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生情情更深

时间:2022-07-31 11:15:38

[摘要]《全唐诗》中出现笛意象的诗有500多首,就笛这个声象看,重咏笛的近100首,涉及诗人70多位。这些诗或以笛声表达贬谪流放与仕途失意的悲伤,或借笛声寄思闺怨,或以笛音传达思乡与回归,或表达赠别与对国破的哀怨和无奈等。针对这些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诗作,揭示笛声在诗中的意义。

[关键词]《全唐诗》;笛印象;抒情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110-02

由于廉价、便于携带、音色悠扬等特点,笛乐器被民间艺人、边塞战士广泛使用。在唐代,无论是风景秀丽的江边,还是在北风狂吹的沙漠,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笛音,这些笛音也牵动了诗人们创作的灵感,成为他们笔下的诗歌题材。

《全唐诗》中出现笛意象的诗有500多首,题目中包含笛且内容与笛有关的有100多首,涉及诗人70多位。这些诗虽数量不多,但思想意蕴十分深刻,笛声响起,吹笛人听笛人都处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中。触景生情、闻声生情是唐代诗人们最容易产生情感的心理反映。张毅云:“作家音乐素养的提高,必然对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文学美感与音乐抒情有着深刻的本质联系,它的节奏,旋律、能直接传达出各种不同情感的起伏变化。”①所以,唐代诗人们常借笛声传达复杂感情。

一、借笛声抒发政治失意、流放与贬谪的悲痛

仕途失意与贬谪、流放是唐代诗人们精神最受打击之事,他们常把这些坎坷之事借笛声传达出来。如丁仙芝的《剡溪馆闻笛》、王昌龄的《江上闻笛》、刘长卿的《罪所留系·每夜闻长州军笛声》,李白的《与使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诗是李白乾元元年(785),流放到夜郎经过武昌游黄鹤楼时所作。诗中的笛被描述成“玉笛”,这是对笛的一种美化。诗中笛声来自黄鹤楼,所奏曲为《梅花落》,落梅足起迁客之情,江城明明是五月而非冬天,诗人是借笛声来渲染凄凉的江城五月,在一片凄凉之中抒发自己被流放之后的失落。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中说“此调解题云《梅花落》,本笛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是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给人感觉仿佛是梅花满城飘落。梅花是寒冬开放的,诗人听到笛中的梅花曲,仿佛心境像冬天一样寒冷。此时的诗人路至武昌,千里迢迢,望不见故园,笛声使诗产生了对仕途失意的消沉和处境的悲痛,也隐含怀才不遇的苦闷。

同样,李益在贬谪的路上,写下了因声生情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首句起咏笛“唤春归”,前缀以“寒山”二字,点出早春的气候特征。“唤”字形象生动,意新寄语,笛曲《折杨柳》②、《梅花落》中梅花杨柳均萌于春,所以诗人有此联想。第二句切入闻笛后的感触,而笛声的哀怨、迁客的心情,也都不言而喻了。三四两句以景结情。春到则雁群北飞,这本是候鸟的生活规律,然而在诗人眼里,则是群雁怕闲的呜咽的笛声,故“不待天明”尽数“北飞”,此二句景语里明显带有诗人的主观感彩,言外之意是雁群自在北飞,而自己身为迁客,无法北归,有人不如鸟之感。诗人以笛声为切入点,用边塞诗的手法描摹江南早春之景,抒南迁之怨。这正是李益久佐军戎、为文多军旅之思之故。阮籍在《乐论》中认为,乐之本始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曰:“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谈,故无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于是乐,此自然之首,乐之始也。”③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说:“哀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则爱憎属我,而贤愚则宜属彼也。可以爱我而谓之怒而味哉?由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④笛声本缭绕悠扬、悦耳动听,但是有了贬谪的消沉、心灵的伤痛,仿佛美妙的笛音也被染上了伤痛与悲凉之色。

二、借笛声寄思闺怨

闺怨是中国古代边塞诗歌的传统主题,所以常说,大凡闺怨写的多是思妇独处的怨恨。唐代的边塞长年战乱,不知有多少征夫都死于边事,家中只留下了独守空房、倚窗沉思、彻夜难眠的思妇。也有许多征夫,戍守边塞,数年不还,边塞与内地书信难通,相见不易,思妇愁苦无处诉说。所以诗人们常用诗歌来表达对思妇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憎恶,他们写这类诗的时候,就常把笛声作为一个媒介。如杜甫的《秋笛》:“清商⑤欲尽奏,奏苦血沾衣。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不见秋风动,悲风稍稍飞。”诗的题目拟为“秋笛”并且用“奏”字,这已经告诉我们是在借笛音来写。《新唐书·志八》曰:“清乐者,南朝之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清商乐的基调是悲伤哀怨的,杜甫在诗中写道:“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因为许多征夫死于战争之中,而没有被战死的征夫也是流血伤残,家中等待的思妇们等到的是战死的骨灰,她们心中的悲伤和失望是诗人无法用言语来诉说的,所以借用笛音传达更为形象。李益的《闻笛》:“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诗中写每当黑夜到来时,思妇的心情就更加寂寞,但偏偏在这时清凉的笛音随风飘动,等待征夫的思妇不愿听这种曲调,但是也无奈,只好默默地走到枕边,这笛声更增添了她们的担忧与急切。但一切已经成为无法逃避的事实,笛吹了整整一夜,思妇也熬了一夜,到第二天天明时,一院的梅花都随着笛声落下。诗中的笛曲是《梅花落》,梅花是深冬之花,冬的到来,就预示着新年的到来,但是新年到来时,思妇们为自己丈夫担忧之心进一步加重,她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团聚,因而就有了这么多的哀怨与伤痛。

三、以笛声传达思乡之情

《全唐诗》中有大量的思乡之诗,如望月思乡、观花思乡等,但是以笛声传达思乡之情又是一枝独秀。如杜甫的这首《吹笛》:“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吹笛是一个自然的举动,此举动来源于思乡之情的激发,诗中把笛与月结合,借月思乡、借音传情成为本诗的超越。《唐诗直解》中评解这首诗时说:“此言闻笛于风月之清朗之夜,既足以断肠,况风能使律吕相和,月侧起关山之感,是能肋其声之悲也。以此悲声而使胡骑闻之,定应北走,因听武陵曲想马援南征,情亦难堪矣。于是念切乡关,就笛曲而翻用之。言故园杨柳方已摇落,今何由而顿生耶?岂不令人添愁耶。”

用音乐来传达思乡之情,这是一种情感传播的方式,其接受者是所有能听之而动的处在异乡的羁旅之人。在诗中,诗人由一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所有羁旅之人的怀乡之思。

四、用笛曲表达赠别之情

笛子通常是乐队中演奏高音主旋律与副旋律的乐器。张凤铸在《音响美学》中说:“声音的功能是无法估量的,音响的潜力是挖掘不尽的。”我们知道,音乐能怡情、传情、增情、悦性,壮人心志,净化灵魂,娱乐生活。古人是非常重感情的,唐代的笛曲大多是《梅花落》与《折杨柳》。唐人对杨柳情有独尊。《诗经·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折杨赠别是古人送别时的礼节,“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表现了对朋友与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笛曲《折杨柳》便由此而起。离别与送别对古人来说都是悲情,因而诗人们常把它与音乐接合起来,显得更加细腻和别致。

五、以笛声抒发国破之痛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陷入极度动荡时期,人民流离失所,处在这样破败不坎中的诗人们真是满目凄凉,饱叹身世,此时再美妙的笛音都成为亡国之音。郑谷的《长安感兴》就是这样:“徒劳悲伤乱,自古戒繁华。落日狐兔径,近年公相家。可悲闻玉笛,不见走香车。寂寞墙匡里,春阴挫杏花。”诗中虽然传来的是玉笛之音,但诗人因悲伤而无奈地去听,但又寻声去望,见到的却是被毁坏的墙宫与践踏的杏花。音乐是一种表情艺术,从音乐感知的审美基础讲,人的听觉感受器感受到音乐声波的振动,并产生相应的主观感知效果,本身就与人的听觉感受器的自主选择有关。表面上是人耳被动的反映,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外在事物的适应与调整的选择,因而实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中庸》言:“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是说人没有接触外界事物,故自身的喜怒哀乐之情未能表露。也可以说没有笛这个声象,也讦不会有这些哀怨真情的流露与咏笛佳作的问世。

唐诗中的笛声,无论吹奏的是摧人泪下的《梅花落》还是眷恋不绝的《折杨柳》,诗人们确用它来表现蕴藏在心灵最深处的情思,不仅是我们从表面上听到的笛音,更深刻的是内心感情的转型。无论是在贬谪之途,还是在边塞,诗人们常把笛声写进他们的诗中升华主题,表现出的是一种审美情趣、一种品德和人格。

[注 释]

①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8页。

②古曲有两种《折杨柳》:一胡歌,及鼓角横吹曲;一叶声,如相和大曲之《折杨柳行》及清商曲之《月折杨柳歌》等。

③④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0页、第121页。

⑤《乐府诗集》卷4引《清商曲辞小序》中说:“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也。”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朱敏.浅析中外声乐艺术的异同[J].丝绸之路,2010,(12).

[4]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J].文史知识,2013,(3).

上一篇:浅议草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的现代价值 下一篇: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伏羲女娲图像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