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嘉峪关“天下雄关”碑的位置变迁

时间:2022-07-28 05:43:11

[摘要]嘉峪关“天下雄关”碑由肃州总兵李廷臣1809年视察防务至嘉峪关时书写而成,后来镌刻成碑,立于嘉峪关东坊一里道左,即现在东闸门东南处。1842年,林则徐一行出关外,见西面楼上有额曰“天下第一雄关”,又路旁一碑亦然。说明此时的“天下雄关”碑已移至西门外。本文依据文献资料论证了嘉峪关“天下雄关”碑位置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嘉峪关;“天下雄关”碑;位置变迁

[中图分类号]K92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31-02

嘉峪关因“天下雄关”的美称而名声显赫。被誉称“天下雄关”,一是因关城雄踞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峭立于嘉峪山之麓,巍峨宏伟,险峻天成,是万里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二是因嘉峪关西门外的“天下雄关”碑立于几百年前,书写气势,流传于人们的口碑之中,使得“天下雄关”广传于世。

一、“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选址于嘉峪山西麓,居高临下,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关城四周依山傍水,关城南、北两翼长城扼守着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南部的讨赖河谷和北部的黑山山脉与关相连,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与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万里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

中国名关险隘称为“天下雄关”的有许多,这些称誉只在口碑中流传或刻在碑文中或写在匾额楹联之上,官方记载并不多。如著名的剑门关,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可惜,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长方形剑门关石碑。现关楼是1992年在原关楼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为壮观的仿古式关楼。再如著名的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既不知是谁作出这赞誉之词,对书法作者也众说纷纭。然而嘉峪关在清朝仍被视为军事重地,多次维修并驻兵防守,为人们所重视。关城内的碑、匾较好地保存下来,文人墨客也经常光顾,使它们的誉称得到持久流传。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它们的名声更加显赫,这些誉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嘉峪关称为“天下雄关”名副其实。

二、“天下雄关”碑的来历

“天下雄关”碑,碑体通高3米、宽1.05米、厚0.78米,为青石质地,碑基下宽1.56米、上宽1.36米、高0.4米。碑正中刻有“天下雄关”四字,字高0.59米、宽0.45米,右刻落款为 “嘉庆十四年孟春,肃镇总兵官李廷臣书” 小字一行。为保护此碑,于1987年9月修建六角六柱碑亭一座,坐南向北,碑亭柱距2.3米、柱高3.45米。上盖灰瓦顶,装龙首兽形瓦。

“天下雄关”碑的来历,据《嘉峪关市文物志》记载:“清嘉庆十四年(1809)甘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见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后来镌刻成碑,立于嘉峪关东坊一里道左。后又移至关城西165.7米处,坐南向北。”李廷臣当时是肃州镇总兵,嘉峪关营是他管辖之内。肃州镇总兵官职,是清王朝设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的绿营兵司令官,驻肃州城(今酒泉市)。顺治四年(1647),设肃州协。康熙三十年 (1691),升置总兵。统辖金塔寺协、嘉峪关营、肃州城守营等,统兵员额,康熙时为9788名,乾隆时为10610名,嘉庆时为8674名。

三、“天下雄关”碑位置变迁

“天下雄关”碑原位于关城西门外165米处的戈壁滩上。碑曾断为两节,经修复后粘连在一起。2002年,搬入关城东闸门内碑廊东端,保存较好。现在原址树立的碑为近年所建仿品。1989年1月17日,“天下雄关”碑被嘉峪关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峪关市文物志》中记载,“天下雄关”碑最初并不在西门外,而是在“嘉峪关东坊”。“嘉峪关东坊”在《辛卯侍行记》里有记载,作者陶保廉1891年随其父由西安到新疆迪化赴任,当时他从酒泉向西途经嘉峪关,“自肃州试院启行”,过北大河、丁家坝、安远寨等地向西行进,未到关城时在路途中看到 “四里有木坊,题‘嘉峪东关’(近处多沟,皆沙河支流,石碛分隔。想夏间必涨阔,每沟下流得土壤,乃有小村)。二里过沙河(关南校场,又南为仁寿山,有九眼泉,东北流为沙河,溉田数顷。经关之东,又东北潜于沙漠),循关北长墙行,向西南上坡,入嘉峪关外城东门”。从这些地貌的描述中可推断,“嘉峪关东坊”在关城以东,现嘉峪关村一组和文物景区所处位置。《嘉峪关市文物志》中的“嘉峪关东坊”和“南校场东二里有东关坊一座”记载一致。由此看出当时碑的位置在现在的东闸门以外处。

“天下雄关”碑立于32年后,林则徐途经嘉峪关时有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41年7月13日),林则徐在浙江镇海前线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戍途。他到达嘉峪关的时间是1842年10月10日,《嘉峪访古探幽》中写道:“道光二十二年阴历九月初七日,即公元1842年10月10日,林则徐一行由肃州出发到嘉峪关,他将沿途日记整理为《荷戈纪程》一书。”书中记述九月初八日出嘉峪关:“今晨起行,余策马出嘉峪关,先入关城。城内有游击、巡检驻扎。城楼三座,皆三层,巍然拱峙。出关外,见西面楼上有额曰‘天下第一雄关’,又路旁一碑亦然。近关多土坡,一望皆沙漠,无水草树木。”林则徐在当时不仅看到了“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也看到路旁的石碑。“又路旁一碑亦然”由此说明石碑的内容也同匾额之意,是李廷臣所书“天下雄关”之碑。依此可知,这时的“天下雄关”碑已移至西门外。

1891年,《辛卯侍行记》作者陶保廉住嘉峪关行馆,起行出嘉峪关时也看到“天下雄关”碑,书中有记载:“初四日,发嘉峪关行馆,由内城东垣外绕南垣而西,出外城西门(青石额‘嘉峪关’三字,系重修改题者,今复裂)。石碛横阻城根(于门旁取小石掷之,有声唧唧如鸡雏,稍远则否)。一里道左石碑题‘天下雄关’(嘉庆十四年立)迤西碛阜更多,忽起忽伏,虽高不逾丈,而疲于升降。”这里记述了“天下雄关”碑的详细位置。

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裴景福, 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被谪戍伊犁。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七日,裴景福由广州启程,到伊犁经370余天,他将沿途记录合成《河海昆仑录》:“二十六日,晴,稍冷。午后入内城,出西门,登嘉峪关楼……俯视城方如斗,周围不及一里。西三门第一门门楼三层,东亦三门,外为月城,门南向,出门北行数武,始折相西。关楼耸峙,门洞深四十步,门外土阜还之,车道在左,西北隅多碎石,取石向城掷之,落地作唧唧声,他处则否,不能解也。距关门二百余步,道左碑矗立,书‘天下雄关,嘉庆十四年十月肃州总兵官廷臣书’。前明弘治七年,闭关绝西域,以此为塞。”

1925春天,中国现代陶瓷学家陈万里(1892~1969)随美国哈佛大学考古队华尔纳等赴敦煌考察,2月16日从北京出发,7月31日回到北京,共历时五个半月。回到北京后,他把沿途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日记体的游记《西行日记》,其中有记:“九日,早起进嘉峪关内城。内城甚小,除游击公署及巡防营哨部外,仅破屋十余家而已。外城居民、铺户亦仅二三十家,荒凉已极。关之北为嘉峪山,长城环抱之,南则祁连逶迤数百里,形势颇为险要。关城东、西各三门,城楼三层,望之俨然,雄壮过潼关也。西门外道左有《天下雄关碑》石,一望沙阜累累,渺无涯际,遂绕城北进东门回店。”

从这些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清嘉庆十四年(1809)甘肃镇总兵李廷臣书“天下雄关”,后镌刻成碑立于“嘉峪关东坊”,后迁至嘉峪关西门之外,即现在实地测量的西门外道左165米处。其迁址的原因及具体时间已无文献可考,但从林则徐的日记中可知1842年10月10日之前,“天下雄关”已立于嘉峪关西门之外。

[参考文献]

[1]嘉峪关市市志办公室.嘉峪关市文物志[M].嘉峪关:嘉峪关市志办,1985.

[2]陶保廉.辛卯侍行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陈秉刚.嘉峪访古探幽[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4]裴景福.河海昆仑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5]陈万里.西行日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药效成分提取技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