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酒泉·嘉峪关

时间:2022-10-08 01:33:20

这是一个自诞生起就充满了传奇的地方。

公元前121年3月,在反击匈奴的军事行动中刚刚取得“河南之战”胜利的汉武帝,紧接着又发动了著名的“河西之战”。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渡黄河,越焉支山千余里,攻破匈奴五王国,沉重打击了驻守河西的休屠王和浑邪王,不仅斩俘了二王的王子、相国、都尉等万余人,还缴获了休屠王所掌管的匈奴祭天金人。当年夏天,霍去病与公孙敖、张骞、李广等将数万骑,经居延地区,过祁连山,再击河西匈奴,斩首3万余级,俘匈奴小王、相国、都尉等数千人,再次大获全胜,迫使浑邪王率4万余众杀休屠王降汉,匈奴势力就此退出河西走廊。

河西大捷让汉武帝十分欣喜,为了犒赏爱将霍去病,千里迢迢派人将所赐御酒送至河西汉军驻扎的一个叫金泉的地方。但酒少人多,霍去病为了能与同生死的众将士共饮,灵机一动,倾酒于泉中,大家共饮。从此以后,金泉遂被称为酒泉。这个动人的传说史无记载,流传却甚广。10年后,当汉武帝在前111年决定在河西走廊设郡置县时,所设的第一个郡就是酒泉郡,郡治福禄县(今酒泉市肃州区),并随之从黄河岸边的令居建长城至酒泉郡以西,并置阳关、玉门关,将汉朝有效管辖范围一下子从黄河岸边扩展到了千里之外的西域大门口,控制了西域通中原的交通要道,彻底改变了中原政权200多年来深受匈奴掣肘的被动局面。之后数十年间,西汉政权又先后在河西地区分设张掖、敦煌、武威三郡,逐渐形成了河西四郡的行政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两晋时期,酒泉历经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前秦等政权的统治,其中西凉李痹于405年从敦煌迁都于酒泉,439年统一于北魏。隋时设肃州,唐为酒泉县,五代以后为肃州,元置肃州路,与甘州之首字共同组成了甘肃行中书省,治所甘州。这也是历史上甘肃设省命名的开始。明置肃州卫,清为肃州,20世纪以来为酒泉。

酒泉古城的修筑,从汉至清,跨越了1 000多年。汉筑之酒泉古城,在东晋之前就毁于地震。346年,前凉张重华封大将谢艾为福禄伯,任酒泉太守,便在古郡废墟上重建了酒泉城,但城池不大。直到1395年,镇守酒泉的明肃州卫官吏将城池扩大了一倍,并用砖包砌。明朝的维修,为今天遗留下了一个难得一见的古迹。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在清理倒塌的明城墙时,发现了一座被包裹在明城墙中的老城门。经过考证,认为这座偶然幸存下来的古城门,就是前凉谢艾整修酒泉城时所筑的南城门。

囿于当时的历史现状,被发现的古城门一直矗立在日益扩建的城市一隅,逐渐被淹没在林立的高楼之中,默默地等待着命运的转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旺,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中国不计其数的古城遗址中,酒泉古城门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惟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东晋时期的古城门,尤其是属于有史可查的古代郡治处所的城门!于是,有关方面拨出专款,对古城门进行了维修复原,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并依照酒泉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福禄”之名,给古城门命名为“福禄门”,并称它为“天下第一门”!

酒泉之泉,位于今酒泉市肃州区城东不足2 000米的地方。这是一个因泉水清冽,自古不绝,进而形成了一泓占地27万平方米湖水的西汉胜迹。湖水因祁连山雪水从地下涌出而形成,所以又被称为“泉湖”。后来人们就围绕着湖水,建起了泉湖公园,并成为酒泉一大胜景。距湖边不远,又有一泉,泉水汩汩,终年不断,人们相信,这就是当年霍去病倾酒入泉之泉,一直得到精心爱护。史载405年西凉国王李鼻ǘ季迫后,曾效法晋穆帝永和年间王羲之“曲水流觞”之风雅,率群僚游宴于泉水之旁,赋诗作词,题序作画,称为“曲水诗宴”。

就在这么一个充满了传奇的地方,近年在泉旁矗立起了大气磅礴、气势雄伟的霍去病进击河西大型石雕,表现了英武的霍去病手持酒碗,与征战河西的将士们共饮御酒、庆贺胜利的情景。群雕左右,又有数株清代军机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在督办新疆军务时,因在甘、新等地广植杨柳而遗留至今的著名的“左公柳”。

时至深秋,我来到著名的西汉胜迹处。偌大一个泉湖公园,游人寥寥,湖水碧澄,水气氤氲,树叶金黄,秋色飒然,让人一下子遥想起当年霍去病与汉军将士饮酒泉边、西凉国王李庇肴毫庞窝缬谌水之旁、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民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遍植杨柳的动人情景!

酒泉之西20余公里处,是河西走廊的一个咽喉之地。南面是祁连山的支脉讨赖南山及发源于青海最终汇入黑河的最大支流讨赖河;北面是走廊北山山地中一组较大的山系――黑山。两山之间形成了一个宽10多公里的峡谷地带,俗称嘉峪塬,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古称“河西第一隘口”,自古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自汉以来就属于酒泉郡防务的重要地段。汉设玉石障,五代有天门关,但都是有关无城。到了明洪武五年(1372),征虏大将军冯胜平定河西,选中此处置关隘,筑土城,命名嘉峪关,驻兵防守。弘治七年(1494),为了防备西域蒙古遗族的不时袭击,明朝关闭嘉峪关,绝西域贡,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了嘉峪关关楼,三层三檐,雕梁画栋,殊为壮观,上悬“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幅匾额。不久又扩大了关城规模,使原先的土城面貌大为改观,同时也大大增强了防卫功能。嘉靖十八年(1539),尚书翟銮视察西北防务时,认为嘉峪关为“河西第一隘口”,遂上书皇帝,进一步加固关城,并将长城修筑至嘉峪关,南至讨赖河边,北到黑山峡口,与关城连成一体,共同组成了一道完整、坚固的防御体系,成为西北边防护佑丝路交通和河西走廊的巨大屏障,形成了明代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宏大规模。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及城墙、城壕等其他附属建筑组建而成。城墙为黄土夯筑与土坯垒砌而成,高9米多。城内有斜坡马道与城墙顶部相连。内城是关城的心脏,周长730余米,面积3万余平方米。城内设有军事指挥机关游击将军府和检验出入关“关照”的巡检衙门等。内城东、西门外各有瓮城一座,西门瓮城外又有一道“凸”字形的砖砌围墙,俗称罗城,中间开门,门外顶端刻有“嘉峪关”三个大字,为嘉峪关西去东来之正门。整个内城又被全长1 200余米的外城所包围。外城城墙残高4米左右,好像内城的围墙一样,与内城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务系统,保护着内城的安全。城内建有文昌阁、关帝庙和戏楼等建筑,此外还有店铺、饭馆和驿站等。城墙之外另有一道深约3米的壕沟,成为护城的第一道屏障。

嘉峪关作为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一直被人们誉为西北边防的“锁钥”、“要隘”和“天下雄关”。明时虽然将对外联系的“海关”内移,但丝绸之路并没有关闭,西方各国如波斯、大食、印度、阿富汗、花剌子模等仍然连年遣使,前往中原朝贡送礼,明朝也不断派出使节出使各国。东来西往的使节、商团,均由肃州官员负责审理和接待,嘉峪关则核准相应“关照”,予以放行或阻留。永乐年间,前来中国的外国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朝廷遂命肃州及嘉峪关严格审查和限制外国进关人员,以减轻外交使团给京城造成的负担。直到清康熙西征之后,疆域扩张至汉唐旧基,嘉峪关才失去它“边塞要口”的意义,逐渐衰落下来,成了过往人员多来凭吊的古代遗址。

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嘉峪关市新城公社的两个牧羊人,在经常放羊的戈壁滩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古墓。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发现,揭开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魏晋时期地下画廊的真面目。原来他们所发现的是一座布满了画像砖的古墓葬。墓葬属于魏晋时期,墓室为砖砌,室内大多用彩绘砖装饰。砖画内容以表现魏晋时期(甚或五凉时期)河西人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艺术生活为主。在寂静无声的墓室中,砖画上的人们却仍然延续着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他们或林间放牧,或农业生产,或马上狩猎,或杀猪烤羊,或采桑摘麻,或宴饮歌舞,或吹箫弄乐,或仪仗出行……画像砖好似一座庞大的地下绘画资料馆,将当时河西人安闲自得、充实丰盈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记录下来,使今天的人们能够通过它判断和感受到1 600多年前河西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尤其是5号墓中一幅手持信物、策马疾驰的《驿使图》,被认为是中国邮驿史上珍贵的形象资料,1982年被邮电部制作成小型张纪念邮品。后经考古人员的辛勤探查方才发现,像这样的砖画墓,在嘉峪关下的那一片戈壁滩中竟有上千座,其考古和旅游价值不言而喻。

站在今天的嘉峪关城楼上俯视,昔日的丝绸古道早已为宽阔笔直的312国道和钢铁大动脉兰新铁路所替代。源源不断的汽车、火车从巍巍嘉峪古关旁东来西往、川流不息,把内地同西部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1958年,由于嘉峪关南祁连山中镜铁山铁矿的发现,国家 “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在嘉峪关旁的戈壁滩上拔地而起,迄今已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世界著名的钢铁联合企业。1965年,国家批准成立嘉峪关市,古老的嘉峪关旁又耸立起了一座现代化城市,与关外不远处著名的玉门油矿,中国最早的核工业基地四零四厂和地处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以“酒泉”命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交相辉映,让“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的古老民谚成了永远的过去。

上一篇:茶水滋润的苗家生活 下一篇:世界十大神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