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管理中如何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时间:2022-07-11 10:27:19

物资管理中如何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摘要: 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在日趋严峻的竞争压力下,控制企业成本是非常好的提高企业利润源,提升竞争力的方法。如何有效控制企业成本,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节约企业成本的方面。本文阐述了项目管理和成本策划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结合物资管理要素,详细归纳总结了物资管理中成本控制遵循的原则及采取的措施,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的目的。

关键词物资管理 成本控制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 A

一、物资的管理。

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石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能体现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还是企业赖以生存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表现。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效益,其成本控制则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1.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资是保证工程质量要求的一个基本单元,也是工程质量保障的第一道防线。这就要求采购部门对进入工程实体物资的生产厂家要进行多方的调查、评价、分析比较,然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供货方,作为其合作伙伴。同时在物资进货控制上,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构件等应有出厂合格证和材质报告单,必须经有资质的试验单位进行检验,检验合格,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或工程要求标准后,方能让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使用。在物资使用中,实施质量监控制度,对供方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强调把质量控制贯穿于供前、供中、供后的全过程。严格执行“谁采购,谁负责”的采购制度,形成有效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确保物资采购供应质量,规避不合格材料进入工地。

2. 对分包方材料质量控制尤其要严格,对构成工程实体的主要材料,由项目部门统一采购管理,分包方没有主材的采购权限,这样做限制分包方为了眼前利益,在工程中使用质次价低的材料,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二、导致物资供应的问题点

1、“关系单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中国人最愿意讲人情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是这样。通过拉关系而被吸收到合格供应商的队伍当中,那么作为“关系单位”本应更好地利用这个特殊的关系做得更好,以此达到快速发展壮大,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大部分的“关系单位”没有长远的发展观念和对下游公司的服务意识,没有把下游公司的供应需求以及对自己要求的改善措施作为一种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机遇。而是得过且过,只想依靠其中的“硬关系”捞上一笔,也就是说,这些关系单位的利益追求只建立在短期的发展之上,而不是着眼于发展成为一个长久的大公司,并且还摆出一副“我行我素,看我多酷”的架势,着实让人感觉很头疼。可是到头来,“关系单位”把自己和采购单位一起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采购单位实际上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损失――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供货质量差带来的修复费用,因物资供应问题持续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导致施工现场人员士气低落、计划调度部门排产困难的种种问题,“关系单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处理好物资供应中“关系单位”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持续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2、采购职责长期不变给物资供应管理和企业发展带来危害

人与人之间接触时间长了,通过个性的不断了解,就会产生感情,这种感情包括:利益型和非利益型。而所有具有买卖关系的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型的感情。一个企业中,如果负责各类物资采购的人员岗位始终不变或者轮换的频次过少,则对物资供应管理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物资采购类别长期不变,那么采购员与供应商之间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建立一种利益型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就对物资供应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时间长了,这些利益型的感情也容易演变成“关系单位”,就会对物资供应质量、交货期等物资管理带来影响,加入到企业发展的绊脚石的行列当中。而定期地(可以是2-3年)轮换采购管理的各自担当的岗位,则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这种利益关系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提高各采购人员的岗位技能,互相学习,对提高企业的物资供应的管理水平有积极的促动作用。

3、采购管理技能低下、考核不严是造成采购问题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企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采购环节频频出错。经过大量的事实证明:采购管理技能低下、考核不严格是造成采购问题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自学能力低下的员工无法获得新的采购管理理论知识,同时企业不对采购员进行采购管理方面的培训,错误地认为凭采购员自己的思维判断、上级的指导,再加上他们在工作中独自摸索,就可以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长期下去,就对自己原来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形成一种习惯,导致采购管理问题的整改显得步履艰难,进展十分缓慢,就更别提什么管理方法创新了。同时,企业的考核力度无法跟上(当然也有“关系单位”的特殊关系在其中作怪),也纵容了采购管理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导致低级的同样的管理问题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出现,物资采购问题总是牵制施工现场,使企业内部环境不能快速应对外部环境,不能满足施工工期的需求。企业的整体战斗力被削弱了,企业还能生存多久?

三、物资的成本控制

1.实行招标采购。

企业或项目部在施工全过程中,施工材料费用约占施工总成本的60%左右,控制住了材料费,就控制了项目总成本的绝大部分。施工单位想要控制施工成本,应高度重视材料管理和使用,加强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材料损耗。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采用的是材料采购权归属相关业务部门,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项目部的施工压力和施工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使工程在低成本投入下的情况下顺利完工,在工程承包制中,材料采购部门及现场相关人员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工程开工前,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反复认真地熟悉和分析工程设计图纸,根据工程核定材料需求数量,提出材料申请计划,申请计划应做到准确。在采购材料前,物资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结合造价信息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物资采购人员所采购的材料价格不能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

(2)实行材料招标采购。材料费是由材料单价(含运杂费,下同)和消耗的材料数量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中材料单价的高低又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成本的高低,是成本控制的主要方面。材料单价是由市场的供需决定的,供给大于需求,材料单价就会下降,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会上升;面对极丰富的物资市场,各种物资良莠不齐。多头采购容易造成质、量、价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工程质量、成本控制得不到保障,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及连锁负面影响。同时在质量同等条件下,小规模的采购不能得到大幅度价格优惠。因此,必须改变以前的购货方式,将企业内的所有工程项目,其主要材料包括辅材全部实行招标采购,选择同样价格但质量好或同样质量而价格低的同品种、同规格的供应商,以降低材料的采购单价。

四、实施全过程控制

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资消耗特别是钢材、水泥、砂石料、燃油、混凝土方面要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的领取、入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的环节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管理。对于材料操作消耗特别大的工序,最好由项目部直接管理。

(1)要加强物资计划管理。物资计划要及时、准确、全面。一要防止“大计划”或计划不全;二要严防无计划或超计划采购。

(2)加强验收管理。防止进货过程中的缺斤、少尺、短方、丢件等现象。

(3)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要推动材料的合理使用和节约,做好每道工序的材料预算工作。

(4)把好材料质量关。严格控制材料的规格和质量,使其符合使用要求,以避免大材小用、长才短用、优材劣用等不合理的使用现象。

(5)现场供货。供货尽可能直接到施工现场,以减少原材料、半成品等在施工现场内的运输距离和倒运次数,控制操作损耗。

(6)坚持中间分析和核销。在施工过程中,要分阶段(可按分部分项工程为阶段)进行材料使用的分析和核算,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止材料超耗。

(7)组织物资回收、修旧利废。对施工用的器具及配件要实行领新交旧制度,防止材料的流失。对周转材料要积极调剂,加快周转,及时维修,提高周转次数。

五 、把控制成本作为开辟第二利润源、提升竞争力的手段

1、计划管理环节

计划管理是物资供应工作的起点,也是材料成本的开始。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三个量的确定。

① 物资需要量。物资需要量是企业各部门在计划期内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而需要的物资数量,是物资计划编制的基础。它是以企业各用料部门计划期内提报的需用计划为基础、平衡现有库存为条件,按每种物资具体规格确定的

② 物资供应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关系到本计划期应该要多少物资才能满足企业正常的施工需求。

③ 物资采购量。物资采购量是在物资需要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的量而确定的。

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施工需要的物资,不是要多少就买多少,而是在先利用现有库存量和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后,不足的部分才向市场购买。换言之,如果企业的库存和内部可利用资源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就不会发生采购。计划环节还把企业修旧利废、回收复用、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等企业内部可供利用资源纳入施工用料安排,减少了新材料的投入,减少了计划期物资采购的数量,也减少了采购费用和仓储费用的发生。加之这些物料在以前期间已经消耗,进入了消耗期的成本,再投入时不重复记入投入期的成本,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2、采购管理环节

采购是企业用资金向市场购买物资以满足生产需要的一种手段,它涉及物资买价、采购费用等材料成本的构成要素。尤其是买价,占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大,能导致采购成本的升降。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大前提下,降低买价是采购管理环节的重点。降低买价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 通过及时付款获取价格折扣。目前,供应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一些供应商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往往在付款方式上有所优惠以鼓励购买者及时付款。如现金采购,优惠采购金额的5%;10天内付款优惠采购金额的3%;20天内付款优惠采购金额的1%等。企业如采购资金充裕,采用及时付款的方式,能获取价格折扣,降低材料买价。

② 通过批量采购获取批量价差。企业采购的显著特点就是数大量多,供应商不会忽视这样的大客户,会在价格上有所优惠。如一次购买1000件,单价为10元/件;一次购买2000件,单价为8元/件;一次购买3000件,单价为6元/件等。企业的采购如果在量上能形成规模,则可以获取批量价差,降低物资买价。

③ 分析物资价格变动规律,在价格回落时购买。企业用的许多物资,经过分析,能找出一些价格变化规律,如企业生产需用的一些季节性较强的商品,在销售淡季购买,能节约不少采购资金。

④ 大宗材料和设备,用招标采购或竞争性谈判采购。这两种采购方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价,使企业在采购中处于有利地位。

⑤ 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与之签订长期合同。与诚实信用、信誉度高的供应商长期合作,不仅能保证供货质量,还可以得到其付款和价格的优惠。

3、储备管理环节

所谓储备,是企业为避免或减少出现停工待料等事故的发生而储存的各种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不同形态。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储备一定的物资是必要的,但不可因为其必要而无节制地储备。众所周知,如果储备过多,会增加仓储费用、装卸搬运费及不合理损耗。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储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库存物资的数量在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即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

要做到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现在许多企业推行的零库存管理方法值得借鉴。零库存不是没有库存,而是库存数量近似于“零”。作为一种先进的库存管理理论,它可以解决库存管理中的部分浪费现象,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减少库存占用资金和仓库仓储管理费用,解决库存物的老化、损失、变质等问题。

结语物资管理工作是一件复杂繁琐的管理工作,它里面牵涉到了采购和供应两方面的利益关系,尤其在现在生产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一方面要降低材料成本,一方面要保证生产物资的正常供应,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只要我们抓住供应工作的重点环节并把握该环节的要点,就能够在保证施工用料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实现企业控制材料成本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振兴.物资管理中如何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J]全国商情.2014

2. 贾英杰.对物资管理中如何有效控制成本措施的综合论述.

[J]价值工程2010(27)

上一篇:现浇泡沫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