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7-11 08:03:21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89-01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仍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仍因循守旧,一味照本宣科,“死教书”、“硬灌输”,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原理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课后不想接触教材的局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消除这一局面。

一、用情激趣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如在讲授思想品德课“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等爱国主义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历史上岳飞、邓世昌、钱学森等人的爱国故事。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紧接着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应如何培养热爱祖国的责任呢?”答案当然是;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和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原理,使学生有如身历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用心激趣

自信是力量的源泉。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因素。我们不妨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动学生的自信心,要注意和善于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结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给学生主动的空间。有时教师的一句鼓励,会转化为学生无穷的力量,激励学生去把思品课学好。在教师鼓励和良好的刺激之下,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三、改教激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这种规律又是灵活多变的。传统的,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教师只教条条,学生只背条条”的教学模式,这无疑导致学生厌学。因此,品德课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法”,处理好教学规律中“变”与“不变”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思想品德课,头开得好,就能迅速活跃课堂,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课的开头。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变化课堂的开头,对学生的引导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在讲“道德良好,心理健康利于成长”这节内容的时候,我这样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听到了一件事,对我的震憾实在是太大了……”。那么,到底是什么事,对老师产生了这么大的震憾呢?听到这时,同学们的眼光一下子集中到我的身上,接下来,便是我和同学们轻松的合作了。总之,老师要根据自己所讲的内容,设计各种形式的开头,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末始,兴已浓”,促进学生迫切学习。

2、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许多学生课后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生动的时事事例与教材总有一定联系。如去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与七年级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有着密切联系,李嘉庭、胡常青等国家高级干部纷纷落入法网与八年级《宪法》、《刑法》等知识点联系。因此教师只有结合时事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让其他同学断定这些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同学也积极翻阅教材,用教材上的知识来纠正“表演者”的错误,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提问与讨论,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就会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品德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让他们想学、好学。

4、合理设计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近年来中考,政治试卷实行开卷考的事实直接告诉我们:增强作业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联系时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已刻不容缓!因此,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

成功的教学,就要激发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努力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如鱼得水,畅游其中”。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上一篇:试论小学体育课中运用游戏的重要性 下一篇:节能理念在现代幕墙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