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诗词背诵、书法展览等。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认真参与、公平竞争、有序竞争,以活动促教学,以活动促提高,以活动促发展。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从实践活动中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体会,从而引发学生对诸多方面的思考,开拓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水平和人文素养。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

师生话语过程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师生话语的品质是课堂教学品质的直接表征和集中体现。由于语文课程与师生话语的联系更紧密、内在,因此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开阔的话语空间,自由的交流情境,真诚的表达氛围,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由课文中潜在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活化”成现实的艺术情韵,美的陶冶、思想的渗入、情感的交融、人格的激励,尽在其中。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主题先行、规范解释等先在性预设的限制,教师首先就没有把自身真实的人格投射到教学过程中,没有真诚解读课文,理解课文,教师实际上先在性地拒斥了个体性的自我理解,只是在贯彻规范化解释。结果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说“假话”,“言不由衷”的话,公共性的话,缺少带有自身人格特征的个体性话语。学生在此过程中“心领神会”,依照教师的指向,说一些教师期望中的人云亦云的规范性话语,他们紧跟着放弃了自我理解,缺少了师生个体内心的思索。

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中,现阶段仍面临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文化素养不高、相关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我们应当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文化修养,加大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投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等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上一篇:整合高中地理教学,开展乡土地理案例的研究性学...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开展戏曲多元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