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火花绚丽绽放

时间:2022-07-11 06:55:06

让思维火花绚丽绽放

摘要: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棵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充沛的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促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方法

语文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思维过程。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激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考与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教师常常根据自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给学生设计了一条通向已定答案的途径,设法让学生沿着这条途径找到答案。学生无需探究、无需思考、无需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空间被教师的讲解所垄断,讲台被教师所独霸,思维被束缚在教师所控制的“雷池”之内。教科书上一篇优美的选文,本应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理解,去体会,却被老师支离破碎的讲解、“精彩透彻”的分析代替了。

与此同时,很多老师的感受是,想让学生提出问题生成,改变老师预设色彩过重的现状,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冷场。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这种现象,是不是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欲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呢?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要想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老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 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语文新课程理念,彻底摒弃“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最好的学生是能答满分的学生”等陈旧的思想观念。

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母语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些东西,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一定学会,相反,有些东西,教师不讲学生也不一定不会。对一篇课文的解读与领会,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更深入地思考、探讨、质疑和辩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哈姆莱特的再现都凝聚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学生能创造出自己的而不是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二、 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思维表现得最活跃。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立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讽刺、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充沛的水分、适宜的土壤,促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氛围,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时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学生个体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因此,教师不应牺牲学生静静地感悟而让其匆匆做出选择;不应让表面热热闹闹的师生互答、小组合作代替学生切实的阅读实践,应给足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第一,认真阅读,学生就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词,破译句子的含义,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第二,通过认真阅读,能激活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深刻的情感体验。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以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世界同化或顺应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解读,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学会质疑,才能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

四、 指导提问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能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要想使学生问得巧、问得妙,老师就需要作适当的启发、点拨。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和学生转换角色,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文章的作者,你想告诉学生什么道理?假如你是老师,你想让同学掌握哪些内容?……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断自提问题,给同学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又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打进。”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追究问题罢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关于船过河的时间和位移 下一篇:高等代数中的几个等价关系中“等”的涵义