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体验式”消费模式

时间:2022-07-11 10:11:47

如何打造“体验式”消费模式

体验式消费模式既可以增加潜在顾客对品牌和产品的认识,又可以让商家更加直接地了解消费者的最新需求。那么,如何才能打造有效的体验式消费模式?

近几年,体验式消费逐渐得到各大商家的重视:装饰公司带着业主去参观样板间、地板厂商邀请业主对老顾客家里的地板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家具公司请顾客到工厂参观流水线……这一系列消费之前的“体验”不仅可以增加潜在顾客对于品牌和产品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商家更加直接地了解到消费者的最新需求。2010年12月,樱花卫厨成立了第一家“生活体验馆”,在这个以“体验先于消费”为主题的体验馆里,消费者将完全摒弃以前决定如何布置卫厨空间时的忐忑心情,全情投入到实景体验的快乐中去。在传统的家电卖场,或者新兴的网络商城,人们只能看到陈列在展柜里的商品,或者商品的图片,却无法亲自体验到产品的使用乐趣。樱花卫厨向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体验先于消费”的消费模式。

目前,在国内“体验式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营销模式,那么,什么是体验式消费?目前的体验式消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打造体验式消费模式呢?

何为体验式消费

“体验式消费”是指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对商场、产品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并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的过程。将消费者和消费对象两个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理解,所谓体验消费,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在特定的消费环境之中,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新奇刺激、深刻难忘的消费体验,而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某些具有陌生感、新鲜感和新奇感的消费对象的特殊消费方式。体验消费主体、体验消费客体和体验消费环境构成了体验消费的三要素。体验消费具有亲历体验性、游戏娱乐性、冒险挑战性、参与互动性、个体创造性等5个基本特征。体验式消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体验过程是从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之前就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产品使用的全过程。

这种消费方式的好处是:在购前体验的过程中,消费者可以真实了解到产品的质量、技术、材料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被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或者购买并不适合自己的产品。同时,“体验”还能带给消费者精神上的满足。与以往目的性很强的消费活动不同,“体验式消费”更强调消费者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情感体验,体现的是对消费者的尊重和理解。在活动中,消费者即使不购买任何产品,也可以从试穿、试吃、试驾、试用等各种“体验”中获得情感上、精神上的愉悦,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

显然,消费者对某一个产品的整体消费体验是由品牌、产品本身、销售渠道和产品供应等主要因素决定的。在这些环节中,企业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和运营能力,是有效“触及”消费者并给予他们良好而完整的消费体验之关键:再好的品牌或产品拉动也需要落实到渠道和终端才有实际意义,而良好的渠道和终端体验也是实现和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应对体验式消费的关键在终端实施“先体验,后消费”的销售模式。传统的体验营销,多是从企业出发,即企业通过为打造产品、品牌、体验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体验,其目的在实现产品销售的同时,通过良好的体验因素,使消费者产生积极、正面的联想,从而对品牌形象和诉求产生良好的正面认知。“体验式消费”则是从消费者出发,将体验的触角前移,从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环节即进行体验植入,这无疑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营销模式。

体验式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先体验,后消费”是―种不错的营销模式,国内许多企业都跃跃欲试,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目前国内商家在营造购前体验上存在以下问题:

忽视产品质量。“先体验,后购买”模式可以使消费者在购买前获得产品的使用体验,好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体验,并对其购买行为产生正面的强化作用。但是,当消费者在试用阶段发现产品存在瑕疵,抑或使用过程过于烦琐,就会对产品失去兴趣。只有质量过硬、设计更人性化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认同。

雷同的体验设计。在家电、家居等终端卖场,同品类或相近品类的体验店的装修风格、产品布局、气氛营造甚至体验流程都基本相似,缺乏创新。而营销的任务就是创造差异化,不同的品牌应该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品牌文化内涵,也应该给消费者不同的体验感知价值。

体验的深度不够。与体验设计的雷同相似,消费者在终端店的体验深度普遍不足。体验流程、环境等是否足够人性化,是否达到了消费者日常使用的标准?厂商是否放心消费者试用昂贵的产品,消费者又是否敢于尝试,是否有后顾之忧?消费者只有一种体验方式可选,还是可以在几种体验方式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在产品体验过程中,消费者是主角还是配角,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地听从导购员安排?对于需要长时间甚至带回家试用才能得出真实体验的产品(比如枕头),厂商是否有贴心的体验方案?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消费者能否在体验之前获得真正深度的体验。

打造体验式消费的原则

目前,很多企业都发现满足消费者“体验式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营销和竞争手段。那么,企业打造体验式消费模式需要坚持哪些原则?

根据产品属性设计体验策略。很多厂商简单地照搬同行甚至对手的体验设计,甚至跨行业“山寨”体验模式,而不是针对产品属性、消费者使用习惯为自己量身打造体验模式,消费者得不到期望的深度体验,免不了后顾之忧,就是失败的体验设计。适之宝是一家生产健康枕头的企业,将购前体验送到顾客床头,让那些颈椎负荷较重的白领消费者将枕头带回家体验,改变以前一周内不满意退货退款的销售策略。一周体验结束,消费可以选择付款购买或者交还枕头。这种方式既让消费者进行了深度的购前体验,又让消费者感觉厂商对产品质量的绝对自信。多数体验者选择购买产品并给家人和同事推荐该产品,实现了口碑传播。只有找准了体验对象,根据产品特性和消费者使用习惯,达到令顾客满意的深度体验,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享有体验式消费。

采用个性化体验策略。在体验经济时代,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各异,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以及同一消费者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相同,需求差异性、多样化越来越突出,消费者不仅重视结果而且关注过程,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的感受与体验。

尽管不同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但体验式消费却有规律可循。因此,在开展免费体验模式之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趋势,让顾客表达个性需求、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服务过程,分享参与设计、服务的体验乐趣,享受消费产品的美好体验。例如企业可以提供标准化的组装配件,消费者可以参照企业提供的各种风格形式的橱柜目录手册,根据自己个性化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标准配件,设计和组装橱柜。江西一家冰激凌生产企业,为打破利润

微薄的局面,进行了品类创新,推出了冰激凌蛋糕。同时,借鉴哈根达斯成功的经验,以专卖店的形式销售冰激凌和冰激凌蛋糕。冰激凌蛋糕的目标客户群为中小学生,该企业在其专卖店设计了蛋糕制作体验店。学生过生日时,可以邀请小伙伴在现场制作蛋糕,体验友谊与生日的快乐;他们的父母过生日时,可以带着父母过来,一起做一个饱含亲情与温暖的生日礼物。该模式推出不到一年,企业的冰激凌蛋糕销量大幅提升,利润已经超过传统的薄利冰激凌产品。

设置最适合的体验周期。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过程,对一些大宗、复杂产品,要给消费者设置科学的试用周期,这是实现消费者深度体验的保障。以汽车试驾为例,短短的几十分钟,就能试出车子存在哪些问题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现在多数的体验消费,多是商家的促销手段。国内商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以选购电器为例,商家会给消费者提供免费试用期,如果消费者使用满意决定购买或试用超过预定期限,商家会从消费者的信用卡里扣除相关费用,而整个电器产品的价格与其他商场的销售价格基本相同。当然,这需要设计新的付费方式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鲜明的主题和个性的道具。厂商通过体验式消费捕捉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即是否有充满个性的体验主题和体验场景设计和道具。产品和服务本身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场景设计,终究会使产品失色。因此,为顾客创造难忘的购前体验是体验消费模式的重要环节。国内一些制造商和零售商虽然也进行了体验式消费的尝试,但缺少令人难忘的主题。在场景设置过程中,厂商应以加强体验感为中心,突出活动的自然感、历史感、文化感、新奇感、科技感等,让消费者对产品与活动主题的体验交融在一起。

重构组织架构。体验式消费不仅是市场部门的活动,而且是企业各部门间通力合作的过程,强调的是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工作人员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强调全员参与。确立企业整体营销观念,从企业高层到基层员工都要参与到体验管理中,这样才能保证为每位顾客创造和传递一致的无缝隙完美体验。

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体验需求,企业可在其组织架构中成立客户体验管理项目部,并任命专门的客户体验项目经理。客户体验项目经理需要倾听客户的声音了解客户的真实感受,针对每个客户的需求给他们以专业的体验并带动整个公司管理效益的提高。随着体验因素在消费者购买过程中作用的凸显,企业应当在整个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比如增设首席体验官等,以更好地协调、开展体验营销,满足消费者的体验式消费需求。

将“体验场”前移。随着终端的下沉,体验营销模式也在下沉。目前,体验营销的焦点在于体验店,各种大型的体验店纷纷在一、二线城市布局。比如马可・波罗在武汉建设1000平米的体验店,苹果、阿迪达斯在北京建设体验店。毋庸置疑,企业不惜重金,通过声光电等手段,在终端体验店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购物体验,是打造品牌和促进销售的有效模式。那么,在终端之后,体验该如何下沉?下一步,消费者心智必定是商家争夺的“最后一块阵地”。

厂商实施体验式消费模式之后,体验场不仅包括硬件设置,也包括软性体验因素,如购买流程、体验经理素质等。只有实施软硬体验因素的跟进,才能确保消费者在终端店面甚至是将产品拿回家体验,依然能享受到一样的“体验场”。为了确保体验效果,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特性设计“体验版产品”便于消费者了解其性能。在内部流程和架构上应当以“体验式消费为核心”进行全面梳理,为客户配备专职的“体验经理”,确保消费者获得良好的购前、购中、购后体验。

上一篇:网购热潮下,传统百货业如何转型 下一篇:服务品牌化:电子商务企业的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