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危机谈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

时间:2022-07-11 12:08:22

从金融危机谈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编报的财务报表大为不满。本文从会计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金融危机 SWOT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出现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号以来,公允价值一直是国际会计界研究的热点。金融工具由于其虚拟化及与生俱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公允价值是其最相关的计量属性,然而,由于公允价值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成为2008年下半年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的“替罪羊”。20世纪90年代起,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在收益确定上开始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根据这种新的会计理念,会计重心在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居于从属地位。不仅使计量属性由侧重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而且将进一步弱化净利润与现金流之间的关系。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现金流量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信息使用者应改变以往以市盈率解读企业经营业绩的思路。那么此次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什么关系呢?下文对此进行探讨。

公允价值的定义

FASB于2006年9月正式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 0f Flnancia JAccounting Standards,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J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s)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范畴,并不仅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它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允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性、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

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碰撞

自2007 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露出端倪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而资产账面值的大幅缩水,又间接地拉低了资本充足率,使金融机构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上的次贷资产,进而引发新一轮由于更低市价引起的资产减值,于是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其一是自“9•11”以后,美联储13次降息,低利率政策促成房地产泡沫,然后又17次加息,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从而引起次贷危机。其二,金融机构热衷于高杠杆投资工具,同时政府在危机到来之前监管缺失等。

公允价值会计旨在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可以及时揭示由于市场风险变化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如投资账户中的利率风险等。经济本身就有周期性、波动性,会计能反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不是抚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不偏不倚的显现经济的现实,向投资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公允价值会计恰好承担了这一使命,而反映现实结果不应被混淆为制造了波动。

财务会计的计量必须在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计量特征或者形式来反映计量对象的价值量。而计量最主要的两个要素或称组成部分是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会计中,计量单位已经基本确定为货币单位――通常认为是名义货币(不同国家、地区的名义货币不同);而计量属性则要复杂的多,因为长期以来都存在认识上的发展性和不稳定性,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并没有形成一致认识。

公允价值计量的SWOT分析

(一)S:优势(Strength)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势体现在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使得财务报表向利益相关者展示了一个更真实的企业,从而使人们更倾向于用这一计量模式来代替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能较好的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的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一是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能在表内反映,报表使用者能更好的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也更利于评价企业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二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应用可以使金融工具计价模式更加一致,从而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相对于历史成本计价而言,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公允价值的运用并没有否定历史成本,在最初的时点上,历史成本也是公允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需要进行修改而已。

公允价值是配比原则的一种体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违反了配比原则,收入大多是以现行市价而定的,而成本、费用却取决于历史成本的高低。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可靠计量的条件下,公允价值能更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现金优势、偿债能力、财务风险等,使报表使用者做出更有用的决策;它也是一种相对可靠的计量方式,并克服了历史成本配比缺陷。这样,会计利益就会更加向经济利益趋近。

(二)W:劣势(Weakness)

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依赖于大量的假设和职业判断,所以会出现不同主体得出不同公允价值的情况。

取得公允价值的信息成本过大。会计和审计人员必须在每个会计期期末考察各类相关信息,做出职业判断,调整相应数据。工作量增大必然导致信息成本上升。另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现值计量理论框架,很难正确认识公允价值与现值的关系,也就难以取得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

(三)O:机遇(Opportunity)

经济环境的变化呼唤公允价值计量。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合理的计量模式提出了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将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出其优势。

各个市场的逐步成熟完善为公允价值的取得提供了条件。从资本市场角度出发,公司上市融资行为更趋于理性,因为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将为投资者保驾护航。从要素市场角度出发,其供求关系趋于平稳,其价格趋于透明。这样行业监测体系将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为公允价值的判断提供合理依据。

预防措施的建立为滥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构筑了防御墙。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提倡宁缺勿滥,尽量避免主观猜测对公允价值的影响,此时监管部门应对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会计信息或其审计质量加大监督力度。

(四)T:挑战(Threat)

执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问题。应该采取能从根本上杜绝利润操纵源头的办法,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和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 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尽快熟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能尽快掌握其具体运用。

公允价值的审计技术难题。怎样认定被审计的数据是公允的,是否和市场价格不一样就必须调整呢?抑或是可以存在些许差异,但是可以容忍的偏差又是多少呢?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审计难题。

以上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做了简单的分析。从发展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劣势会逐步消减,挑战会逐步克服。当然,要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理论界及实务界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及完善

(一)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废止但有待进一步完善

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主要反省金融自由化、资产泡沫、信用监管不利、商业操守缺失等根本性问题,继而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使其更好地体现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而不是全盘否定公允价值。

(二)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编制两份财务报告

以公允价值来计价金融资产,不是在任何市场状态下都可行。公允价值也是一把双刃剑。市场向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诱使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情绪,诱使股东增添超分利润的冲动。一旦经济下滑,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金融机构就要计提高额减值准备,这势必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解决办法是同时提供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两类财务报告来协调矛盾。一是分别设置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大类别的账户;二是在日常会计核算上,只在历史成本计量账户类别内进行,公允价值账户不进行日常会计核算;三是期末需要同时提供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两类财务报告。为避免财务报告主体的控制者利用自身的控制权利选择进行盈余管理,可以考虑设置独立的权威机构定期各个类别的资产负债权益的基准公允价值。

(三)继续坚持中国式的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存的计量模式

具体到我国,应从谨慎性原则出发,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要求“只有当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时”才能被采用,例如相关市场的存在或类似要素可以公允计价等。应该说,随着各项统计技术、现值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公允价值将越来越能够被可靠地计量。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

我国将公允价值写入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值得推广。 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其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这也说明,我国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在具体准则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几乎所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具体准则中都规定要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才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二是条件要求较为苛刻。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了实施条件。这样做的优势在于:首先解决财务报告计量基础混乱的问题;其次更有利于判断公司投资价值;再次满足更多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总之,公允价值的使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不断去完善准则,完善法律,才能充分发挥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上的优势,使其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提供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应尽快冲破外界压力,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科学出版社,2006

2.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财经论坛,2005(9)

3.IASB.IAS39: Financial Instruments: Recognifion and Measurement, Dec, 2003

4.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会计研究,2006(4)

5.肖泽忠.从美国会计学会2008年年会看国际上研究IFRS应用的现状和动态[J].会计之友,2009(1下)

作者简介:

刘婧,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丁春玲,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上一篇: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制度与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 下一篇: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房地产行业会计处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