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产生的问题

时间:2022-07-11 03:00:01

浅析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产生的问题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快速发展,但其本身具有诸多缺陷。本文首先列举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再引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产生的一些问题,综合多方面因素,提出笔者关于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矛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 合理调控 解决方案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67414万人,向城镇转移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8年为第一阶段,转移的主要形态是“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主要是当时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1988—1992年为第二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出现徘徊、收缩现象。1992—2003年为第三阶段,城市经济,民营经济、私有经济、外贸经济、合资经济等的迅速发展,以及香港回归带动的东部经济体的大力发展,极大的吸引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迅速扩大,这一阶段转移的主要形态是“进厂有进城,离土又离乡”,转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各大中小城市。2003年至今为第四阶段,由于劳动力供求格局的变化、劳动力工资粘性导致的实际工资的下降、国家的惠农政策、劳动保障制度的缺失等导致城市出现用工短缺,产生“用工荒”现象。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一、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镇。然而,庞大数量的劳动力涌入必然会冲击城镇的社会结构和正常生活,也会给农村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的问题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目前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规模庞大,新增劳动力数量持续上升,再加上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城市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加剧城市病问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使城市人口剧增,规模骤大,而先前的城市功能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需求,导致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基础设施紧张、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流浪乞讨等问题。

农民在城市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与传统户籍制度,法制法规不够健全,工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缺位,以及农民自身法律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农民工在城市的诸多权益得不到保障,比如工资待遇低欠薪现象普遍;超强度劳动普遍存在,休息权得不到保障;劳动条件差,职业病频发;缺乏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等。

(二)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的问题

根据2011年抽样调查资料推算,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市外务工的达295.7 万人。在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后,滞留在当地的劳动力,男性占46.5%,女性占53.5%;男性与女性性别比86.8:100.0;而该市农村劳动力性别比是113.5:100.0。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当地农村从业人员发生了由男多女少向女多男少的逆转。在滞留当地的劳动力中,16-20岁的劳动力占4.8%,21-30 岁的劳动力占8.7%,31-40 岁的占21.0%,41-50岁的劳动力占24.6%,51 岁以上的劳动力占40.9%。在滞留在当地的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10.0%,小学文化的占45.0%,初中文化的占38.7%;高中和中专文化的占6.0%,大专以上文化的占0.4%。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了农村人口结构缺少男性、青壮年、较高文化人口的断层。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落后,接受新观念和新知识的能力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

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合理问题的建议

(一)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的吸纳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增加对工业部门的投资和扶植力度,扩大再生产能力,促进工业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巨大,而城市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城市无法完全容纳数量众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以说,发展农村工业、服务业既能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城镇化,还能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缓解城市病问题。

(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首先,深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消除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二元现象,让农民工在政治权利、就业求职、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方面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其次,制定并落实健全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该法应当规定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利,确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制度,另外,应对《劳动法》进行具体的修改,使它能够更好地保护广大农民工,同时要制定与之配套的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监察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最后,针对农民工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的特点,除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外,应组建专门的农民工协会,将其作为农民工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三)合理控制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在保证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引导剩余劳动力外流。劳动力过量外流就会削弱农业的发展, 造成潜在的或事实上的农业萎缩和农村衰落, 为保证足够数量的优质劳动力, 以健康持续地进行农业生产,要做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 适时适度地把握动力结构, 并制订相应的农村发展政策,加大惠农力度,增加对农业包括资金在内的生产要素投入, 调整两种力量的对比关系。此外,我们还应看到, 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趋势, 农村劳动力外流所引起的荒地应加以引导使其集中化生产: 一要建立和健全地土流转机制,打破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推动土地使用权合理有序流转;二是扶持种田大户的发展, 提高规模经营的素质和组织程度;三要在经营形式上允许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多样化发展。

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优质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设宽松的经济环境。大力培育和扶植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发展。立足本地生产要素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政府要制定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创设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引导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流向农村,为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注入活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要解决劳动力外流带来的农村社会问题。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覆盖城乡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使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方面不受歧视,以保证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劳动权益以及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正常的生活。其次, 针对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造成的危害, 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 整顿已形成的不良风气, 进行正确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最后, 对农业基层社会管理和工作, 要结合各方面的支持来开展, 在坚持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各项因地制宜的制度, 逐步实行农村群众自治, 形成一个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生产持续发展、农村市场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处理好现今城乡的发展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新任务,我们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农民工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已成为中国当前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具体经济社会环境下,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这既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冲击力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症下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合理运行,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新军.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模式选择—基于后起工业化国家视角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07.

[2]兰景力,佟光霁.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启示与制度完善[J].学习与探索,2011.

[3]谢扬.改革开放下的农村发展与城市化[J].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2006.

上一篇:青春期如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