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7-11 03:50:45

接受美学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摘要:接受美学理论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阅读教学,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接受理论把文学的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作品――读者,读者不是被动的承受者和吸收者,读者的“阅读”在文本意义的生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 阅读 启示 读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德兴起的一种关于文学阅读的美学理论。这个理论批评了以往的文学理论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论”观点,明确提出了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创作的历史,更是读者阅读和反映的历史。接受美学理论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阅读教学,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据此理论,我们可以从以往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观念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读者:意义的生成者

接受理论认为,当作品作为阅读对象时,只有读者介入,文学的意义及其本质才会在阅读过程中有所依附。此时的读者被容纳到了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中,读者与文本不再主客二元对立,读者成为创作的最终完成者。而传统阅读教学认为,作品是作者意向的客体,文本的意义已由作者预设好,学生的任务就是聆听、接受,这必然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接受理论却认为,读者应是第一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阅读不止是方法,它还是一种对话、体验与创造。

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熔铸了自己的感知、理解、想象等心理活动,“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读者将文本“空白点”不断充实建构、文本意义在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创作下最终生成后,读者也会品味先哲的深邃,也会拓展自己的视野,也会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也会舒展自己自由的生命。

二、文本:召唤结构的开放、交流和建构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由接受美学大师、联邦德国康坦茨大学教授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语文阅读教学有诸多启示。何谓召唤结构?伊瑟尔认为,文本中的创作意图只有通过读者才能以不同方式得到现实化和具体化,并作为影响效果以不同的面貌重新出现,这种文本中的创作意图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构成作品的基础结构,这就是所谓的召唤结构。因此,召唤结构是作者与读者的中介,二者需要建立一种新型互补关系。也就是说,阅读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形成一种召唤结构。某一经典作品如何阐释、理解,我们应坚持一元化和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既不能违背作品的内在规定性,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让作品解读带上时代色彩,在分析“应该是什么”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是什么”。这样一来,作品的意义便是开放的、交流的、建构的,它在无数读者的无数次阅读中一次次生成,但却没有一个终极。

因此,高明的老师在阅读教学时会营造一个巨大的阅读磁力场,这是阅读教学的“活水”,是语文阅读课活的灵魂之所在!

三、意义:“偏见”对真理的获胜

传统阅读观念认为阅读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寻求文章中的的真理,教师总是在参考书的预设下苦口婆心地把学生往既定答案上引导,从而来对文本的唯一性意义进行判定,而对其它阐释则一律“封杀”,并被扣上了偏见的帽子。

海德格尔将“偏见”称为“前理解”,他认为这是阐释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历史文化,是潜藏于文本解读中的一种传统本身具有的制约力量。伽达默尔则将“偏见”成为“成见”,他认为这是读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判断和倾向性,它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构成人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接受理论中有“期待视野”这一概念,它是读者在阅读某一作品时自身所具有的生活体验,审美经验,个性志趣等对这一作品所形成的预期,这实际是“前理解”和“成见”的一种泛化。接受理论既然认为文本中存在着吁求读者的召唤结构,而这种结构又是混沌模糊的,那么读者在解读文学时就被赋予了无限性和开放性,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再是自足、封闭、静止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不会自发地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读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不同心态下所捕捉到的文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阅读过程中充满了读者的体味、创造,但这种创造要由文本的主流价值取向来制约,强调阅读的多元有界。

四、结语

人们需要阅读,是因为它能够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学生就是在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品的语言,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有此经历了一种变化:他们将获得的经验作为一种凭借尺度加诸被观察之物并开始变更它。因此从阅读教学的本质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全方位的旧我的扬弃,新我的营构与重建。学生要在一次次地阅读中建构自我意义,在旧我的扬弃中诞生一个新我。这就是阅读教学的建构性特点的另一层内涵。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张颂.阅读美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上一篇:论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下一篇: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